浦东新区塘桥街道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变化
2018-9-14 9:20:00发布94次查看
“以前浦东没有大医院,得了大病只能去浦西,现在家门口就有三甲医院,社区里也有很不错的健康服务。”最近,塘桥街道居民殷世德来到居民区“家门口”服务站,准备参加定期举行的居家健康巡回讲座。
从私人诊所到联合诊所,再到地段医院、家门口的三甲医院……改革开放40年来,塘桥居民寻医问药的路途越来越短。如今,小病可以在小区里的卫生服务站解决,急病重病车程十分钟就能抵达三甲医院,专业社会组织还能够提供社区日常健康管理,一套完整的居民医疗健康体系,护佑着所有塘桥人。
这也正是浦东开发开放28年来的一个缩影。随着新区各街镇城市生活配套设施逐步完备,生活百事均能在家门口解决,老一辈人记忆中花费数个小时过江就医的状况,成为了历史。
“红房子”是一代人的回忆
“我今年65岁,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塘桥人,小时候这里叫作塘桥镇,那时候也没有正规医院,生病了就去私人诊所。”殷世德回忆起了这些年来,塘桥地区医疗健康方面发生的变革。65年来,老殷一直生活、工作在塘桥,如今他和家人居住在塘东居民区,已经整整30年了。
谈到看病这一话题,老殷不假思索地说了一个词:“红房子”。他所说的红房子并非诞生了无数上海宝宝的红房子妇产科医院,而是1956年成立的塘桥第八联合诊所。老殷说,联合诊所位于徐家弄16号,在现在的塘二小区内。“那栋房子外墙是红砖造的,所以我们都叫它‘红房子’。”
“红房子”也是塘桥地段医院的前身,在医疗水平上较之前的私人诊所有了显著提升,但遇到大手术或是孕妇生产时,还是要前往浦西的第二人民医院。“按照当时的规定,‘红房子’看不了的病,会转诊到对口的大医院,塘桥对口的就是第二人民医院,虽然当时的浦东中心医院更近,但是我们不能去看。”
雪上加霜的是,当时过江交通只能依靠轮渡,而塘桥附近的渡口均没有“车渡”功能。遇到突发疾病,救护车送医必须绕道至南码头地区,从那边过江,难免会延误病情。
大医院相继进驻塘桥
在众多浦东人的等待与期盼中,1999年10月,浦东第一家综合性三甲医院——仁济医院东院正式落户塘桥。此前,在1998年6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也已经在塘桥开张。可以说在一夜之间,塘桥人身边也有了“大医院”。
老殷对此记忆犹新:“那段时间,从塘桥到整个浦东,医疗机构大幅度增加,生孩子有一妇婴;小孩生病了,家门口就是儿童医学中心;大病重病可以去仁济东院……几年里医疗机构的发展,比之前几十年都要多、都要好。”
在大型医院进驻塘桥的同时,塘桥街道也在不断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去年,塘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待门诊急诊超过33万人次,它通过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得到塘桥居民的广泛认可。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其中秘诀在于紧扣全科医生、优化服务水平,发展稳定的医患关系。中心通过家庭医生、长处方、延伸处方等服务措施,让塘桥居民享受便捷又专业的治疗。
自己或家人遇到感冒发烧,老殷的首选便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什么?他谈到了一个细节:儿童医学中心开张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逐渐萎缩,儿科患者都往大医院跑。但前几年,儿童医学中心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专科工作室,有效提升了社区医疗健康水平。如今,塘桥居民生病后不再盲目去大医院“抢号”,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花费较少的时间,获得周到的医疗卫生服务。
小区里的健康养老
而在居民区层面,塘桥街道也在挖掘社会资源,构建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的社区特色健康服务。当天,殷世德参与的居家健康巡回讲座就是其中的一个项目,由第三方社会组织——塘桥居家健康服务社举办。
服务社负责人顾春英原本是第二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从事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的教学、科研多年。退休后,她被聘为居家健康服务社的专职人员,负责社区健康促进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管理和实施。
“除了居家健康巡回讲座,我们还有慢性病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社区健康管理信息平台等项目,帮助居民管理好自己的身体与健康,并对慢性病提供全周期的服务。”顾春英说。
相较于原本每个居民区自主举办的健康讲座,居家健康巡回讲座项目将塘桥街道全部23个居民区划分为7个片区,以片区为单位开展健康讲座,邀请到的专家也更加“大牌”。同时通过社区健康管理信息平台收集到的居民健康“大数据”,进行分析研判,能够让讲座内容更加符合居民需求。
“我们在每个居委配置了一台健康检测仪,培养健康志愿者,每周定期利用检测仪,为居民测量血压、血糖、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这些数据会通过网络输送到健康管理信息平台,作为分析研判的根据。”顾春英说,检测出的异常指标,会同步发送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平台,签约全科医生会及时介入。
“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家庭和睦、颐养天年,这样的美好生活,我们希望能长长久久。”老殷说。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