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员工变身"监督员" 绿色办公常态化
2018-9-14 9:57:02发布99次查看
“自从实行垃圾分类以来,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现在每个员工都是垃圾分类的‘践行者’和‘监督员’。”2016年,玫琳凯中国正式启用了坐落于上海静安区的全新行政中心——玫琳凯大厦,垃圾分类工作也在2017年6月得以正式落地,运行至今已一年多,取得了丰硕成果。
清晰分类设施完备
据玫琳凯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硬件设施方面,公司严格遵照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下达的《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视觉识别系统》规范,对大楼内部垃圾投放点的标识进行了改造: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四类,并采购使用与分类标识颜色相对应的垃圾袋来提醒员工进行垃圾分类。
在员工工位上、会议室内,则根据员工在办公场景下投放垃圾的习惯,只摆放可回收物桶和干垃圾桶;用颜色进行垃圾分类标识,例如:蓝色是可回收物、棕色是湿垃圾、黑色是干垃圾、红色是有害垃圾。清洁工团队按照垃圾袋颜色将员工产生的垃圾按照不同类别聚集在一起,再运送到大楼垃圾厢房进行分类投放。市政清运的专车负责清运玫琳凯大厦的垃圾,保证在最后的清运时刻垃圾是被分类清运掉的。
此外,在大楼的西侧空地上依照规范新建了不锈钢的垃圾箱房,并按照预估的各类垃圾的产生量在垃圾箱房内合理设置与之相对应的垃圾桶数量。这样标准化的硬件设施是为了方便后端的垃圾分类清运。
行为塑造循序渐进
在软件的理念宣导上,玫琳凯在垃圾分类工作启动的初期,已通过微信企业号、员工邮件多次推送垃圾分类的相关信息,在大楼的电梯里滚动播放垃圾分类的卡通视频、向员工电脑推送垃圾分类的屏保等多渠道普及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并以游戏的形式在每个部门举办生动活泼的垃圾分类培训,让每个员工都能掌握垃圾分类的要领。
此外,玫琳凯还发动员工志愿者在各个楼层进行执勤(每天执勤两次,分别在午饭后和下班前检查员工工位、会议室、茶水间的垃圾投放情况),及时纠正员工垃圾错分的行为。当员工都逐渐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之后,以部门为单位,进行每月垃圾分类“流动红旗”评比的方式,来激励员工保持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垃圾分类的工作其实是一个行为塑造的工作,玫琳凯不仅对员工投放垃圾的行为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还配上人性化的、符合使用习惯的设计,让垃圾分类的工作做起来事半功倍。据介绍,垃圾分类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工作小组认为员工工位上最多的垃圾种类应该是以纸张为主的可回收物。因此,员工的工位上只放置了蓝色的可回收物桶。但经试行与观察,工作小组发现工位上产生最多的还是干垃圾。针对这一现象,工作组及时地在工位上增加了干垃圾桶。调整之后,分类情况就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员工们从抱怨说“扔垃圾都不能自理了”到“闭着眼睛”都能把垃圾分对,最后还变身“监督员”,时刻提醒自己周围的同事。
积极沟通绿色办公
玫琳凯公司还与玫琳凯大厦租户进行积极的沟通,针对垃圾分类回收,与租户企业签约了垃圾分类回收意向书,并提供租户垃圾分类大礼包,鼓励整栋大厦推进垃圾分类;另一方面,玫琳凯与静安区绿化市容局合作,围绕垃圾的源头、运输等环节,制定分类管理措施,促进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的成功搭建,垃圾分类回收不仅可实现资源再利用。同时,有害垃圾在特殊安全处理后,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可大大降低。
玫琳凯大中国区总裁麦予甫表示,企业在社会中汲取资源,把产品卖给消费者,只是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如果不回馈社会和环境,创造更多价值,迟早会被淘汰。未来,玫琳凯将继续丰富绿色办公内涵。一方面,积极促进绿色办公政策的落地执行,指导员工将环保融于点滴。另一方面,将加强能效管理优化,推进绿色技术应用,培育企业环保文化,携手员工及社会伙伴,共同加入到环保行动中,助力节能减排。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