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社会力量 长宁在社区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2018-9-14 10:13:59发布84次查看
据长宁区消息:国际上普遍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10%时,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截至2017年底,上海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33.2%,其中长宁区的老龄化水平更是高达35.3%,已经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与老年人口占比高相对立的是,社会养老机构承载力、老年人对于机构养老的意愿并不高,这就意味着如何在家庭与社区打造出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变得尤为重要。如何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在社区中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上海长宁就此探索出了一套可行经验。
上海市长宁区区委书记王为人表示,将进一步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体系,统筹资源推进医养结合,在长宁率先探索一条幸福养老之路。
破“围墙”社区养老社会参与亦有优势
“实际上我们现在养老院造得并不少,但其自身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而老人的需求也有待满足。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让社会养老机构资源辐射社区和居家,是长宁的新探索。”上海市长宁区民政局局长章维说。
社会养老机构床位少、老人对于机构养老意愿低,这就意味着老人的家庭与社区将承担更多养老职能。但养老产业人力成本高企,盈利空间小,如何把社会机构引入到居家与社区养老,长宁摸索出三种方式。
把老人“请进来”,打开社会养老机构的围墙,让现有设施对社区老人开放。鼓励养老机构开展日间照料、护理、助餐、助浴、助医等社区延伸服务,既解决老人日间基本生活问题,也能利用机构设施资源充实精神。让护理人员“走出去”,打通养老护理壁垒,让居家老人享受专业护理。全职居家养老护理员十分紧缺,但子女、保姆的医疗护理质量难以保证,长宁鼓励民办护理站多元化发展,让专业护理人员开展居家护理,缓解人手紧缺、传播护理知识。
社区养老“谋合作”,利用物业资源发展社区养老。如何让社区养老机构有价值空间,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其中?长宁利用“物业+养老”的模式,鼓励物业利用闲置空间资源和熟悉社区居民优势,建设社会化社区养老机构。补贴激励的同时,鼓励物业利用养老平台做生活服务平台,在养老之外拓展增值服务。目前,仅新长宁集团、万宏集团就盘活闲置资源近30处用于建设各类社区托养设施。
通壁垒“三站合一”给社区医疗资源补不足
长宁路上有家颐家护理站,这是由江苏社区卫生服务站、颐家护理站、居家养老服务站组成的“三站合一”的“升级版”社区医养服务设施。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诊断、治疗、药物配发、体检等服务,颐家护理站提供高龄老人居家上门照护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站为老人提供政府项目养老、家政、陪诊、24小时全程陪护等服务。
“我们目前的养老结构大家习惯称为‘9073’,即3%老人是机构养老、7%是社区养老、90%是居家养老。”章维说,养老需要专业医疗资源的介入,且老人多是需要长期医护的慢病,纯粹的医院救治满足不了养老需求。重度依赖居家养老的现状之下,家庭依托社区平台实现医养结合显得更加现实与紧迫。
长宁探索出的“三站合一”社区医养结合新模式,为社区老人提供“诊疗—康复—长期护理”的连续服务模式,实现了医保联网结算、弥补了社区医疗资源的不足,一站式于社区层面满足了老年人“医康养护”需求。仅今年上半年,长宁已累计为6800人次老年人提供多元康护服务。长宁区今年将在5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推广“三站合一”医养结合模式。
长宁区还在5个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创新设立“康养驿站”,配置健康监测与康复设备,为老年人提供慢病管理服务。依托健康大数据平台,深入推进家庭医生服务,开展老年人健康监测、养生知识宣讲及惠民服务,年均服务6000余人次。
联合专业社会组织,破解医生多点执业难题,长宁将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健康养老全过程,依托区内上海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市“治未病”研究中心等医疗机构,开展老年人中医“治未病”养生知识宣教,举办“好中医工作室”“中医健康巡讲”“‘夕阳关爱’中医惠民服务”等四季养生活动,有效扩大了服务覆盖面,预计全年累计服务6000余人次。
理繁杂融合发展构建多层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养老事业提质增效是一个系统工程,长宁从老年个体需求出发,建立起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
以调查研究为支撑,明晰养老“一本账”。长宁完成了全区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养老服务需求调研、养老设施风险评估调研等多个课题,深入了解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居住、经济状况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和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的潜在风险,使区域养老“账本”一目了然。其中就包括对区内2.4万名户籍老人进行认知症筛查,搭建起认知症领域医养融合的全链条服务模式。并对社会力量建设和运营小型嵌入式认知症照护机构给予资金扶持。
以设施建设为支撑,提升养老“一张床”。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养老设施建设,目前长宁已协调区内国企盘活30处闲置资源用于建设各类养老设施,有效增加养老设施供给。并引进市场机制,为部分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有偿改造服务,并编制社会组织参与居室适老化改造标准化手册。
以五级网络为支撑,优化养老“一个圈”。长宁区每个街镇建设1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至少1家长者照护之家、每4-5个居委会建设1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每个居委会建设1家标准化老年活动室,其中就有物业参与建设的试点项目,“街镇综合服务圈—社区托养服务圈—居民区活动圈—邻里互助圈—居家生活圈”五圈合一的“15分钟为老服务圈”基本形成。
以非正式照料为支撑,完善养老“一个环”。由家人、邻里及社区志愿者构成的非正式照料体系建设在居家养老的背景之下显得尤为重要。“老伙伴”计划中2000名低龄老人结对关爱10000名高龄老人;失能老人家庭照料者培训项目实现了街镇全覆盖;睦邻互助计划打造睦邻点322家;组建心理健康、应急关爱、临终关怀、健康促进、光明行动等5支专业为老志愿服务队伍。
以大数据为支撑,打造养老“一张网”。长宁区将智慧养老纳入“十三五”信息化顶层设计,投入600万元建设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打造敬老卡服务联盟,建立全区统一的养老服务呼叫中心,向老年人提供主动关爱、便民服务、“一键通”及“24小时”紧急援助等服务。建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全过程监管系统,实现服务过程可视化、数据化、报告化。长宁还吸引一批“互联网+养老服务”企业入驻,积极推动智能健康养老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助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智慧养老的专业企业上海友康科技,就为长宁养老信息化,提供了国内领先的高科技平台,成为未来上海推进智慧养老的模板。
章维表示,希望未来长宁能补齐养老领域发展的短板,实现更高水平上的优质均衡发展,最终形成在属性上公建与民营并举,在服务对象上满足兜底需求与多样化需求并存、在区域分布上东、中、西均衡的养老机构布局,为老人有尊严、优雅地老去提供有力支撑。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