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从哪来? 人到哪去?" 上海曾这样解决百万职工"饭碗"问题
2018-9-14 7:06:32发布95次查看
图片说明:1996年,上海下岗职工排队领取失业救济金。
图片说明:《劳动手册》记录了一位下岗员工2000年申领失业救济金的情况。
东方网记者李佳敏9月14日报道: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与企业深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冗余劳动力问题逐年凸显:截至1995年末,上海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已达20万人左右,依靠企业与行业解决下岗职工“饭碗”问题已是“举步维艰”。
简单粗暴地将下岗职工推向社会极易引发动荡,改革与发展更无从谈起。为妥善解决这一难题,经过多方考察调研,并借鉴德国“托管局”经验,1996年,上海正式成立了再就业工程领导小组,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
随着再就业工程大幕的拉开,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四管齐下,上海逐步形成了一套对下岗职工的安置机制。几年间,帮助100万职工实现分流。而上海探索取得的成果,有一些被延续至今,并最终形成了“两个确保”(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确保按时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向全国推广,为我国国企改革积累了一份宝贵经验。
图片说明:1997年,原闸北区再就业服务中心成立。
先行试点逐步扩大,解决“钱从哪来?人到哪去?”难题
1996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上海纺织、仪电控股(集团)公司再就业工程试点意见》的通知,重点帮助和扶持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的行业开展再就业工程,在控股(集团)公司内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建立一个模式、形成两个机制、开辟三个资金来源、界定三个资金用途、强化四个分流渠道。
一个模式:建立企业主管部门与困难企业共同负责、政府与社会共同资助,对下岗职工进行托管的“再就业服务中心”新模式;
图片说明:1996年,上海组织开展技能培训考试。
两个机制:形成国有企业兼并破产的新机制和下岗待工人员再就业的新机制,下岗待工人员离开企业进入社会之前,由“再就业服务中心”托管,提供包括教育培训、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组织劳务输出、办理社会保险和保障基本生活等全面的中介服务;
三个资金来源及用途:“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资金由政府、社会、控股(集团)公司三方共同筹集,主要用于被托管职工的基本生活费、门诊医疗费和社会保险费;
四个分流渠道:条块结合,向区县分流;工商结合,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生产自救;自谋出路。根据“以出量进,稳进快出”的原则,对进入再就业中心的人数进行总量控制。
1997年初,在纺织、仪电2个行业试点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上海又成立了轻工、华谊、电气、冶金和建材5个(集团)公司的再就业服务中心,均采用同样模式。
1999年,上海市企业下岗职工中,原“固定制”职工通过再就业服务中心过渡已大规模进入劳动力市场。上海再就业服务中心由1998年底的308个减少到298个,中心职能逐步实现转换,广电、仪电、建材行业的国有企业新产生的富余人员不再通过再就业服务中心的模式过渡,而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
2001年,再就业服务中心完成历史使命,再就业服务中心人员共计98万人全部分流完毕,其中签订协保协议出中心50万人,提前退休30万人,其余人员为安置就业或市场化就业,实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