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要再说上海的乡土动物是三黄鸡了!上海动物园建设中的乡土动物区告诉你真相
你能说出几种上海本土动物?一项针对上海市民的街头调查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大多数市民能说出“獐”,除此之外,不少人的答案是蟑螂、臭虫、跳蚤,而更多市民则觉得“三黄鸡”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动物!
可见,建立一个专门展示本地动物的展区,让上海人了解自己的家底是多么必要——上海,这个建立在湿地之上的城市,并不是一座钢筋水泥森林,更有500多种各具特色的脊椎动物。
上海动物园正在建设一个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混合型乡土动物展区,目前已完成工程量80%,该展区以华东地区湿地景观为特征、以华东地区特色动物为主,分为小兽区、食草动物区、猛兽区和鸟区。
在小兽区,第一个展区是水獭展区。亚洲小爪水獭新展区分为三个区域,两处浅水区、一处深水区,形成不同的观赏面,游客可以通过玻璃展示面观察水獭水上、水下不同的活动状态。新展区将开拓更大的水面积供其休憩玩耍,岸上采用砾石、沙地等形式进行铺设,通过浅溪、滩涂进行过渡,并在水边种植水稻、茭白等植物,更贴近乡土的自然景观。
接下来就是“一丘之貉”的貉展区。貉善于打洞且穴居,因此在草地上布置模拟自然的人工洞穴,以供其休息和隐蔽。由于貉还有定点排泄的习惯,为了避免味道过大影响游客的参观,在水池边设置一定面积的卵石场地供其嗯嗯。
水獭展区效果图
果子狸展区效果图
多年不见的果子狸又回来了。喜欢穴居的果子狸怎么能少了洞穴?新展区利用石头垒成洞穴,供其休息,并形成一定的躲避空间。另有栖架、树桩用来攀爬,假山瀑布、溪流、滑梯用来观赏和玩耍,曾经餐桌上的美味也翻身当了主人。
令人“傻傻分不清”的猪獾与狗獾两展区背靠背,让游客有机会好好观察观察两者的区别。两兄弟善打洞,喜穴居,食性杂,尤其喜食植物的根茎,因此靠近参观面一侧将设置一小块菜地,种植根茎植物,游客可以清楚地观看獾獾们采食的可爱模样。
狗獾展区效果图
再往前走,老朋友豪猪们也要回归啦。同样擅于打洞、穴居的豪猪破坏性较强,采用grc假树洞的形式模拟其野外居所,同时新将豪猪展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侧采用树桩跑道的形式,通过贯穿次园路的管道将两侧连接,今后饲养员将在南侧进行豪猪讲解,场地更加宽广,豪猪们再也不怕因为拥挤被小伙伴们扎到啦。
豪猪展区效果图
在食草动物区,豪猪展区外围的草地上住着的是小麂及獐两位住户。这两种鹿科轻量级选手喜欢的住宅环境正好相反,凡灌木茂密的生境多麂而无獐,稀疏林区多獐而无麂,因此不会出现游客无动物可看的尴尬场景。
在展区设计上布置大量灌木,造景的同时给小鹿们一些躲避空间,同时设置茅草屋供它们休息及躲藏用。为了游客能更近距离地观赏,还在观鸟亭东侧增设一处小麂的单独展区,展区内布置高低起伏的地形,散石进行点缀,辅以植被,给游客多角度参观的不同体验。
在建小麂&獐展区
沿着主路继续向前是猛兽区。这里住着豹和华南虎两位大户,由于豹善于跳跃,因此在豹类展示区四周及顶部用网片进行围挡,参观面采用玻璃展面,并设置参观亭,游客可以近距离多角度参观。
与豹展区相连的是华南虎展区,华南虎室外展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室外笼舍通过一条架空观虎桥贯穿,两侧则围起3厘米厚的钢化玻璃以保护人类的安全,游客可以放心地在3米宽的桥上好好感受森林之王的气魄。
观虎桥效果图
鸟区信息量也很大。沿江沿海滩涂湿地是候鸟沿海岸线南北迁徙必经之路,因此上海地区鹤、鹳类丰富,作为乡土动物展区怎么会少了本地种类丰富的鸟类呢。届时,白头鹤、白枕鹤、白鹳、黑鹳、雁鸭类、小鷿鷈、黑水鸡等将安居在展区内鹤岛、鹮鹳岛、原生岛三个面积不等的小岛上,哇,脑补一下,有种百鸟朝凤之感。
在建鸟区
由于鹤、鹳主要栖息在沼泽、浅滩、芦苇塘等湿地,因此在设计上通过湖面、园路、栈桥平台的串联,形成一处环湖湿地景观空间,湖面之间以原生岛作为点缀,种植湿地景观植被,还原鹤、鹳类的生态栖息环境,也为游客提供优美多样的观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