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共和新路街道悠和家园垃圾分类显成效
2018-9-10 14:37:49发布110次查看
据静安区消息,每天早上7点半到9点,是悠和家园干湿垃圾定点分类投放的时间。倒掉湿垃圾,再把塑料袋丢进另一个桶里,居民们的动作都相当熟练。“地球只有一个,大家要保护好。”对于小区居民来说,这样的垃圾分类他们已经渐渐养成习惯了。
作为上海最早一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小区,悠和家园在三年的推进过程中,提升社区自治水平,形成熟人社区,循序渐进地吸引更多居民主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而其垃圾分类成果,也得到了正在静安开展环保督察工作的上海市第一环保督察组的关注。
悠和家园位于共和新路街道洛善居委会辖区内,一走进小区西门口,就能看到由灰、绿、黄三色容器组成的垃圾回收箱。两个整齐叠放的灰色箱子,分别标有“过期药品”和“水银温度计、油漆桶、杀虫剂”字样;右侧是三个并列排放的黄色箱子,分别标有“金属”“利乐包”和“纸张”字样;再往右侧是四个大号的绿色垃圾桶,标着“纸板”“塑料制品”“饮料瓶”“玻璃瓶”字样,一眼望去,垃圾投放的类别有九种。
居委会负责人顾晓燕告诉记者,上海市对于垃圾的投放类别分成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四类,而悠和家园在这个基础上继续细分,设立了九种投放类别。记者在垃圾箱上看到,不同的垃圾在丢弃之前都要做不同的处理。如“钢铁铝制品例如易拉罐、奶粉桶、铁锅等,请倒净之后投入”——这是金属制品的处理要求;“各类饮料复合包装,剪切、清洗、控干后投入”——这是饮料包装的处理要求;“报纸、信封、广告纸,平整无污染”——可见纸张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扔的。
对很多居民来说,要弄明白垃圾和垃圾之间的区别尚且费力,哪还有精力把垃圾分成十几类,还要细工慢活地剪切、清洗、控干?但顾晓燕说,自2013年开展垃圾分类以来,悠和家园的居民已经对这桩“麻烦事”习以为常。
垃圾分类这桩工作,少不了督导员和志愿者天长日久的坚持。顾晓燕介绍,悠和家园从2013年开始,就成立了一支“绿伙伴”志愿者团队,启动了“绿色星期六”环保回收活动,坚持在每月的最后一个周六上午在“悠和家园”南门口开展全社区居民参与的大型“塑料袋、利乐包、旧衣、电子废弃物”回收积分活动。居民们把积攒了一个多月的塑料垃圾带到活动现场。志愿者帮居民称重并集中收集,做环保行动的服务者。
“垃圾分类没有‘花活’,全靠‘死磕’。”顾晓燕表示,居委会干部和志愿者对于垃圾分类的“洗脑式”攻略几乎一刻不停。比如“绿色星期六”当天,不管刮风下雨,身穿绿色马甲的志愿者从不缺席。如果从居民手中接过分类有误的垃圾,不论戴没戴手套,他们都会重新分类——这样一来,居民也会觉得不好意思。久而久之,需要重新分类的情况就少了。
据统计,迄今为止悠和家园已开展了58次大型回收活动,招募了300余户家庭参与了环保回收,队伍还在不断地扩大中。回收塑料袋、利乐包,实现垃圾减量近3000公斤,回收旧衣4700余公斤,电子废弃物约50大包。通过“绿伙伴”志愿者服务项目的开展获得政府奖励及企业赞助资金达60余万元。
让居民看到垃圾分类的好处,激发他们内心的认同感,从而构建起强大的情感关联,主动自觉地去做垃圾分类——这是悠和家园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秘诀”之一。
2016年,悠和家园在居委会、居民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把原本脏乱差的垃圾厢房打造成了一个多功能综合环保空间,将原本仅具备生活垃圾暂存的空间,拓展为社区花园、精细化分类角、保洁工作、居民休闲、建筑垃圾堆场等多重功能。
记者看到,原本破旧的垃圾箱房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带有屋顶花园和“一米菜田”的“悠和绿站”。居民可以拿着湿垃圾堆肥而成的有机介质来种花种菜。天气好的时候,不少居民扔完垃圾,愿意到屋顶花园松松土、聊聊天,还能领到垃圾箱房种出的蔬果、鲜花。其他的居民来扔垃圾,一看这么多人坐着,一旁又有管理员劝导,很快养成了分类的好习惯。更有很多不认识的人借助垃圾分类彼此认识,并且更加“痴迷”于垃圾分类和各类衍生活动。
顾晓燕表示,要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就必须在人与人之间,在生活垃圾和居民之间构建起情感关联,让居民认同生活垃圾分类是社区的事,也是自己的事,主动去做好这件事情。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