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8年正值黄浦区卫生学校建校60周年,一个甲子光阴飞逝,时光可以改变容颜,却带不走卫校的代代传承,以及卫校人对学校饮水思源的情谊。学校以“医心照黄浦,师德耀经年”为主题,举办黄浦区卫生学校6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征文,该活动充分展现历史积淀,展示卫校情怀,并展望美好未来。
征文活动受到卫校在职员工,以及广大退休教职工、毕业学生的积极响应。校友们从师生情谊、心路历程、从业经历等各方面,讲述了与卫校共同成长的点点滴滴,浓缩了卫校人对学校难以割舍的情结,更满怀了对学校未来的憧憬祝福。黄浦卫校将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分多期推送此次活动征文,共襄建校60周年庆!
一 段 史
我们爱的学校座落在上海老城厢的梦花街上。梦花,梦笔生花之意,据传东汉大儒学家马融梦中食花,醒来文思泉涌。这般浪漫的街名就该出自这个典故吧!环绕着的文庙路、学宫街、仪凤弄、学前街、静修路,哪一个路名里不透出青云幽幽、细烟袅袅,如古书拓下一般。
黄浦区卫生学校,因2000年黄浦、南市两区撤并,两家卫校整合,过渡了一些时日后,在2006年2月18日搬迁到梦花街234号,3个楼面2千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到2011年,黄浦区再次和卢湾区撤并时,原卢湾卫校保留下来,改名为黄浦区卫生科研所,之后又变更为黄浦区卫生事务管理中心。因此,目前的黄浦区卫生学校,仍是原黄浦、南市两家卫校的整合。
老黄浦的卫校于1960年由区中心医院、区医院护士学校与中医带徒班合并而成,原址在牛庄路764号。1962年停办,1973年复校,1975年迁至江西中路264号五楼。马赛克的拼花地坪、似电影《花样年华》中咯噔作响的老电梯、线条流畅的柚木扶手,所到之处眼睛就不肯游离的。去年9月,这里已和周边的百年建筑整体华丽变身为“外滩·中央”,定位为“商旅文生活秀”的体验综合体,延续着上海最中心的时尚气质。
我们60周年校庆活动的建校时间,选取的是于1958年成立的原南市卫校,相对原黄浦卫校略早两年。此前,老南市的卫校在篾竹路43号,配合市政动迁,大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那幢很是典雅朴质的教会校舍,深灰青砖墙体、西式琉璃门窗,在梦里都会萦绕着每个师生呢!若干年后,一个高端楼盘的会所在原址拔地而起,似曾相识的西式风格,倒也是宽慰了许多旧情怀。
从目前找寻到的仅有数页文档里,我们才知晓,那幢梦中的教会房屋,原来设立的是社会服务机构——普益社,门楣上标注着1931 nantao chritian institute,它的资金及机构背景来源于美国长老会特派团(the board of missions the presbytertianchurch)。
几十年来,卫校为卫生系统培养输送了数以千计无私奉献在医疗战线上的白衣天使,直至九十年代取消了全日制医学及护理中专学历教育。
此后,黄浦区卫生学校没有停歇脚步,更没有顾影自怜。积极顺应卫生改革发展,逐渐向继续医学教育、医学科研管理、卫生政策研究以及社会卫生培训转型,成为市中心为数不多的仍在顺畅运行的卫生学校,一如既往地发挥着服务保障医务人员主战场、主阵地的重要作用,勤奋耕耘着让校友们有着念想的一方土地。
60年的时间,它足够一个人从出生到壮年再达迟暮;60年的时间,它见证一家机构从起步到兴旺再变迁并还将强健。历经风雨沧桑、世事浮沉,一代代卫校人努力拼搏、传承相守,以意气风发、勇往直前的矫健身姿追寻着腾飞的梦想!
一 曲 歌
某个周三中午,我们照常在13楼排练合唱《绿叶对根的情意》,为参加“医者放歌新时代——2018年黄浦区卫生计生系统喜迎医师节”歌咏比赛刻苦训练。这是一首由谷建芬谱曲,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歌手毛阿敏款款深情的演唱更是传唱开来,借绿叶与根的寓意,表白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血肉联系。选曲是老师推荐的,但和卫校的校庆主题是紧密契合的。
在排练的间隙,办公室的“秀才”把演唱的背景文字打开让我看:“60年光阴飞逝,黄浦卫校愈发根深叶茂,卫校人如同片片绿叶,汲取着来自学校的传养,学校也依靠着卫校人努力工作,而愈发根基夯实。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春来春往,饮水思源,绿叶一次又一次地更替,始终不灭的是卫校人对学校难以割舍的情结,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当这段感人肺腑的文字印入我眼帘的一刻,瞬间就模糊了。悠扬的歌声还在教室里回荡,我的思绪已经拂过身边的每一位老师,飘落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清晰地记得,我是在2016年10月8日来报到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娘子军,用她们甜美真诚的笑容拥抱了我。不知姐妹们都听出来了吗?当天的表态性发言是饱含着浓浓深情的,毕竟这里有我熟识相知的多年老友,毕竟这里有我为“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的制定挑灯奋战过的数个不眠之夜,毕竟在这里我也分享过大电饭锅里远远赛过梦花街的鲜美大馄饨。这里就应当是我和大家一样爱的学校、爱的走廊!爱是一种宿命的东西。对我来说,它的内容就是“碰上了,然后就爱上,然后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近两年来的时间,这所学校如汩汩源泉给我们注入了多少不竭动力啊!我们的汗水和智慧化作了七彩阳光,倾洒在学校,使她更加绚丽多姿!
环境靓起来。曾几何时,刚刚搬到梦花街234号,窗明几净的新家,一定也是抑不住地兴奋过。可是十多年过去,已经明显陈旧黯淡了。我们开始装饰她:天花板换上led平板节能灯,墙面重新刷上洁白的涂料,电梯厅配上宣传大屏幕,机房里布线齐整,内外网建立起来,监控系统全覆盖,绿化点缀恰到好处。最出彩、最值得点赞的自然是我们的卫生间了,现代简约风格,设计选材精心,色调清新雅致,在细节上为女同胞们安装了化妆镜,备好卫生纸、烘手机,还有全系统唯有的智能马桶。接下来的两年,我们的校容校貌还会日新月异,令人刮目相看。在区卫生计生委资金、项目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用聪明才智倾心打造自己爱的学校,在辛勤工作和积极生活中体验“风景这边独好”的自豪感!
人心聚起来。成事岂能在天,谋事创业在人、在团队。我们的小伙伴十八般武艺各显身手。市卫生计生委、市卫生人才交流中心送来了表扬信,肯定了我们十余年来在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护士执业考试报名中的佳绩。代表黄浦区医务工会,《上海医务职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以黄浦区为例》获得市卫生计生系统工会工作理论研究会第二十一届年会一等奖、市医学伦理学会优秀论文的殊荣。名中医讲坛从思想认识、学术发展与实践运用上落实区域中医药事业的振兴,深受黄浦中医人的欢迎。拥有上海市红十字会重要师资力量,作为区红十字会急救培训基地,积极建设生命安全健康项目体验中心,走进人民大道200号去宣讲“黄金七分钟”。与黄浦消防支队后勤处签约共建,开展了慰问、义诊、救护培训、实地演练等各类活动,反响热烈。
文化兴起来。卫生学校,顾名思义,卫生中的教育,教育中的卫生,这样跨界的范畴,又怎能缺少“文化”二字呢?我们需要坚定正确的方向、博闻强记的知识和内化于心的修养,而后植根于爱、教书育人。开展“缅怀革命先辈,点亮党性之光”纪念建党70周年、“牢记党的宗旨,传承红色基因”的红船精神、“光辉的历史,不朽的精神”中国共产党97年历史孕育的革命精神等系列主题党日活动以及“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实践活动。组织党员进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交流活动并汇编成册,深刻感悟书中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宝贵品质和实践要求。还有应时应景的厨艺大比拼、亲子书写春联、舒缓插花艺术说、职工运动会等活动,无一不凝聚着我们的心。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那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老师们抒情动听的歌声又把我拉回来。我们歌唱着绿叶和根,常常在排练中就热泪盈盈!悠扬的旋律、唯美的画面,深深镌刻在每一个人的脑海里。
在8月17日的歌咏决赛中,我们铆足了劲、美翻了天,一起用无可挑剔的佳绩展现了卫校的精神风貌,终究获得了金奖的殊荣!欣闻捷报,大家更是意气风发、激情四溢。在我们亲手倾力装扮的学校里,我们如同生机勃勃的绿叶般充实丰润、更富朝气。
一 场 赛
7月上旬,在校庆征文、征集照片发布之后不久,“我的职业,我为荣”校庆系列活动的护理演讲邀请赛拉开了帷幕。《写给患者的一封信》,市二医院的一位校友饱含深情地娓娓道来,拨动了每个在场人的心弦,并使她毫无悬念地获得了二级和专科医院组的一等奖。这封信讲述的是她和同事们在急诊室里竭尽全力但没有挽回患者的生命,因此用写信的形式表达了遗憾和惋惜。在颁奖后,她大声呼吁医务工作者要把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广泛传播,与死神赛跑抢救生命。本来我不是颁奖嘉宾,可是当她激情地喊出“我光荣我是卫校的学生,我自豪我是一名护士!”我再也按捺不住了,走上讲台和她拥抱合影。卫校这个名称自然而然把我们联结得更紧密更牢固了,这样的情结还需要更多的言语吗?
在活动策划的初期,还比较担心委属单位的参与度。所以正式通知时,参赛对象从之前限定毕业于原黄浦或南市卫校,扩延至护理人员不限毕业学校。没想到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委属各兄弟单位的鼎力支持,而且特意选派和我们学校结下过不解之缘的选手。邀请到的评委老师之一,华东医院院长助理徐禹静主任,也是老南市卫校毕业的优秀校友。她回忆起在母校难以忘怀的学习时光,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比赛中,选手们用身边真实发生的案例,分享演绎着一段段引发共鸣与思考的故事:鼓励患者共同抗争病魔的惊险时刻,重燃患者新生希望的不懈付出,铸就温暖和谐的医患关系,讴歌用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崇高护理事业的姐妹们。大家自由畅怀在这里学习、加油的感悟,尽情抒发从这里起航、翱翔的激情,向母校骄傲展示不同一般的风采、面貌和成就!
选手们用激昂的热情表达着“我的职业,我为荣”。虽然工作中有苦有乐有泪水,但更多的是天使般的微笑和爱心。护士的美不一定是绚烂,而是不一般的平凡,且必须是内外兼修;护士的圣洁,不仅在于纯真,更在于平静。平静中才见深远,平凡中才见伟大。我们学校也当之无愧是“白衣天使”的摇篮。
一 席 话
又到夏送清凉之际,那天走访的是全校最高龄的离休干部,97岁,除了有些耳背,腰杆子还像军人那样挺得直直的。还没进家门,已经听到老领导爽朗的欢笑声迎接我们了,不住地吩咐着子女拿这拿那,哄家里的小辈孩子那般好。他自己打理的房间洁净齐整,亲手浇灌施种的绿萝、芦荟在窗台上生机盎然。看到他这样好精神、好气色、好情致,真让人羡慕啊!
坐定后,我们就谈天说地大声扯开了话题,不知不觉地又讲到了校庆。我灵机一动,怕他听不清楚,就在手机备忘录里写下了“60周年校庆,邀请您为我们题词,提出希望和要求,9月份我们来拿”,并截成图片放大给他看。
老领导的目光瞬间闪起惊喜,回顾起从教育单位调任至卫生学校的感受,以及多年未提起的在卫校经历的人和事。他坚定地看着我们,一字一句地道来:“我们的学校是教授医学知识,也是教人做人的地方。过去,学校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人才,在医疗卫生岗位上发光发热。那今后呢?”
这一席话,字字敲打着我的心。“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在学校发展历程中,经过了多少像雪山、草地、腊子口一样难以逾越的雄关,那么险隘,那么凝重。50年前文革期间的停课,20年前中专学历教育的取消,10年前社会卫生培训市场的激烈竞争,近年来也有诸多的迷茫和难关。面对林林总总的压力、困难和瓶颈,需要怎样的从容不迫和博大胸怀!但卫校人始终以红军长征为榜样,牢记坚定不渝的信念,充满必胜无疑的信心,誓要从头上开始征服翻越。回望那些崎岖难行的陡坡,行神如空,行气如虹,怎不令人心境开阔、豪情万丈!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一段史、一曲歌、一场赛、一席话,在我到卫校的近两年里,这样的“一”还有许许多多。这一个个“一”,又串成了一条条的“一”线,进而又成为一块块的“一”面,点点滴滴、历历在目,不由地感慨万千、百感交集!随着时代的发展,卫生学校的外延也许不会再去扩展,但其内涵一定会更加充实。我们爱的学校,春风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在这60周年校庆之际,我要大声呼喊出对您的深深眷爱:做一天卫校人,铸一天卫校魂!
本文转自黄浦卫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