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震惊!臭河浜藏身上海重要水源地,多年不得根治!

2018-9-10 5:25:33发布91次查看
  岸边的大片水面被绿色的藻类覆盖,犹如长了一层苔藓,上面分布着大量黑色、白色的腐烂的斑块,死鱼死蟹间或夹杂其中;阳光照射之下,藻类的腥臭、黑白斑块的霉臭、动物尸体的腐臭混合在一起,蒸腾扩散,让人不敢靠近。这些藻类覆盖、腐烂发臭的水带,从河岸向河中扩展有3-4米宽,延绵总长度有500多米……谁能想到,这样触目惊心的污染,竟然常年发生在上海的重要水源地——淀浦河源头,也就是淀山湖与淀浦河的连接之处!
水源地边的恶臭
2018年9月5日,《新民周刊》记者来到上海市委党校淀山湖校区,该校区的南面紧邻淀浦河,西面与淀山湖相接。离淀浦河边还有好几米远,记者就感到一股恶臭扑面而来,不得不掩鼻而行。
发出这些臭气的,正是本文开头提到的藻类覆盖、腐烂发臭的水带,占据了党校的整个淀浦河河岸。党校的对岸是东方绿舟公园景区,这一段河边也不能幸免,同样是类似的霉臭状态。
据在这段河道附近工作的人员介绍,这样的发臭水带,至少在四五年间都一直存在,每年夏季最为严重。“现在你看到发臭水带是只在河的两岸,前几年严重的时候,整个河道都被这些东西盖满了,而且除了死鱼,连许多河蚌、龟鳖的尸体也全都浮了上来,那个样子,让人根本受不了。”一名工作人员这样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党校内部的景观河湖从淀浦河取水,为了净化水体,连续设置了四五道闸口和吸附设施,才能把河水里的脏物基本过滤干净。
走完这段500多米长的淀浦河岸,就到了淀山湖边。党校西侧的淀山湖畔,虽然没有发霉的斑块,但藻类的覆盖与腥臭依然明显,浪花拍岸时,湖水如同绿色的油漆般涌动。在湖岸的一处水湾,几条鱼已经翻起了白肚皮,在湖水中扑腾挣扎。岸边的人们把其中一条捉到,就像是从绿色的“浓汤”中捞起来的。网兜中的这条大鱼已经奄奄一息,全身粘满了一层绿色“藻泥”。
记者又回到党校最东侧的杜子江边,这是一条从淀浦河引水的小河道,呈南北方向与淀浦河交汇,全长只有约300米,水面最宽处不过十余米。河道内有大半段已经完全被来自淀浦河水里的水藻铺满,一眼望去只能看到深浅不一的“绿色纹路”,这条河基本上已经成了彻底发臭的死水。
围绕党校的三面水体,都已经污染发臭。此处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说:“你们一定要向市里反映反映啊!”
那么,党校岸边之外,再往下去的淀浦河水面情况如何呢?位于党校东侧200多米的,是淀浦河西闸。记者看到,闸门下停着一艘打捞船,而闸门上下游一两百米范围之内,两侧的河岸边比较干净,看不到藻类和水草形成的水带。
然而,当记者沿河而下,来到距离淀山湖约2.5公里的漕港桥时,发现此处的淀浦河两岸依然有明显的水藻带。从漕港桥东侧的一处河湾能看得非常清楚,这里因为水流变缓,水藻的大面积覆盖、污物堆积也非常严重。
这样的水藻带,在沿河再往下1.5公里左右,濒临朱家角市民广场的珠溪路桥上,依然可以观察到;并且藻类不仅堆积在两岸,也从河中成团漂流而下;仔细看,还能发现整个河道里其实都散布着藻类。而从这里再往东不到1公里,淀浦河就将穿过千年古镇朱家角。
同时,记者一路观察还发现,淀浦河沿岸连通了许多小的河道,这些小水系的水流有不少都是从淀浦河分流而来。因而,当淀浦河这条“大动脉”的水质堪忧时,这些深入村落的“毛细血管”无法独善其身,并且因为水量小、河道窄,其受害程度更深。上海市委党校淀山湖校区边上的杜子江就是典型一例。
污染源于淀山湖
淀浦河是一条人工河流,于1977年开凿贯通,从淀山湖引水而出,一路向东而去,流经青浦、松江、闵行、徐汇四区,总长46.4公里,最终于徐浦大桥附近注入黄浦江。它从重要水源地流入“母亲河”,其长度、流域面积等,位于上海河道前列,是申城的一条重要河流。
在淀浦河从源头往下的三公里区间,分别是上海市委党校、东方绿舟、民航上海区域管制中心等单位,以及一些住宅区、待建设的区域等,并未有工业污染。那么,这段河水的污染从何而来?
《新民周刊》记者回到淀浦河与淀山湖连接的岸边仔细观察,发现含着藻类的水流,是从湖中流向河道的。从淀山湖入淀浦河处向北延续4公里的淀山湖岸边,记者一路都看到绿色藻带的存在。
虽然看上去是绿色的,但这种藻类通常被人们称为蓝藻。根据资料显示:蓝藻,又称蓝绿藻,这种生物在营养丰富的水体中和夏季的高温下,会大量繁殖,在水面堆积形成一层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蓝藻爆发会引起水质恶化,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
除此之外,蓝藻中的项圈藻可快速产生致死因子,破坏鱼类的鳃组织,干扰其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麻痹神经,使其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的有些种类,不但活体带毒,而且死亡后会分解产生生物毒素,如微囊藻毒素,这些毒素除了直接对水生物产生毒害之外,也会随着食物链的堆积进入人体,是人类肝癌的重要诱因。
蓝藻会对水质产生显著影响,威胁人类安全。如2007年夏季,无锡太湖区域蓝藻大面积爆发,使得该市自来水被严重污染,市民哄抢纯净水,社会秩序受到很大影响。又如2016年7月,美国犹他州中毒控制中心接收了100多名中毒者,他们伴有呕吐、腹泻、高烧以及皮肤或眼部刺激、过敏等症状,这些情况与蓝藻中毒症状相符,很可能与当时犹他湖蓝藻的爆发有关。
蓝藻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水体的富营养化。从上海市水务局官网查阅2006-2016年的《上海水资源公报》可以了解到,在2016年之前的许多年里,淀山湖全年水质持续处于劣v类;在2016年,全年水质提升为v类。同时,在2010年之前,淀山湖水质有多年为富营养化;2010年-2011年为中度富营养化,2012年-2016年为轻度富营养化。污染的各项指标在多年间有所上下波动,总体呈下降趋势。
关于淀浦河水质,从上海市青浦区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于2015年公开发表的论文《淀浦河近十年水质评价及变化趋势研究》中可知:2005-2014年间,淀浦河中上游段水质均未达到规划水质要求;并且该文指出“淀浦河水质受上游来水淀山湖影响很大”,“淀浦河中上游段呈现以氨氮和总磷为主的富营养化污染特征”。该文认为:淀浦河整体从2006年-2008年的中度污染减缓到统计截止时间2014年的轻度污染,说明经过长期的综合治理,水质有好转趋势。
治水不能有局外人
如果说淀山湖、淀浦河近年来水质总体在改善,污染治理不是一时之功,尚能够让人理解的话;那在淀浦河源头两岸,常年有500多米长的蓝藻带发霉发臭,就很令人费解了。在上海全市严抓河湖治理的背景下,在这样的重要水源地、生态关键区域,为何还有如此的盲点存在?
记者发现,这条蓝藻带上的霉臭区域,基本上是蓝藻、水草或鱼类死亡后腐烂而成,这说明蓝藻带至少有数天未被清理,而清理河道上的污染物,则是清楚地列在河长公示牌中“管理目标”中的。
记者正在位于淀浦河北岸的这段蓝藻带边观察时,恰逢一条小船从淀浦河西闸方向朝淀山湖开来,船只开到湖上后,掉头开始清理淀浦河南岸的一些水草。记者本以为这条船会把北岸的蓝藻带和水草一同清理掉,然而,这条船只是沿着南岸开了过去,并未理会北岸这些发臭的区域。
沿着北岸正在打扫路面的几名清洁工人告诉记者:“这些船每天会沿着河出来两趟,但都是形式主义地捞几下,没有真正清理这些污染带。”他们说,近几年,每到夏天,这段河岸的水都又绿又臭,无人清理;本来依河而建的跑步道,变得无人问津,跑步者都捏着鼻子绕着岸边走。
清洁工人反映:附近还有人从淀浦河开船到淀山湖口偷偷电鱼,被电死而没被打捞起来的鱼留在河道里腐烂,也加重了污染。同时,受到蓝藻污染的鱼如果流入市场被人食用,也可能造成中毒。
在淀山湖边、淀浦河岸、杜子江畔,可以看到政府树立的湖长、河长公示牌,上面标明了河湖治理的责任人。淀浦河源头的这500米,一级河长是青浦区区长,二级河长是朱家角镇镇长。负责人是有了,问题是,具体的责任有没有很好地落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多年前就做出的科学论断,并且已经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自赴沪上任以来,就尤其重视河湖治理,推动了河长制在上海的全面实行,并且在不久之前兼任上海的“总河长”,凸显了他对此的重视和决心。
在不久前的8月底召开的上海市河长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强指出,河长制本质上就是责任制,“绝不是可有可无地‘挂挂名’,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去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随后的信息披露也证实了上海治水的力度:2018年9月5日,上海连续三个月水质黑臭的4条河道及其河长名单被通报,其中有3条河道的一级河长都是区长、副区长级别。
李强还说:“黑是看得到的,臭是闻得到的。”“老百姓看水环境,往往不只是看公布的检测数据,听我们的自我评价,而是更直观地看水到底清不清,闻起来到底还臭不臭,水里有没有鱼在游。”
以这样的标准,我们不禁要问,除了记者已经看到的几个例子之外,在淀山湖沿岸、淀浦河流域,还有多少被蓝藻所累、发绿发臭、鱼虾难存的小河浜?它们何时能得到切实的治理?
毕竟,这关系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需要每一个人的关注和付出。诚如李强所言:“治水没有局外人。”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