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河泾街道开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
2018-9-10 10:36:01发布113次查看
情景剧《印象1978》,把在场的观众重新带回到40年前的那个夏天,那个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年代,一切都即将高速发展的时代;一首《小城故事》,让人感受到江南老街的情韵。犹如漕河泾老港的潺潺流水,诉说着40年来的沧桑巨变……
“沈家宅(即现在华富居民区的前身)原先是漕河泾社区的一个自然村寨,位于轨道交通三号线漕溪路站的东侧。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全村只有33个门牌号约50多户人家,以沈、金、石、汤4个姓氏为多,全村总人数约300多人。”近日,在中国中学的大礼堂里,漕河泾社区沈家宅原住民沈宝荣将他眼中改革开放40年来,漕河泾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向台下观众娓娓道来,“2017年的小区综合改造工程使得小区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发生了改变,居民们住得更安心了,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关心下,光明工程、二次供水改造等利民工程先后完工,小区安全管理和居民的获得感、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
漕河泾于明末清初建镇,后为上海县五大镇之一。1984年划归徐汇区管辖,2001年撤镇建街道。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漕河泾加快了发展的脚步,历经近40年的新建设,已然成为徐汇中部崛起的现代化新坐标。
“有一种声音清脆悦耳,那是人类前行收获的勋章;有一种声音细腻恬静,那是细流潺潺汇聚的畅想,这个畅想的终点,就是我——漕河泾河……”当天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伴随着上海著名表演艺术家丁建华的朗诵正式拉开序幕。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吕晓慧,区武装部政治委员邹小兵,空军驻上海地区军事代表局政治部主任雷增文以及区文化局、漕河泾街道主要领导,社区各界人士、志愿者代表、社区文明小使者代表等参加活动。
整个活动分为《印象40年》《亲历40年》《见证40年》3个篇章,通过社区居民、楼宇白领、1978系列漕河泾人物一起讲述漕河泾历史发展变迁,展现改革开放以来漕河泾的巨变和百姓生活水平的跃升。著名主持人刘凝以智慧幽默的风格,向观众展示了这样一群1978年亲历者的人生经历:1978年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有人在那一年出生,有人在那一年参加工作,有人在那一年入党,还有人在那一年结婚,他们人生中的特殊日子都与1978年相关,他们也与漕河泾相关。
1978年出生在漕河泾、成长求学在漕河泾又工作在漕河泾的曹琴娴,在她的记忆里,漕河泾是一个热闹的小镇子,“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天背着书包穿梭在这条老街上,对此熟悉得不得了,就算是闭着眼睛也能走完这条街道——从我家的方向出发去学校,我会依次经过漕河泾桥、杂货铺、漕河泾电影院、酱油铺、点心店、布店等等,虽然这些地方拆迁变成了一幢幢高楼,但那时的场景却历历在目。”
“1978年,我满怀美好理想成为沧州市无线电四厂一名电子国营工,通过努力学习,还利用业余时间攻读法律,很快成为厂里的骨干。”刘艳芬1978年参加工作,如今是漕河泾街道社区党委副书记,她1992年被调到了上海市徐汇区原漕河泾镇,做过司法助理员,也做过民政科长。2005年的“麦莎”台风时,为了居民的安危,她毫不犹豫地跳到齐腰深的水里,为居民关掉电闸,“当时丝毫没有考虑自己是女同志,一心想的是保证老百姓的安全”。凭借着工作上的兢兢业业,勤勤恳恳,2006年她获得了上海市民政部门最高荣誉、全市只有10名的“上海市第三届孺子牛”奖。
“我今年七十岁,在漕河泾生活至今已经二十七年,亲眼目睹和见证了漕河泾地区日新月异的变迁过程。”在原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杨少琪的记忆中,当时的科苑新村的生活环境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生活必需的商业网点稀少、公交班次间隔时间长。“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城市建设步伐显著加快。1995年,上海第一条地铁一号线开通运行。”随着地铁的开通,周围居民出行便捷,之后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超市银行遍布四周,特色街区相继形成,中高档商品房拔地而起,学校医院软硬件档次提高。
“漕河泾”的故事,“漕河泾人”讲。从1978年到2018年,这40年的时间对于百年漕河泾来说,只是历史发展中的一段,但对于漕河泾社区的影响却是深远的,40年巨大的变化给或出生长大、或工作学习在漕河泾的漕河泾人带来了巨大的感受,从曾经的泥土地到现在的高楼林立、徐汇中城,漕河泾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前行着,改变着,准备着等待更好地蜕变。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