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作品《春之祭》10月首演
2018-9-6 14:49:00发布89次查看
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英国伦敦萨德勒之井剧院共同委约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创作的现代舞剧《春之祭》将于10月19日至21日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进行全球首演。
去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演出交易会现场,杨丽萍版《春之祭》片段便已获得英国萨德勒之井剧院的肯定。今年4月,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与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正式就《春之祭》节目安排意向签订了合作备忘录。这部东方味道的《春之祭》即将于10月揭开神秘面纱。
融入东方基因“走出去”
杨丽萍版《春之祭》自创意之初就有一个坚实的出发点——以东方哲学、东方智慧、东方审美重新阐释西方经典,用传统舞蹈“走出去”、用艺术作品展现中国的文化自信。
《春之祭》被许多人看作是现代舞的开山之作,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突破为后来者提供了无限可能,百年来无数的现代编舞大师都将其视作传情达意的试金石。而杨丽萍版《春之祭》正是以无限的可能性来致敬经典,以东方视角来解构这场春的祭祀。
《春之祭》的创作是一场长达两年的“冒险”。杨丽萍在现代舞蹈的基础之上,又融入了大量的藏文化元素。狮子、女人、祭司成为了舞台上的主角,而杨丽萍的代表形象——孔雀,也将在剧中涅槃重生。
杨丽萍相信,比起言语的诉说,舞蹈更具有一种未来性,甚至是预言性。她要用舞蹈这一跨越国际、穿越古今的语言来讲述东方精神,将东方基因融入西方骨骼,呈现出有着中国味道的《春之祭》。
解读“涅槃重生”轮回审美
据介绍,《春之祭》原本描绘的是人们在祭祀苍天的故事,人类对自然原始的崇拜、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春天来临的渴望与喜爱,冲撞出了这部先锋之作。“西方表现女人献祭肯定是一种恐惧、矛盾、彷徨的心情,”杨丽萍说,“但在我们云南的少数民族里面,会更多地有一种牺牲自我,救赎大家的思想。这就是东西方对生命的不同的意识。”
杨丽萍版《春之祭》便是以“不同”来探索“大同”,“大同”是所有人对美好幸福的向往。杨丽萍率先提出了“轮回”这一概念——生命不再只是向死而生,而是从生、到死、再到涅槃重生的轮回;不再只是被动的献祭,而是主动的献身。
《春之祭》的内核是“祭祀”,是一个仪式感极强的故事。此版《春之祭》也贯穿了杨丽萍一如既往的形式感与杨氏舞台美学。舞台被999个神秘的符号堆满,一个存在于平行时空的修行者,躬身在大地上,好像种麦子一样播种着祝福,播种着寓言,播种着觉悟;舞者置身其中,忘我起舞,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被放置在一个宏大的时空之中。
杨丽萍将《春之祭》的舞台化为一个抽象的宇宙,时间、空间、生命共存其中,万物轮回、周而复始。在借鉴传统藏族舞蹈和现代舞蹈的基础上,杨丽萍注入了其独有的孔雀舞蹈语言。舞蹈中的狮子暗喻权力、旧有的世界、不可侵犯的规则;女人是受难者、觉醒者与重生者;祭师则象征着无情、冷漠的东西、压迫者;而孔雀代表着重生、未来的希望。
放眼国际“艺益”结合
杨丽萍版《春之祭》的创作还开启了一个国际创作合作以及艺术与公益捐赠的新模式。
整整两年,主创团队汇集了海内外五湖四海的能人志士,囊括荷兰、意大利、澳大利亚、英国等地的职业人员。舞者也囊括了全国各地不同背景的年轻人,不同的思想、观念在此碰撞交融。正是这样一个国际化的专业创作团队,共同成就了此版《春之祭》。
而伴随着《春之祭》项目的启动,一大批有意于艺术的企业、组织和个人也积极地参与到了对艺术作品的支持之中,有资金的支持,也有资源的合作。此次《春之祭》的联合执行制作人杨劲,一直致力于支持舞蹈艺术创作和舞蹈教育普及;还有数十位孔雀之友无偿捐资,支持创作。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