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 静安新闻

唇齿留香,还是那时的老味道

2018-9-6 17:30:00发布108次查看

(文/记者 邢蓓琳 摄影/记者 余儒文) 出门在外,最难以割舍的就是家乡的味道。时光荏苒,最好吃的还是记忆中那碗小馄饨的鲜甜、又或是入口即化的糕饼。一个世纪,带走的不只是叱咤风云的豪杰、跌宕起伏的传奇,更有许多的老味道被冲淡、甚至遗忘,消散在历史的年轮里。静安区有着多家“老字号”食品企业,他们不仅传承了“中华老字号”的匠心工艺和深厚底蕴,更扛起了寻回唇齿间老味道记忆的重任。他们不仅为消费者贡献着经典如旧的舌尖享受,更在时代变迁中焕发出新活力,绘制着新的美好图景。

绿杨邨:只做属于自己的味道

绿杨邨(初名“绿杨邨菜社”)创始于1936年,店名取自清代文学家王士祯的佳句“绿杨城郭是扬州”,是最早引进川杨帮别的上海四大川杨酒家之一。1941年,绿杨村酒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改称为“绿杨邨酒家”。2007年,被评为“中华老字号”企业,入编《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谱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绿杨邨以细软入味的川杨菜点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水晶肴肉、清炖蟹粉狮子头、绿杨酥鸡、扬州煮干丝、干烧明虾等特色杨帮菜肴,素菜包、千层油糕、鸳鸯条头糕等传统淮杨特色点心,名扬上海滩,成为食客们的必点菜品。上世纪80年代,著名书画家钱君匋在绿杨邨品尝川杨特色菜点后,挥毫题写“天厨妙味”四个大字,盛赞厨师的精湛烹饪技艺。

绿杨邨烧制的杨帮菜肴选料严谨,以炖、焖、蒸、焐、烩见长,文火慢煮,注重原汤原汁,制作的维扬细点选料精细,不同的季节使用不同的原料,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吃口软糯香松易消化,老少皆宜。

2014年9月,品牌升级整修后的“绿杨邨酒家”重新开门迎客,第三代的重磅级传人被悉数请回,蟹粉狮子头、拆烩大鱼头、红扒猪头……那些令人念念不忘的传统美味也被重新端上餐桌,让食客得以寻回绿杨邨的老味道。一位追寻绿杨邨60多年的老吃客,特意携孙子孙女等小辈回国,尝一口牵挂多年的传统点心,激动地说道:“就是这个味道,就是这个味道,我在有生之年终于又吃到上海人心中的绿杨邨味道。”在保留传统经典名菜名点心之外,绿杨邨还针对年轻人的口味,开设白领午餐,让白领也能吃上兼具健康和怀旧的老字号食品,实现从“名牌”到“民牌”的延伸。

王家沙:老上海怀旧 新上海尝新

王家沙点心店初创于1945年。王家沙原为王家厍(念she)。因“沙”是“厍”的别写,同音假借而成王家沙。久而久之,“王家沙”的金字店招取代了“王家厍”的地名称谓而家喻户晓。

2001年,王家沙研制开发的蟹粉小笼、蟹粉汤团、枣粒汤团、松糕、八宝饭、枣粒包、萝卜丝酥饼、萝卜丝包、蟹粉锅贴、鸡虾肉生煎荣获“中华名点”和“上海名点”称号。2005年12月31日,王家沙旗舰店以全新面貌“亮相”南京西路,挖掘制作老虎脚爪、梅花糕等濒临失传的上海传统小吃,许多老上海闻香而来,品尝怀旧,追寻记忆中的老味道。

2007年,“王家沙本帮点心制作技艺”入选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至2016年分别荣获“上海名牌”及“中华老字号”称号。

七十多年过去了,王家沙从一开间门面发展成为在上海、香港两地,共有十四家实体连锁餐厅的著名点心连锁品牌,王家沙传统技艺制作的那些经典小吃始终没有改变。

曾经,香鲜卤多的生煎、鲜嫩味美的虾仁馄饨、酥香可口的豆沙酥饼和香脆松透的两面黄在饮食行业内享有“四大名旦”之美誉,吸引顾客远悦近来,生意火爆。如今,王家沙坚持以上海点心为本,结合江南点心风味变化出新,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自成一格,形成了汤团、八宝饭、青团、生煎、馄饨、面、糕团、月饼八大系列,上百种点心。这些花色点心随季节转化而变化,按消费需求而更新。春节有八宝饭、糖年糕、松糕,元宵吃汤团,清明有青团,立夏推出酒酿,端午卖粽子,夏季供应花色冷面、冷馄饨,中秋自产自销鲜肉榨菜月饼和净素月饼,重阳有重阳糕等等。除此以外,状元楼糟醉系列、酱鸭、酱牛肉、油爆虾等特色本帮熟菜,也是王家沙的明星产品。

泰昌:激活记忆 再现翘楚芳华

“泰昌”品牌创建于1945年,主要经营各类糖果、饼干、冷饮、洋酒和进口罐头等食品以及自产自销的各种中西特色糕点、花色面包和奶油蛋糕。从创立的那一刻起,“泰昌”以具有异国情调的欧美食品和颇具特色的中西式糕点、花色面包与奶油蛋糕享誉上海滩,与“泰康”“三阳”“邵万生”和“真老大房”等食品专业大店,构成“十里洋场”独特的风景线,成为上海中西糕点界的翘楚之一。

1956年,泰昌经历“公私合营”改制后再次闪亮登场,依托自有高级技师的独门工艺,先后推出鸡仔饼、葱方酥、咸忌条和蝴蝶酥等40余种自制特色新品,同时严格实施自产自销产品的全面质量管理,严选食材用料,严守制作工艺,确保品位与质量,“特色依旧、生意兴隆”的传奇不断上演。1988年1月,公司完成“泰昌”商标的正式注册,实现“老字号”与品牌相统一。2002年,“泰昌”启动自主品牌发展之路。开始新一轮重振发展的努力。2006年、2010至2017年(连续八年)荣获“光明食品杯”“上海名特优月饼”荣誉称号;2010至2017年(连续八年)荣获“上海名特优食品”荣誉称号。

近年来,泰昌人着力实施“传承特色、激活记忆”与“中西并举、开拓创新”,把延续“老字号”与品牌建设有机嫁接,不断推陈出新。“泰昌”一方面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靡上海的麻香鸡仔饼、桂花豆沙卷、小开口笑、百果大麻饼等传统老产品重组上市,以返璞归真、原汁原味的风貌,成功激活消费者的“怀旧记忆”。另一方面,锁定新生代和尝新人士,成功研发并推出纯奶型、坚果类曲奇系列以及杏仁、蓝莓、核桃酥排等时尚精品糕点,触动顾客的尝新欲望,再现“老字号”的品牌风范。

梅龙镇酒家:知味停车“梅家菜”

在南京西路上一条幽静的弄堂里,总有饕客们慕名前来“打卡”。他们找的不是“网红”,而是有着80年历史的“梅家菜”。蟹粉鱼翅、干烧明虾、水晶虾仁等一道道美味的“梅家菜”就“诞生”在弄堂深处的梅龙镇酒家。

1938年春,两位京剧迷合伙在威海路上开出一爿酒家。店名“梅龙镇”,出自古典京剧《游龙戏凤》。1941年,400多位左翼文化界、演艺界人士集资盘下梅龙镇酒家,于次年冬迁至南京西路现址。1958年夏,周恩来总理在酒家设宴款待上海冶金系统的专家和劳模。在尝了酱爆茄子后,他说:“你们用普通的原料烧成这么好的菜肴,将来生意肯定做不完”。1978年,梅龙镇酒家重获新生,恢复传统川杨特色,以川菜扬点为本,博采众长,自成一格,形成了以“香嫩滑爽,清鲜醇浓”为主要特征的“梅家菜”(海派川杨菜系),先后推出230多款传统创新菜点,赢得了“闻香留步名酒家,知味停车梅龙镇”的美誉。1997年,梅龙镇酒家被国内贸易部评定为国家特级酒家。

梅龙镇酒家调制烹饪菜肴时注重选料精细,操作考究,质量稳定,既保持川菜“百菜百味,一菜一格”之特色,又根据上海人口味进行改良,口味该浓则浓,该淡则淡,食客纷至沓来,一品为快。

2017年9月,梅龙镇推出“梅龙镇颖食”副品牌,以梅家菜为本,着力开发跨功能属性以及跨界组合的新产品,努力让“老字号”品牌“减龄”,给顾客提供健康时尚、个性化的消费感受。

西区老大房:品质第一的百年老店

咬一口饼皮酥软,再咬一口鲜咸的肉馅还带着卤汁,这就是众多“老上海”对西区老大房鲜肉月饼的记忆。

“老大房”始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原名“陈大房”,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改名“老大房”,1956年改名为“西区老大房”。1991年,上海西区老大房实业公司注册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可将“老大房”商标用于糖果、糕点、熏鱼、精制坚果仁等商品的品牌企业。2006年,告别近一个世纪的前店后场作坊型经营模式,公司在松江九亭建立期初具规模的现代食品生产厂区。2017年,九百集团再投资1.8亿进行新生产厂区的建造与扩建,目前拥有生产办公面积6000平方米左右,年生产能力可达2000吨。

公司在全市首创使用冷链技术生产鲜肉月饼,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的鲜肉月饼皮馅匀称,历年荣获市名、特、优产品金奖。日产能可达12万只,赢得市场首肯,产品远销全国,直至海外。该项在行业中领先的创新技术颠覆了手工制作鲜肉月饼的传统模式,成为中华老字号企业中唯一一项科技创新成果。此外,还在同行业中率先采用国际先进的气调包装技术,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有效延长食品保质期,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公司不仅有鲜肉月饼这个拳头产品,还有熏鱼、熏蛋等多个核心产品。限量生产的白元蛋糕,采用新鲜鸡蛋制作,整个制作过程中不加一滴水。产品松软,弹性十足,用手捏三次均能恢复原状。白元蛋糕曾于1990年前被“中商部”评为部优产品。沙琪玛系列产品同样坚持制作过程中不加一滴水,产品入口即化,甜度适中,深受顾客青睐。

静安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