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崇明:用爱弥补缺失的亲情与教育

2018-9-6 15:04:36发布96次查看

9月2日,新学期开始的前一日。傍晚时分,为了准备开学忙碌了一整天的三烈中学校长施卫平匆匆赶到学校食堂,走进后厨,仔细察看刚刚烹制完成的晚餐用菜品。随后,他又在餐桌前试着坐了坐,叮嘱道:“用餐的孩子中,有些年纪还小,一会要多留个心,看看餐桌椅高度适不适合。”让施卫平如此牵挂的孩子们,是三烈中学这所乡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收住的首批“寄宿生”。
  2016年,崇明在全市率先试点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工作,为那些孤儿、留守儿童或父母残疾等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的学生构筑一个温暖的新“家”,崇西中学和庙镇小学成为首批试点。而在新学期,三烈中学和竖新小学、大公中学和汲浜小学作为新的两组学校成为新一批寄宿制学校。由此,崇明本岛实现了东、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的全覆盖,今年共有138名学生进入6所寄宿制学校上学。
  不一样的“寄宿校”
  说起寄宿制学校,其实并不稀奇,很多高中、高校都有开设“寄宿”服务。然而,崇明推行建设的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有点不一样。“寄宿生”全部为家庭教育和亲情关爱缺失的农村“特殊少年”。
  2016年9月,为进一步对家庭教育相对缺失的儿童进行教育帮助和情感关怀,崇明区教育局决定在崇西中学、庙镇小学试点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经过本人申请、资格审核,首批50名缺失关爱的中小学生,走进了寄宿制学校,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寄宿生活。
  初衷,源于一份《意见》、一项调查。
  201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保护,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根据2015年9月的一项调查数据,截至2015年9月底,崇明在校学生中共有特殊家庭学生4866人,占全区在校学生数的16.66%,其中包括孤儿、父母离异、失踪、低保贫困、留守儿童等。由于家庭教育和亲情关爱的缺失,心理不健康、厌学逃学、行为偏差、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在这个群体中发生较多。
  还给这些“缺爱”的孩子们一个完整的童年,给他们一个健康、快乐的港湾,崇明走出了第一步。
  目前,除崇明区以外,全市还没有类似招收家庭教育缺失学生的寄宿制学校,这项举措在全市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尚属首例。崇明在试点工作推进中,还打破了原有的就近入学原则,让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公平的教育。同时,在寄宿形式上,小学、初中一体,分学段教学,住宿一体化管理,保障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校园安全。
  以首批试点校崇西中学、庙镇小学为例。招收的“寄宿生”来自崇明各地,学生们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全部入住崇西中学宿舍,进行统一寄宿管理。
  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工作能在短短两年时间里覆盖崇明本岛,更离不开区委、区政府对于家庭教育缺失孩子的教育问题的高度关注。区委书记唐海龙曾向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同志深情嘱咐:要尽快将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工作试点的成果辐射到全区,努力为“缺爱”的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党和政府的阳光照进每一个家庭,温暖每一个孩子。
  让孩子“抬起头来走路”
  同样是孩子,他们没有父母陪伴;同样是花朵,他们缺少亲情的浇灌。时间上缺“监管”、心理上缺“疏导”、学习上缺“指导”、亲情上缺“安慰”,这给孩子们的身心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踏入寄宿生活,对他们而言,是新的开始。
  在寄宿学校,班主任老师积极捕捉寄宿生身上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引导,为他们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消除内心的压抑感和自卑感,增强自信心,使他们“抬起头来走路”。
  小施是一个特殊家庭的孩子,父母离异,随父亲生活。然而,父亲一直在上海市区打工,并重组了家庭,对身在崇明的小施不管不顾。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小施享受着长辈们的溺爱,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他在小学时就脾气暴躁,时常与同学打架,甚至与老师发生冲突。
  2016年9月,小施成为崇西中学的首批寄宿生之一,进了吴丹老师的班级,依旧蛮横不讲理。开学第二天,小施就把班里的一个女生给打了,理由让人哭笑不得:“怀疑她背后说我坏话。”
  曾教过小施的老师对他都彻底失去了信心,但吴丹没有这样。通过咨询校心理辅导老师,吴丹深入了解离异重组家庭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小施会表现出脾气暴躁、狭隘自私等行为,其实是因为缺乏安全感,施以更多关爱也许能改变他。”心理辅导老师的一席话,让吴丹有了信心。
  吴丹找小施谈心,询问打人原因。起初还桀骜不驯的小施,聊着聊着却开始落泪:“大家都不信任我,小学时,老师不管什么事情都要怪到我头上,我解释也没用。”
  在小施的脸上,吴丹看到的不是眼泪,而是憋了很久的委屈。她试探着把手搭到孩子肩上,温柔地说:“你愿意和老师一同努力,改变大家对你的看法吗?”小施点了点头。“那你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凡事不要冲动,更不能再打人。”
  此后,吴丹一有机会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小施,并让同学们帮着一起改掉他的臭脾气。正当情况一天天好转时,小施又犯错了。
  一次课间休息,一个同学因为误会与小施争执了几句,小施一怒之下用拳头在黑板上砸出了几个凹痕。看着黑板上的“罪证”,吴丹没有立即责怪,反而笑着望向小施。“老师,你怎么不生气?”有按捺不住的同学起身说道。“同学们,按照小施以前的脾气,这几拳说不准已经落在了同学的身上,可今天,他控制住了情绪。其实,老师也有错,只让小施不能打人,忘记跟他说也不能破坏公物,让黑板遭了罪。”吴丹半开玩笑的一席话,瞬间缓解了教室里紧张的气氛。“老师,这黑板我赔,都怪我心太急,解释不清误会便发了火。”小施突然起立的表态,得到了同学们的原谅。
  如今,小施的暴脾气不见了,人变得有礼貌了,也愿意为班级活动积极出力。“谢谢老师,这孩子现在经常回来提起您的表扬,从没见他这么开心过。”小施的奶奶对于吴老师和学校给予孩子的关爱,万分感激。
  是学校,也是新“家”
  “在校的第一顿晚餐,初中的孩子们表现不错,浪费的很少。但小学的孩子就有些挑食了,有的只啃了一个鸡翅就不吃了。”9月3日是开学第一天,傍晚5点左右,施卫平依然来食堂探班,并与记者交流前一天孩子们的表现。
  关心孩子们的不只施卫平一人。
  三烈中学党支部书记祖蓉主动担起孩子们住校第一夜的值守任务。“可能没有住集体宿舍的经历,不少孩子当晚特别兴奋,熄灯后还一直在聊天,有的寝室聊到了半夜零点,在我们的再三催促下,才迟迟入睡。”
  小晴是一名初三寄宿生,对于过集体生活,她心里有个疙瘩。“搬到学校来住,要进公共澡堂洗澡,有点尴尬,不习惯。”获悉小晴的担忧,负责孩子们吃住管理的生活老师及时进行了心理疏导,让她迈出了体验集体生活的第一步。
  ……
  新学期,三烈中学共有46名寄宿生入住,其中21人来自本校,25人来自竖新小学,最小的只有小学二年级。这些学生家住新河、竖新、堡镇、港沿地区,家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缺爱”的情况。“我们除了承担以往学校教育担负的部分外,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庭教育部分,以弥补学生由于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产生的教育缺失。”施卫平表示,要让这群特殊的孩子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每一名教职员工都会是他们在校的“代理家长”,帮助他们抓好学习,教会他们整理内务,给予他们关怀和照顾。学校还将为每一名寄宿生建立个人档案,还有党员干部教师进行结对帮教,“陪伴”学生成长。
  据悉,为了丰富寄宿生的课余生活,三烈中学在学生常规学习之后,还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晚自修中加入一些新的课程,如纸艺、中国象棋、书法等兴趣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踏入初三学年的寄宿生小鹏从小父母不在身边,在爷爷、奶奶的陪伴下长大。“孩子成绩不太好,他的学习我们老两口帮不上忙,作业到底有没有完成,或者完成的怎么样,有时只能通过和老师的沟通才能了解一二。”小鹏奶奶的话语中透着无奈,而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孙子能够继续学业,上高中,读大学。孙子在初三的关键之年入住三烈中学,让老人看到了一丝希望:“这里住宿条件比家里都好,还有老师们的监督指导,希望孩子能提高学习积极性,把学业赶上去。”
  崇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试点工作,是一项民心工程。孩子们通过寄宿生活,增强了自理能力,提高了心理素质,学习成绩也在不断进步。“随着崇明本岛实现东、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的全覆盖,我们将尽可能多地把有类似需求的孩子领进‘新家’,弥补家庭教育不足,体现教育的温度,办老百姓满意的教育,实现崇明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崇明区教育局局长姚李超如是说。
  据悉,区教育局未来还将把这项民心工程辐射到长兴岛和横沙岛,让三岛孩子共享政府关怀。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