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熊芳雨9月5日报道:“60年前,我这个来自农村的贫困生背着旧麻袋,口袋里装着3元钱,来到上海读大学。大学期间每个月3元的助学金就是我全部生活费来源,买不起热水瓶一年四季用冷水洗脸洗澡,舍不得买棉裤就用破布条包着棉花御寒。苦尽甘来,后来我成了大学教授、校长。也因此我对贫困生的困窘深有体会,希望尽自己一份力帮助部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刚刚揭晓的第十届中华慈善奖评选结果中,杨德广获得“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称号,源于他多年来他身体力行支持困境儿童的教育。
为了遮住岁月痕迹而挑染的黑发,一副戴了多年的半框架眼镜,78岁的杨德广曾在古稀之年变卖房产,筹足30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这一举动当时被传为美谈。这些年,他捐赠母校、为西部小学生建立“营养爱心午餐”计划,成立“阳光慈善专项基金”,做了太多好事情。
起因:童年艰难的“老贫困生”
“1940年我出生在江苏南京江宁县农村,家里太穷,孪生妹妹还在襁褓中就被送了人,此后音讯全无。中学6年,靠在上海当工人的哥哥每月寄10元钱给我,其中8.5元缴伙食费,每个月回农村家中一次,来回步行60多里。”杨德广的童年生活非常贫穷,但他热爱学习、奋发图强,1960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从此靠知识改变了命运,先后担任过上海市高教局副局长、上海大学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实现了人生路上的“逆袭”。
也因此对于同样优秀又家境贫困的孩子,杨德广总是忍不住去帮助,他觉得这是一名“老贫困生”的责任,他说:“我想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贫困学生,要自尊、自信、自强。贫困并不是你的错,你不比别人矮一头。有真才实学与高素质,就能在社会上站稳脚。”杨德广有个目标,在有生之年,资助3000名学生。如今,受他资助的学生数量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
“活明白了”:钱从何来,将向何去
杨德广有句座右铭:无为何入世,入世有所为。在“入世”中,杨德广从来就活得明白。
2004年,杨德广在上海师范大学任校长,从那年开始他有一个习惯,新年后上班的第一天,都要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和爱心基金捐款。每年的植树节也会为绿化捐款,15年来,已经累计捐款10多万元。“慈善校长”“绿色校长”是同学们送他的亲昵称呼。
杨德广与学生
在退休后他也越想越透彻,既然受之于社会,就该回馈社会。2010年,杨德广70岁时,积攒了100万元的书稿费和讲课费,想要全数捐赠给小学、中学、大学三所母校,但是每所母校只能拿到30多万元,还是太少了。为了实现自己立下的给每所母校捐100万元的目标,他卖掉名下一套130平方米的房子,筹措到200万元。他的想法很简单,“金山银山,一天只吃3顿饭。豪宅万座,睡觉只占一张床”,多余的财富,留给自己或子女享用,不过锦上添花,而送给贫困之人,却是雪中送炭。“索性卖掉房,凑出300万,3所母校,各捐100万元”,明白人杨德广,爽快地拿定了主意。
资助学生中已有36人考进大学
许多人被杨德广卖房捐资助学的善举所感动,并有所行动。2012年一位企业家找到他,自愿拿出200万元,成立“杨德广帮困助学基金”。这些助学基金正用于四川、甘肃等西部偏远山区几所学校,解决孩子的营养午餐问题。
连续四年,每年他都亲自翻山越岭前往两地送去善款。第一年去的时候因为路途劳累,他得了大面积的肺炎。“这些孩子每天往返几小时山路上学,可真正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的又有几个呢?”当年那个揣着3元钱来沪求学的寒门学子,与当地校长商量后,决定选出32名品学兼优的中小学生,进行“一对一”重点帮扶,目前32名学生结对帮扶已全部落实。杨德广的儿子、女儿和外孙女也与1名学生结对帮扶。
甘肃环县-杨教授与学生谈心、记录贫困学生档案,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
在2014年,杨德广发起了“阳光慈善金”,资助范围扩大到新疆、西藏、青海、广西等12省市,挑选出优秀贫困高中生,每年给予2000元资助,迄今已经资助学生500余名。就在基金成立的第二年,杨德广决定将每年退休金的一半捐入基金。
现在他资助的学生中已经有36名学生考进大学,其中来自安徽阜阳的江冬冬、江录春兄弟俩,一个考入同济大学读博,一个去上海交大硕博连读,他们每年都会和杨爷爷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做慈善的钱哪里来?
争议与猜测尾随而来。杨德广难道是家庭关系紧张,不打算把钱留给子女吗?还有人质疑,杨德广哪来的300万元?
他有个习惯,每回外出讲课所得,必在本上记下金额。上世纪80年代迄今,他受邀到校外讲课2000余场,讲课费从几十元涨到几百乃至几千元。每一笔他都记在账上,其实他早就想好要捐,“因为这笔钱不完全属于我个人,人是社会的人。”。
杨德广吃饭节省,半斤面条可以吃三顿,一碗面一个鸡蛋。他说:“我有多年积攒的工资;在全国各地讲课、做报告、发表文章、出书,也积累起一些稿费,一直没有花。”除了他厚厚的帐本记着每一笔金额的来源,对自己“抠门”也是杨德广“开源节流”的方法。
甘肃环县查看食堂
“杨老师在生活中很’抠门’。捐出300万元、又献出一半退休金的他,在所谓的生活品质上完全没有追求。”杨德广曾经的助教这么评价他。杨德广自嘲,虽然因为讲学,常常要“飞来飞去”,可他却从来舍不得买一份机场餐。有一次在机场飞机延误了六个多小时,肚子饿得咕咕叫,杨德广本想买碗面吃,发现价格居然要68元。犹豫之下他买了一桶8元的方便面。“剩下的60元,能够给西部山区10个孩子吃上一顿营养午餐。”杨德广心里有一笔账,他不是没有钱,只是认为钱应该用在更值得的地方。
有人问他,你做慈善有什么好处?杨德广严肃地说:“我从没想过做慈善有什么好处,如果有,那就是慈善让我更加健康快乐,慈善是对健康的最好投资。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实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承诺,这就是我做慈善的全部目的。”
杨德广真的“活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