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报》报道,心系蓝色海洋,长年奋战在我国海洋科学教学科研第一线,十余次担纲我国大洋和近海科学考察首席科学家;矢志于“自主创新”,获一系列重要科学新发现和首创性学术成果;两度获评中国“大洋突出贡献专家”,先后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一系列重要荣誉。
他,是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周怀阳教授。他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情怀、一名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赤诚初心,忠诚书写着我国海洋自主创新、海洋强国的奋斗篇章。
持续探秘深海30年
周怀阳的“阳”字,是太阳的“阳”,他的事业却是与“海洋”的“洋”结下了不解之缘。
早在1990年代,在国际新一轮“蓝色圈地”运动背景下,周怀阳就认识到,中国要强大,必须走向深海,必须发展海洋科学。于是,原本学地质学、研究地质学的周怀阳,从1991年开始将研究重点从陆地转向了海洋。自此,他近三十年如一日,以最饱满的热诚活跃在我国海洋教学科研工作第一线,持续为我国海洋事业快速发展与进步而努力奋斗。
2003年,周怀阳作为主要人员参与策划了我国首次环球科考。两年后,他作为中方首席科学家,策划、组织和领导了首次中美联合深潜科学航次。他从2004年就开始参与“蛟龙”号的科研工作,负责承担“7000米载人潜水器海试选址”研究,在南海为“蛟龙”号安全海试圈定了1000米、3500至4000米水深级别的场址。2013年,在“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中,他不仅是首个航段———南海航段的科学负责人,成功设计了航次调查方案,还成为“蛟龙”号首位下潜科学家。
海洋科学在转型,海底长期观测是未来趋势,“国家海底长期观测系统”这一国家重大项目的建成将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科技创新助推力量,而周怀阳就是我国海底观测网技术和海底原位监测技术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创下多个“第一”
“与地球历史、人类历史相比,人生确实是太短暂了。人生一辈子,总要做一些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事情”。周怀阳告诉劳动报记者,“中国的海洋科技要想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唯有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周怀阳在海洋地质、深海原位探测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研发成果,创下了多个“第一”和“首例”。
2013年2月,周怀阳教授的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对40多年前外国学者提出并沿用至今的“地幔羽”假说提出了挑战。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教授认为,“这是中国科学家在深海硬岩石研究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是中国在大洋岩石圈研究上头一回出彩。”
在不久前他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南海深部计划”南海遥控深潜科考航次中,首次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古热液区,并采集到古热液烟囱样品。在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的同时,周怀阳还积极推进并参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工作,倡导并推动中国海洋科研界与国际海洋科技界接轨,先后与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法国等国的科学家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倾心培育提携后学
“中国逐步走向深海舞台中心是必然趋势,但我们距离中心还有很远的路程,也许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和艰难跋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周怀阳悉心指引着一批青年学子快速成长进步。
强调教育“入心为要”,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学习兴趣。他特别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引导他们不断探索专业新领域。他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是“要耐得住寂寞”。他常常这样告诫学生:“海洋地质研究既艰苦,又没有很好的物质回报,耐不住寂寞就请不要来做这个工作。”在科学精神感召和激励下,他的研究团队已经成长为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团结协作、富于创新、朝气蓬勃的青年学术群体。他培养指导的一批批青年学子已逐渐成长起来,成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