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的一篇大文章,松江作为上海郊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面临很多很突出、又很有代表性的农村问题。作为松江乡村振兴总体规划的牵头部门,区发改委主任吴建良认为,松江的乡村振兴规划一定要在分析农村目前现状的基础上,预判今后松江乃至上海农村的发展方向,才能做出一个科学、可操作、可复制的乡村振兴规划。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让农民面对全新的农村生活方式时要拥有更多新的选择。
重视小集镇的产业才能支撑“农业强”。“农业强”不仅仅是指农作物种植业强,而是指“农村产业强”,即以农业为主的一产带动加工农产品的二产和农业服务业的三产。松江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家庭农场为主,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已经成熟,一个家庭农场承包50—150亩农田,这就决定了未来从事农业的人口一定会缩减。而目前农村小集镇的产业支撑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加工农产品的工业生产缺少有知名度的品牌,以民宿、农家乐、学农体验等为主的农业服务业则千篇一律、缺乏创意。我们看待乡村振兴不仅是要把它当成改善松江农村环境的一次机会,而是要站在更高的角度,要建立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农村环境面貌,这就需要市级在政策和财力上投入更多的支持。只有重视农村小集镇的产业才能支撑起“农业强”。
探索思考未来发展方向才能引领“农村美”。农村美涵盖了设施美、生态美和乡风美,宅基地房屋是否漂亮是农村环境中最直观的感受。宅基地房屋是农民、尤其是老年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我们必须要在研究未来农村发展趋势和农村特点的基础上,探索思考农村的居住环境往哪个方向发展。宅基地房屋不应该只有动拆迁和翻建改造两个选择,而是要考虑如何用农民手中的宅基地换取未来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养老模式。比如,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建设大型集中式的农村居住社区,做好医疗、卫生、健身娱乐、居家养老等公共配套服务,这样不仅使土地资源和公建配套设施实现了集约化,也符合农村地区的乡情民风。最重要的是,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可以享受到比过去更高质量的生活,拥有了更多更新的选择权利。
在增收保障和服务上下功夫就是帮助“农民富”。宅基地改革既要立足长远来规划、用政策来引领和保障,又要着力解决眼前农民宅基地的老旧残缺问题。松江地区的农民有城乡居保和土地退养金等保障,日常生活是不成问题,最大的负担还是养老和购房。要引领农民富,一定要想方设法将农民手中的宅基地房屋转变成资源,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和集体资产经济分配收入。闲置的农房再利用、农房融资入股等都是很好的方式。当农民发现宅基地能够换取更好的生活保障和更舒适的生活环境,自然而然就愿意放弃原来的宅基地,投身到一种全新的养老和生活方式,也就间接为农村带来了全新的面貌。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问题,也是农村宅基地改革的核心问题。
乡村振兴是一项牵一发动全身的重要规划,我们在考虑松江乡村振兴的总体规划时一定要牢记两个定位。一是定位全局而非一隅。上海的农村是国际大都市的农村,一定要拥有与大都市相匹配的一流的公建配套,呈现能反映大都市科技和生产水平的三农气象。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只应体现在空间距离上而不应体现在生活水平的差异上。二是定位未来而非眼前。画外貌容易画神韵难,在几年时间内,把农村的房屋和环境往“漂亮”上引是相对容易的事情,但是如何坐标现状、定位未来,以此次规划为契机,找准未来上海农村地区的发展模式才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