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苏富比预展上竟开了家只卖空壳子的超市
9月2日,香港苏富比在上海进行预展。和往年有所不同的是,在预展现场竟然多了一家超市,不少人还在里面买了东西。乍一看,超市外观有点像7-11,不过它可不是一般的超市,也不是快闪超市——货架上的那些商品徒有其表,全都是空壳子。没错,那些顾客以普通超市的同等价格买回去的东西都只是一个壳子。这就是预展上最特别的一件拍品——香港苏富比将在9月30日当代艺术晚拍推出的、亚洲首次拍卖艺术概念作品《徐震超市》,估价90万到150万港元。
对于熟悉当代艺术的人来说,《徐震超市》并不是一件陌生的作品,甚至可以说它还相当有名。
《徐震超市》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徐震的经典之作,先后登陆新加坡、纽约、迈阿密、伦敦等地。早在2016年4月,“徐震超市”在上海愚园路定西路口开张营业一个月。超市地方虽小,五脏俱全,还打出了口号“填补空虚每一天”。当时,很多市民都以为新开了一家超市,走进来瞧瞧。当发现货架上所有商品全都是空的,表达了吃惊,甚至是愤怒:认为这和废品回收站上的空壳子有何差别,竟然还能标出原价出售。而艺术爱好者则是慕名而来,以原价买上一个空的可乐罐都是一种对于艺术概念的参与。而“徐震超市”最大的秘密就是大家都不知道这些商品是如何被“掏空”并保持原样——比如,可乐罐底部可没有针眼哟。
这个项目蕴含了很多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对波普艺术的定义:流行(为大众设计),短暂(短期),可消费(容易被忘记)以及低成本(大批量生产)。徐震超市中大量堆积的、千篇一律的商品,响应了波普艺术对于生活和艺术的结合,也将观众作为积极的参与者——将他们置身于活跃的消费者的角色。“徐震超市”占据了介于装置艺术和商业生产之间的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空间,表现出艺术家对于资本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兴趣。“徐震超市”邀请观众购买一个被剥夺了物品实体和商品使用价值的空包装,这一行为构成了对全球化资本主义的消极本质的批判——无休止的供求链,野蛮的物流,大量的消费,以及包装和品牌传达的美学伪装。在这些空洞的容器中,包含着徐震对国际艺术市场及其武断的归属价值价的嘲讽隐喻。
这一次,香港苏富比推出《徐震超市》,开创了亚洲拍卖的先河。徐震也认为苏富比的这一举动可以说是非常大胆:“苏富比自身走在当代艺术方面市场,这种概念艺术进入市场是势在必行的,因为它和平面绘画媒介的玩法是不一样的,既然是做当代艺术市场,将来一定会接触到越来越多的这种类型的作品。”至于这件作品的估价,徐震认为符合目前正常的市场价格。
据悉,包括这次徐震超市在预展上出售商品所得在内、艺术家的收益扣除创作艺术概念作品的成本外,将捐给重庆的一个非盈利独立艺术机构。
记者发现在拍品《徐震超市》的标识上注明:“版 1/1 + 3 个艺术家自留版”。据介绍,参与拍卖的这一版本是唯一可销售的,另外三个版本艺术家版。成功于拍卖上投得《徐震超市》的买家,将获得由徐震签署的证书,授予重建及实施《徐震超市》的专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