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校区、商场……为了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遇见共青团,虹口团区委近年来充分利用社工专业优势,开展社工联校服务,其在全国首推的校园反暴力获得师生点赞;不仅如此,社工在社区、商场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尝试困境青少年服务项目,在全市率先试点专业社工服务进驻商企领域,帮助社区“小黑孩”走出困境,让灯具城里的年轻人凝聚在共青团的身边。
进校园
开展全国首个校园反暴力项目“社校联动”获师生家长点赞
2008年,那时很多学校对社工并不了解。但早在那时,虹口的社工就成为第一批吃螃蟹者,进入了学校,初尝社校联动模式。
彼时,虹口的职校问题多多。2013年,阳光中心虹口区工作站独辟蹊径开展了全国第一个校园反暴力项目。不料,该项目进入学校遇到了重重阻力,不少学校对校园暴力一词很“感冒”。“我们也能理解学校,很多学校不承认有校园暴力行为。我们的社工要反复和他们解释,该项目进校区并非代表校园有欺凌事件,而是可以从预防出发防微杜渐。”阳光中心虹口区工作站负责人卞华告诉记者,这一项目推进后,反响非常好,第二年,因为四川北路街道要打造国家级平安社区,于是社工打造了社区版校园反暴力,因为颇具特色,还吸引了团市委、团中央的领导前往观摩。该项目还于2016年获得上海市十大优秀社会工作项目。
在服务校园的过程中,一名16 周岁的在校学生小宏(化名)让卞华记忆尤深。小宏父母离异,母亲再婚。他与外婆随母亲来沪生活,并进入虹口区某中专职预班就读汽修专业。一天,小宏和几位同学前往虹口区某酒吧聚会,结束时几人都有一些酒醉。回家的途中,与路人发生冲突,小宏在朋友的鼓动下,一起去找对方“讨说法”。“讲义气”的念头促使着小宏加入了“拗分”对方的行为中去。同行的朋友还借用了小宏随身携带的水果刀,让“讨说法”最终演变成了“抢劫”的刑事案件。从看守所出来后,小宏在区教育局、未保办的关心下得以继续回到学校学习。联校青少年事务社工对小宏进行了个案介入。
初次见到小宏,他非常懊悔与自责,并自述,直到面对法律的制裁,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社工与他探讨如何分辨朋友、如何面对同伴压力……通过交流想法、模拟练习的方式,强化小宏的交友自护技巧。社工引导小宏探索自身优点长处,协助他发现了许多原本不为自己所知的闪光点。在社工的介入下,小宏顺利完成中专学业,离开了之前的交友圈,在校能够遵守校纪校规。临近毕业实习,小宏没有选择专业对口的汽修工作,而是立志成为一名咖啡师。
据了解,2015年至2017年三年间,在虹口区多所学校开展的“校园反暴力项目”中,社工从“重点预防、分类巩固、整体改善”这三个层面系统地入手,运用社工专业知识和技巧开展“社区宣传、生命教育、志愿服务、团队合作”等系列小组与社区活动,提前介入开展校园暴力及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帮助学生提高与周围环境良好互动的能力。此外,工作站还特地设计了两个为之配套的“家长学堂”项目及“社区关爱,友善成长”计划,分别针对改善家庭教养模式、促进学生在社区内进行正向的社会学习,倡导友善社区、健康成长的理念。
校园反暴力只是社校联动的冰山一角。2015年初,在市阳光中心、虹口团区委、区未保办支持下,工作站开始了各项对接工作,并于2016年5月初率先顺利与区内四所中职校签约入驻。目前工作站已与区内四所中职校、四所公办初中、一所体育运动专科学校及四所公办高中签署了社工联校服务备忘录,基本覆盖全区小学、初中、高中及职校各阶段。基于家校社联动的理念,阳光中心虹口区工作站先后协助四十六所学校一起开展了定期或不定期的补充性联校服务;服务范围主要涵盖青春健康知识宣教、城市融入促进、亲子关系辅导、校园暴力预防、生命教育、工匠精神及中职生职前教育等方面。十年来累计开展大型联校项目共21个,服务28000人次。
社工进校园开展健康知识宣教等活动
在社区
发挥正能量,发现社区困境儿童助“小黑孩”走出人生低谷
7年前,奶奶莫惠莉第一次见到自己的亲孙子吴啸天时,他是一个瘦瘦小小额头上都是抬头纹的肯尼亚“小黑孩”。不会中文的他只会对奶奶怒吼“no!”。虹口团区委在开展大调研过程中发现了他,从“小黑孩”入学开始进行持续关注,不仅给予其资助,帮助解决他的入学和生活等问题,还牵线了相声会馆,鼓励他参与脱口秀演出。如今他成功拜师相声大师,上海话说得很溜,还自学起了各种舞蹈,成了名副其实的才艺少年。
在日常走访中,虹口团区委副书记徐雪琛和虹口团区委服保部负责人陈曦等多次前往“小黑孩”家慰问,给他带去很多学习用品和书籍。之后,阳光中心虹口区工作站负责人卞华和该站青少年事务社工周敏蔚隔三差五过去关心他。
“小黑孩”的成绩不太好,最差的是语文,最拿手的是英语,但即便他英语口语好,写作和语法等成绩还是上不去。去年有段时间,吴啸天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有一次还把奶奶逼哭了,无奈之下只能求助周敏蔚。在电话里感到了老人的无助和伤心,小周从浦东的家中乘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赶到莫奶奶家,劝老人放宽心。这让莫奶奶分外感动,“小周休息天从那么远的地方赶过来,太有爱心了。”
不久,在团区委的牵线下,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团委的支持下,“小黑孩”有了一位师父。一名上外的研究生专门为他补课,渐渐地,他的学习成绩开始好转。
“小黑孩”这一成功案例是虹口团区委成功运用社工专业工作法的缩影。据虹口团区委书记杨海涛介绍,《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精神既为共青团服务困境青少年群体更加明确了方向,也使得青少年事务社工在团的指导下,能从自身的服务实际出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精准帮扶工作,发挥自身特长,积极服务困境青少年。
据悉,阳光中心虹口区工作站目前已经与虹口区未保办合作,在全区各街道分别遴选1-2名困境青少年服务对象,推动社工加强对困境青少年的家庭走访与需求调查,全面掌握其复杂的问题成因,开展结对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支持,以及就业指导等帮扶工作。
进商城
在全市率先试点专业社工驻场服务“办公室土豆”变身“活动达人”
虹口团工作的另一项特色工作是社工驻场服务。2016年,虹口团区委以阳光中心虹口站为“输出端”,创新服务模式、延伸服务触角,率先在全市试点开展社工驻场工作,在商企领域建立起专业的社工服务基地。不少整天赖在办公室桌椅里的“土豆”们在参加了社工站青年沙龙活动后,便欲罢不能。
2016年5月,在团区委的牵线和指导下,阳光中心虹口站与上海灯具城签订了合作协议,试点开展社工驻场工作。驻场伊始,专职社工刘冰就与灯具城团支部开展合作,把工作站之前设计好的活动方案在灯具城实施。以青年商户、商场管理者和部分消费者为服务对象,开展心理疏导、法制宣传等服务,加强商企成员心理素质及社会责任感建设等。
社工站设置在商城四楼,与健身房连成一片,开放式的空间使人豁然开朗,灯具城市场部的小周便在这样的环境中有了改变。小周由于大学刚毕业经验不足,她常常感到“压力山大”。负面情绪的积累,让她越发力不从心。社工站几次办活动邀她参加,她都以午休为由婉言谢绝,“窝”在办公室不与人接触,导致“坏情绪”挥之不去。在灯具城,小周这样的员工不是个例,把他们请到室外变成了“万事开头难”。
一次偶然的机会,灯具城团支部书记朱文倩与小周擦身而过,发现了她的一丝变化,小周化妆了。见者有心,朱文倩和刘冰立刻就把办一场化妆课提上了日程。团区委给予大力支持,聘请专业化妆师到社工站授课。化妆课仿佛挠到了小周的“痒处”。这次的青年沙龙——化妆课堂异常火爆,甚至有一家商户派了5名员工参加。而小周“破天荒”地加入,也带动了身边好友——平面设计部和财务部的两位闺蜜,她们一同摆脱了“办公室土豆”的头衔。这次活动还对小周的业务有着不小的促进作用,她认识了很多商户的年轻人,逐渐变得开朗,工作干劲更足了,并成为了社工站活动的积极响应者。
驻场服务也不仅仅体现在个体上,服务职场人群体才是其最重要的属性。有很多私营业主在灯具城开店做生意,他们聘请的多为外来务工人员。一方面,这部分青年人面临着销售压力,另一方面,他们难有归属感,跳槽的频率居高不下,这对于门店经营和商场管理都是不利的。而驻场工作站搭建起了一个“相亲相爱”的平台。双方合作开展了心理拓展小组活动、职场减压讲堂、办公室瑜伽等活动,一场比一场有新意,服务到了大家的心坎里。商户的青年人说:“这里真有人情味。”驻场服务改变了商场“只管收租金”的形象,成为了塑造商企文化的“增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