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猪蹄:太后要吃大黄鱼
家家养乌鬼
顿顿食黄鱼
——杜甫《戏作俳谐遣闷》
相传有一次“大猪蹄”乾隆南巡到江南一带,傍晚在竹林边乘凉,每每晚风拂过,竹林里就传出悦耳的叮咚声,风息即止,于是命人查看,发现了一块长得很奇伟的怪石,高可逾丈,色白如雪,形似龙蟠。“大猪蹄”甚是喜爱,传旨马上运回宫中。
因为石头太大,又不好兴师动众地运,所以这一路颇费周折,以至于从夏天运到冬天,巨石才抵达宫中。大猪蹄决定将此石放在他最喜欢的“清漪园”内,可是院门太小,石头太大,只能把原来的门也拆了,这一折腾直到初夏才安置妥当。乾隆兴奋地在石上提了——“青艺岫”三个大字。没想到太后听说此事,非常生气,痛斥乾隆玩物丧志,劳民伤财。命令“大猪蹄”把石头砸了。
不想碎了辛苦淘来的怪石,还要马上给母亲消气,大猪蹄为此费尽心机。他知道太后爱吃黄鱼,于是他找来从江南带回的名厨,特意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创意菜,并亲自设计了一道“脯雪黄鱼”孝敬太后,取意二十四孝中著名故事——“卧冰求鲤”的典故。以美食尽孝,在中国是有优良传统滴,这道黄鱼大宴,龙头凤尾,肉质雪白,鲜美无比,滑入口中,太后的气立马烟消云散。碎石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说实话,脯雪黄鱼这菜我是真没吃过,长啥样都不清楚。看文字记载,估计就是乾隆很喜欢吃的江南名菜——“松子黄鱼”的皇家升级版,最多为了应景加点雪白的装饰。我们这些市井小布衣们,其实也吃不来刀功如此讲究的大菜。也就吃吃雪菜烧黄鱼这样马相不怎么样,口味更鲜活的市井小菜。
一时间,大小黄鱼、梅子鱼、鲳鱼、带鱼、八爪鱼、梭子蟹一起上市,琳琅满目地,真不知从何吃起。站在热闹的海鲜铺前,我左挑右选,拿不定主意。最后,还是店主人一句话:“不知吃什么,就从黄鱼吃起啊!”
黄鱼,黄鱼,吴地方言里代指金条。黄鱼生财,年年有鱼,还有什么比黄鱼更讨喜的?初秋的黄鱼,最肥,味道也最鲜美,它的学名叫石首鱼。石首,石首,食之首选!
注:其实石首这个名字,是指黄鱼额头上有块像石头一样硬的硬骨。
江南人最爱吃黄鱼,不过,几乎没有几个江南人士,真分得清大小黄鱼。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小黄鱼是大黄鱼的年幼版。
呜呼,此鱼非彼鱼。老渔夫都知道:黄鱼有七兄弟,它们都是石首鱼家族不同的品种。大黄鱼和小黄鱼是最常见的两种不同石首鱼,其次是身子小头很大的梅子鱼,再其次还有鮸鱼和黄姑鱼,以及非常珍贵的黄唇鱼和毛鲿鱼。
梅子鱼巴掌大小,很容易认出来。最麻烦的大黄鱼和小黄鱼,的确很难区别。虽然我们都知道:大黄鱼可以长到很大,但在菜场里真正长足的大黄鱼并不多,多数时候也就和小黄鱼尺寸差不多,这时就成了——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废话少说,上图说明一下。
不过说实话,看了图,实战中你也很难分清楚。我个人的经验是,最容易看的是鱼嘴,在合拢时,大黄嘴比小黄圆,下嘴突出,比上嘴长一点。小黄则是嘴尖一点,上下嘴一样长。至于鮸鱼(米鱼),其实不难分辨,它的鳞不够黄色。
其实,只要不是做高大上的松子黄鱼、脯雪黄鱼。烧烧家常小菜——雪菜烧黄鱼,还是用小黄鱼最乐惠。味道和大黄鱼差不了多少。
特色:咸鲜开胃,肉质滑嫩
配料:小葱、生姜、蒜(可选项)、盐、干辣椒(可选项)、料酒
tips:黄鱼。小黄鱼的标准尺寸大约是一个半手掌长。你要用更高级的大黄鱼烧这道小菜,当然也可以。用更便宜的梅子鱼(即梅童鱼)烧,味道也一样好吃,只不过比小黄鱼还要小的梅子鱼,头太大,肉太少,吃起来不爽。
开做喽
01清洗:如果店家不帮忙清洗,自然只能自己剖鱼。主要是五步:开肚、去肠、去腮、修剪鱼鳍、刮鳞。特别注意:刮鳞时,黄鱼的额头也要刮,这里不刮就会有腥气。最后就是冲洗干净。
tips :就算店家帮忙剖鱼,也往往很粗糙。回来还是要再补一补,特别是刮鳞。
02上粉:清洗干净的黄鱼,沥干水份,再用厨房用纸吸吸干。然后用干淀粉(生粉)仔细地涂抹在鱼身两面。不需要涂太厚,但要涂满。
tips :涂淀粉可以有效防止油煎时,鱼皮裂开破碎,那样不仅粘锅,还很难看。
顺便将仔细冲洗过的雪里蕻切碎,葱切段,切6片姜,将水笋切开成段,干辣椒切丝,蒜拍开去皮。
tips:在煎鱼时,可以烧小半壶热水,备用。
tips:炒过的笋丝与雪菜,如果你不在意,这步可以省略。
05烧鱼:再起锅,加入少量油,油热后,加入葱姜蒜和辣椒丝爆香。加入煎过的黄鱼,两面热一下,再加入滚烫的沸开水。汤色发白后,加入炒过的笋丝与雪菜,加入一小勺盐,一点料酒去腥,如果你没加干辣椒丝,这时就要加一点白胡椒粉。大火沸煮,收汁收到一半水量即可,装盘开吃。
tips:加的水,一定要是刚刚烧开的滚烫开水,这样汤汁才会变白。沸水量的多少,决定了最终汤汁的多少。喜欢汤多的,就多加点沸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