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彭旭卉 文/余儒文 摄)8月28日,是彭浦新村街道彭三小区五期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集中签约的第一天。上午,小区内人声鼎沸,许多居民在签约完成后不肯离去,依旧围在进度表前激动地数着签约户数。当天下午2点,项目签约率就达到96%,这标志着彭三五期旧住房改造项目正式生效。
此次改造项目签约创下两项之“最”:该项目是全市迄今为止最大的非成套改造项目,将一共拆除11幢非成套旧住房、涉及居民878户;首日集中签约率即达到96%以上,创造了集中签约最快速度。继今年3月彭三四期居民顺利回搬后,五期的878户居民也将踏出圆梦安居的关键一步。
“成功了、成功了,我们可以住新房子。”居民李梅芳与邻居们在现场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李梅芳在彭三小区已经住了20年,家中共有4口人挤在24.6平方米的房子里。“我们这里最头疼的就是上厕所,特别是早上,8户人家抢一个厕所太糟心了,我有时候做梦都在‘抢马桶’。”
记者了解到,彭三小区是建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多层老公房,这些房屋破损老化,面积狭小,环境阴暗潮湿,2至3户居民合用一个厨卫,有些甚至1层10户居民共用一个厕所,属于非成套的住宅小区。部分房间常年晒不到太阳,每逢大雨天,住在5层顶楼的居民屋顶经常渗水,住在底楼的居民则因小区地势低洼、下水道堵塞,家里经常水漫金山。邻里之间煤卫合用,经常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矛盾。随着今年3月份彭三四期居民正式回搬新居,彭三五期居民对实施“拆落地”成套改造的呼声更加强烈,彭三五期第一轮意愿征询工作同意改造率为99.3%。
此次彭三五期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将拆除11幢非成套房屋,建筑面积27560平方米,新建7幢带电梯高层,项目共涉及居民878户。改造后每户将在原有面积的基础上新增2平方米左右,共用的厨卫将变成每户独用,新房将增加阳台、配备电梯和地下停车库,居民可以按照公有房屋出售政策将租赁公房变为售后产权房,将大大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据介绍,此次改造尚有165套房子缺口,街道通过彭三四期改造多余的存量房等房源予以解决,最快今年底居民就可以入住。
在当天改造项目正式生效之际,居民们除了敲锣打鼓、欢呼雀跃表达欣喜之情,也把这样一群人团团围住。“谢谢了,这都是你们的功劳。”“嗓子都哑了,忙了几个月,这下你们也可以休息一会儿。”……这一声声道谢的对象,是由75岁高龄的老党员须炳荣所带领的旧住房成套改造推进办公室的成员。
据悉,2009年开始,街道试点在彭三小区实施“拆落地”改造项目,并成立了由8位退休返聘人员所组成的旧住房成套改造推进办公室。这两个多月以来,为了切实做好这项惠民利民的民心工程,这支平均年龄60多岁的党员骨干队伍在须炳荣带领旧下,自觉放弃双休日,从早八点干到晚九点,过上了“5+2”“白+黑”的生活。他们穿戴统一的工作服,佩戴工作证,胸前时刻佩戴着党徽,走家串户排摸房型,一份设计稿修改了十余次,连开11场居民动员会,克服蚊虫滋生的艰苦环境,时刻彰显共产党员的风采,把工作做到居民的心坎上。在组织居民开展签约过程中,他们通过党员带头法、邻里劝说法、关键人物突破法、见缝插针法、排除干扰法、帮助关心法、朋友关系法、单位联系法等街道独有的“群众工作八法”,与居民齐心共进,成功开创了上海旧住房成套改造的新模式。
这群扎根旧改的“彭浦人”把工作做到居民的心坎里,让大家深受感动。78岁的吴忠义老伯是彭三四期回搬的居民,已乔迁新居的他听闻五期启动签约,主动要求来当志愿者。作为党员,他说:“如今我们家的生活质量大大改善了,政府帮老百姓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我理应也要尽自己的一份力。”彭三五期居民陈奇浩家中有两位超过90岁的高龄老人,借房过渡十分困难,但他依然积极配合旧改办工作,早早签了约:“政府真心实意为我们做了这么多,即使有困难,我们也要自己想办法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