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 静安新闻

郑时龄、阮仪三、伍江畅谈城市更新中历史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2018-8-30 14:52:00发布97次查看

(记者 李瑛)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星罗云布着众多的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如何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做好相关保护和利用工作,一直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近日,上海建筑学界三巨头中科院院士郑时龄、建设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受静安区文化局之邀,畅谈城市更新中历史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揭秘静安文物工作新动向。

静安目前拥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旧址和马勒住宅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茂名路毛主席旧居、四行仓库抗日纪念地、吴昌硕故居、荣宗敬旧居、上海总商会旧址等37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商务印书馆第五印刷所旧址、西摩会堂、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阅文处)旧址、百乐门舞厅等19处静安区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张家花园(俗称“张园”)、德莱蒙德住宅、小德勒撒天主堂等207处静安区文物保护点,不可移动文物共计265处。另有1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陕西北路,愚园路、衡山路、南京西路3处历史风貌保护区。类型及数量、体量均居全市前列。静安的历史文物建筑保护工作可说是任重而道远。

对历史文物建筑的价值认识,是做好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基础。那么文物建筑的价值在哪里?伍江教授认为,文物建筑需要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确定其价值。而很多文物的价值我们还没有时间去研究,没有办法确定。市政府去年提出在城市更新中对文物建筑的保留保护从“拆、改、留”转变为“留、改、拆”以留为主,这样就给我们的价值研究留出了时间和空间。一个建筑能不能拆,在于它有没有值得保护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文物建筑与可移动文物的最大价值区别是,它不能离开所存在的周边环境,这个环境的价值可能大于建筑本体的价值。

静安区在东斯文里同样提出了类似的理念,就是在城市微更新中的成片改造。东斯文里地处静安区的东北角,在研究规划方案时,充分考虑了周边资源,比如黄浦的九子公园、原闸北苏州河边公共区域等,在综合考量的基础上,明确该地区的规划目标。除了功能上的升级外,注重局部跟整体的关系,先评估区域,再考虑区域和周边的关联,这种更新是延续、成长的。

阮仪三教授认为,只有石库门里面住着人,跟建筑体现出“血缘关系”,才是真正的留存了石库门。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要留住原先的真实性的状态,具体做法是保证原材料、原工艺、原式样等,特别关键是要保证原环境。

郑时龄院士指出,建筑是要在使用过程中进行保护的,尤其要注重对其历史文化的保护。如何看待历史建筑的留还是拆,其实是如何看待它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不是建筑状况好不好。而对于如何进一步做好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工作,郑时龄院士认为,仅靠文物保护法是不够的,呼吁建立“历史建筑保护法”。

静安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