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季快到了,赶在蟹季到来前,全国首个大闸蟹团体标准在上海发布了。今后大家不用管大闸蟹是什么产地的,都可以用这套简单易行的方法来鉴定好坏!
由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光明特种水产有限公司、上海崇明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共同起草的《中华绒螯蟹商品蟹标准》正式出台。
“多年来,大闸蟹都缺乏等级标准,我们其实准备了很多年。” 标准起草人之一,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吴旭干说,不管什么产地的大闸蟹,其好坏无非是看规格大小、肥美度、营养成分和味道。所以在这份大闸蟹团体标准中,以体重、感官指标、可食率、肥满度、肝胰腺颜色指标、可食组织中常规营养成分指标、安全卫生指标等作为参考标准,将大闸蟹从特级到四级分为五个等级。
“螃蟹好坏并不是按照产地分的,分这个等级,就是告诉大家,什么地方都有好蟹,也有差蟹。不用执着于某一个产区。”吴旭干认为,这份标准的意义在于规范行业,引导消费者。“ 对很多标准化产品来说,品牌归品牌,等级归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价格,而不仅仅用产地划分好坏。但在大闸蟹行业,因为长期标准缺失,乱象不断。而消费者过去也仅仅依靠产地来判断好坏,而标准就能为他们提供简单易行的方式来更准确地鉴别。”
中国渔业协会水产商贸分会执行会长、大闸蟹营销品牌联盟理事长葛锦海则表示,根据标准,联盟还将在今年的蟹季启动“中华好蟹”推选活动,经过一整个蟹季的考察,在明年公布结果。“ 参加推选的大闸蟹一定要进入大闸蟹溯源系统,此外我们也不允许参与企业在规格上捣糨糊,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参加‘中华好蟹’的推选。”
阳澄湖大闸蟹堪称行业内的“头牌”,但由于标准缺失和市场对产地的盲目追求,使得“洗澡蟹”屡禁不止。
中国高级水产工程师,原江苏省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会长杨维龙说,阳澄湖大闸蟹的产量,前几年基本维持在2000吨左右。这几年,因为拆除围网、保护环境等举措,基本稳定在1500吨左右。
也就是说,每年80余万吨的大闸蟹产量,只有千余吨产自阳澄湖。而随处可见的“阳澄湖大闸蟹”,则意味着每年提前“洗澡”的外地蟹数量不菲。
吴旭干认为这个过程需要时间。“这两年太湖、固城湖等地的品牌蟹也逐步获得消费者认可,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标准的发布,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从业者,都会有更理性的判断和做法。”
来源丨新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