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化"促"枫桥经验"在杨浦扎根
2018-8-30 10:12:44发布99次查看
今年是毛泽东指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55周年,是习近平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15周年,枫桥经验的核心就是“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近年来,区司法局主动担责、主动作为,学习“枫桥经验”,以法治化保障,推进人民调解的智能化、专业化、社会化,努力在基层就地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平安稳定。
智能化:提升管理智慧
2011年,《人民调解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人民调解工作这一昔日的“东方经验”,从此全面步入法治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同年6月,区司法局启用“矛盾纠纷排摸调处信息平台”,构建了“居委-街镇-区”三级矛盾排摸网络,对接人民调解。平台上可以实时查看相关信息,定期进行数据分析研判,居委调委会排查上报重点为家庭矛盾高发、邻里纠纷频发、高频110报警的楼组;街镇调委会重点关注辖区内旧改、物业等涉及民生诉求、社会热点的事件;重大复杂矛盾则导入区访调中心,及时化解和稳控。
2018年2月,某小区居民徐某因邻居李某在楼道堆物,与其发生争执,继而升级为肢体冲突。随后,徐某向居委会提出申请,要求李某清除楼道堆物。居委会协调无果,于是将此事上报至“矛盾纠纷排摸调处信息平台”,邀请街道调委会出面。
街道调解员了解情况后,马上与居委会调解员商讨解决方案,摸清双方当事人的脾气性格,采用“背靠背”的调解方式,上门做工作,根据各人的性格制定谈话技巧。经调解员的劝说,徐某认识到是自己对邻居态度不友好引起了这次纠纷,表示愿意与对方坐下来好好沟通;李某也答应尽快处理堆放在门口的物品。
记者了解到,通过启用该平台,能发挥网络优势提高调解工作效率,一方面,各街镇、居委调委会出具的书面调解协议书实现了平台上传、在线审核,从而可以加强区司法局对基层调解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另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发挥基层调解组织第一线作用,今年,各街镇、居委调委会通过平台上报各类矛盾约2286起,将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智能化手段在人民调解工作中的应用,还远不止于此。去年,区司法局联合区法院、人保财险上海市分公司等单位,成立picc人身伤害赔偿联合调解中心,打造“人伤远程视频调解平台”,保险公司通过该平台的视频抓取、协议文本互传等功能,在线进行审核、理赔,免去了当事人往返提供实物资料的麻烦,同时还率先承诺并实现“10万元以下案件20分钟内通知赔付”的极速理赔服务。
履行人民调解主管主责,区司法局还开发了全市首个人民调解质量监控平台,今年年初“杨浦区人民调解工作平台”启用,对人民调解工作开展全生命周期的在线客观科学评估。通过该平台,案件的人民调解过程一目了然,区司法局可即时掌握所有的调解案件;监管平台以质量指标、效率指标、满意度指标、否定指标等四大指标作为依据,与市“司法行政基层信息化平台”综合运用,用数据说话,调解员星级评定客观公正,能者上、庸者下,推动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
专业化:提升公信力
杨浦区司法局一直致力于探索人民调解专业化,目前杨浦区已建立包括知识产权、旧改征收、诉前调解、医患纠纷、交通事故、劳动争议、养老服务、保险理赔、消费纠纷、房地物业、妇儿权益保护、信访矛盾、涉校纠纷等14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
作为“双创”热土,杨浦区域内科技和创新型企业众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强,但往往在遭遇知识产权侵权时显得力不从心。而相较于诉讼、行政裁决等渠道,人民调解采用平等协商、说服教育、规劝疏导等矛盾解决方式,更利于双方自愿达成和解及履行协议。
为此,早在2009年,区司法局就多方物色知识产权领域的专业人士,成立了全市最早的知识产权调委会,与区法院探索知识产权纠纷诉前调解机制,并先后在复旦科技园、创智天地等15个园区,建立了杨浦区科技企业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宣传受理工作网络,开展法治沙龙、法治讲座、旁听庭审等活动,推进知识产权保护进园区、进社区。今年4月,应园区所需,区司法局还设立了环同济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室,以便更好地为园区企业提供服务。近三年来,知产调委会受理并调解纠纷232件,调解成功商标、著作、特许经营合同纠纷88件,成功率37.9%。
2012年,区司法局还培育了专司旧改征收的“老韦人民调解工作室”,全过程参与旧改工作,在征收基地、法院接受与旧改相关的继承、确定承租人、合同等相关案件调解。
区司法局十分重视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制定了《杨浦区人民调解员队伍培训方案》,探索建立“三必”职业培训体系:新任调解员必经初任培训,学习法律、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入职后必经区法院一个月的定向轮训,由相应专业审判庭资深法官带教;每年必经半年各一次的综合培训。通过“初任-强化-日常”培训体系,提升专业化水平。
在此情况下,调解员队伍结构逐年优化,呈现出学历高、年轻化的特点,专业调解能力大为增强。在区专业人民调解中心31名专职人民调解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77%,其中法律专业本科及以上的5人;“80后”调解员占42%;每名调解员年均调解纠纷258件,成功率达85%。
社会化:多方联动
人民调解工作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2015年起,按照“政社分开”的要求,区司法局积极鼓励支持区人民调解协会开展实体化、自治化运作,促使其发展成为人民调解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去年底,区专业人民调解中心正式落成,区司法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区人民调解协会对中心进行具体运作,整合各类行业调解资源,为中心下设的14个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提供服务。
当前社会矛盾主体日益多样、矛盾类型日趋多元,这需要人民调解发挥自身灵活便利的优势,与其他矛盾化解机制相衔接,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目前,杨浦区已初步形成诉调对接、行调对接、访调对接、裁调对接等多元化纠纷调解机制。
甲公司是一家著名的商业类上市公司,旗下有多个中国驰名商标、上海市著名商标以及众多中华老字号为核心的品牌资源。甲公司发现乙饮食店内使用了公司旗下商标,侵犯了其注册商标专用权。于是,甲公司向杨浦区法院起诉乙饮食店侵害商标权,要求被告立即停止侵权,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二十余万元。法院受理此案后,将其委托给相关调委会进行调解。
调解员接到案件后立即开展工作,与双方代理人取得了联系,乙饮食店代理人同意立即撤换商标,但认为对方提出的赔偿金额太高,只能承担五千元的赔偿费用。调解员立即将此意见向甲公司反馈,经过协商,甲公司仍然要求其一次性支付赔偿费用十万元。
经过几天电话沟通,双方在赔偿金额上仍毫无进展,于是调解员拿出了以往法院对同类案件的判决文书和法律条文,向乙饮食店代理人耐心解释商标法中关于赔偿费用的规定,后又多次在午餐、晚餐时段到乙饮食店,观察用餐人数、消费金额等情况并做好记录。随后调解员联系了甲公司代理律师,向其转达乙饮食店盈利微薄的状况及积极整改的态度,希望甲公司能有所让步。通过调解员多次有理有节的劝导,双方最终达成一致协议,甲公司向法院申请撤诉并不再向乙饮食店主张权利。
区专业人民调解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接受法院委托开展诉前调解,可以有效缓解法院办案压力,减轻当事人讼累。2017年至今,通过该机制已成功调解诉前纠纷10015件。”
信访矛盾一直是调解工作中的“硬骨头”。对此,2013年,杨浦区在全市最早建立了访调对接机制,成立区信访突出矛盾社会力量调解中心和信访调委会,承接区信访办发布的各类信访矛盾化解工作,整合律师、调解、心理咨询等第三方社会力量,发挥社会组织优势,帮助当事人理性维权,实现案结事了,息访息诉。至今,已成功化解114件信访矛盾。
此外,行调对接,指在交通事故纠纷、养老服务纠纷、物业纠纷等领域,与相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接,采用进驻或联合等方式开展矛盾调处,如今年6月成立的消费纠纷联合人民调解工作室,由人民调解员进驻街镇市场监督管理所开展消费纠纷人民调解;裁调对接,指派调解员进驻劳动仲裁院,同步开展窗口纠纷受理和裁前委托调解。
据悉,接下来,区司法局将会进一步培育、鼓励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到人民调解工作中来,以竞争促发展,为杨浦居民提供更优质的调解服务。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