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绞圈房子:不该遗忘的上海乡土符号
图片说明:张杰小时候居住过的绞圈房子外景本版图片/晨报首席记者李 芹
图片说明:保存良好的顾氏老宅——绞圈房子越来越少了
图片说明:顾氏老宅内部细节
绞圈房子是被遗忘的优秀建筑,具有保护的价值。这是一种蕴含智慧的私人订制建筑,而不是批量生产。
我们要慎重对待这份乡愁和记忆,留着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需要我们专家的研究与论证。但无论如何,传统遗存、文化记忆要审慎对待。
要说最具代表上海特色的本地住宅是哪种?很多人一定会说是石库门。不错,石库门是很有特色。但事实上,上海还有更古老且具特色的本地住宅——“绞圈房子”。
白墙、黑瓦、锡山顶、山花、斗拱,这些中国建筑中的代表性基因都能在“绞圈房子”中找到踪迹,然而遗憾的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房子正在快速消失……昨日,部分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和专家前往浦东周浦镇、合庆镇实地调研走访,呼吁对全市层面尚存的绞圈房子开展普查,掌握家底的同时论证绞圈房子是否具有保护的价值与意义。
探访:承载美好记忆的绞圈房子
浦东新区周浦镇棋杆村。
虽然盛夏已过,但村口的那汪池塘中的荷花依旧盛开。离池塘不远,便是顾家老宅,典型的绞圈房子,至今居住着多名顾家后人。92岁的顾梦生和93岁的妻子张桂仙就是最年长的二位。
1830年,老宅兴建,历时十余年,方告完工,至今已近200年光景。老宅有正后埭(方言读音dá,即进)五间,前埭五间,东西厢房各二间。中间天井呈正方形。前后左右都有走廊沟通。前埭与厢房之间,及后埭与房之间都有过弄,可通宅内行人。东西再有包蔽后舍各七间。老宅共有二十八间,房屋占地二亩多。
沿着一条窄窄的通道向内步行数米后豁然开朗:仪门上的砖雕、房屋的穿斗结构、客堂间横梁上五子登科、平升三级等富含寓意的雕刻、墙壁上的装饰……无一不诉说着当初建造者的用心。
绞圈房子,通俗一点来说,就是一个几代同堂的四合院。方言读音为筶(gao)圈房子,取其谐音后演变为绞圈房子;也有一种说法是该名称来源于上海木工师傅的术语,在四面均取45度搭接的物件成型时,称绞圈成功了。
绞圈房子承袭了天井院落式传统民居的形制,由北方移民引入中国传统四合院的建造方式,并在本地化的过程中进行了改良。总的来讲,绞圈房子布局紧凑,占地面积小,适合于较多人口居住的民居形式。
受经济条件和建筑技术所限,早期的绞圈房子多为一层,主要集中于乡间。包括一层三合院和一层四合院两种类型。随着建筑工艺和经济条件的发展,两层的绞圈房子伴随着集镇出现,底层用于经商,二层则是居住之用。
午后阳光洒在朝南的房间内,顾梦生在房间内写着毛笔字,张桂仙则在门口静静地坐着。
老人们告诉记者,如果时光倒回几十年,院落里到处是顽皮的孩子,客堂间一般都是空着的,放着八仙桌和条椅,所有人家的婚丧嫁娶都会在客堂间完成。
棋杆村村委会副主任张杰今年已经49岁,他曾经居住过的绞圈房子如今门牌号是棋杆村平桥469号,他还记得盛夏时光,一群孩子看着大人将西瓜吊入水井中“冰镇”,板着手指数着什么时候可以吃。
他告诉记者,一幢绞圈房子往往是一个姓氏。每年的夏天是天井最热闹的地方,吃晚饭的时候,各家的小饭桌在天井里放好,边吹着弄堂风,边吃着晚饭。晚饭过后,竹椅或板床上,他们这些调皮的孩子会边吃着西瓜边听大人聊天。
“家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绞圈房子里面住不下,成家立业后,一个个的小家便也搬了出去。”1981年,张杰也离开了承载了他美好时光的绞圈房子。
现状:部分绞圈房子快速消亡中
事实上,顾家老宅算得上目前保持状态非常良好的一幢绞圈房子,这其中不但有顾家几代人的精心呵护,也有所在地棋杆村委会与周浦镇基层政府的重视。
顾家老宅是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点,作为居住人,顾家后人拥有保护与修缮的义务。但考虑到居住者的实际情况,村委会和镇政府一直都在帮着顾家后人小修小补,并且结合顾家老宅的特色,还布置了一处“承裕堂”,里面有老宅的情况简介,也有顾家的族谱展示。
这处古色古香的老宅也引起了不少老房子爱好者的关注,每逢节假日,总有慕名而来的房客,顾家后人总会热情地接待,讲讲老宅的故事。
周浦镇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已明确了村委会和户主为共同保护的主体,镇文物保护主管部门文化服务中心定期走访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修缮解决。
但是像顾家老宅这样保存良好的绞圈房子在上海已经越来越少,上海地方志研究者褚半农出生于闵行莘庄东吴村褚家塘老宅,从小生活在绞圈房子里的他对此充满着感情。
1983年,他有幸参与《上海县志》等的撰稿,分配的一个任务中要写这种特色房子。由此,也开启了他与绞圈房子的不解之缘。“绞圈房子不仅仅只是一个住处,面对业已消逝的实体和绵延不息的乡愁,我无法无动于衷,一直在为它做些实事。”带着这份感情,他去各级图书馆查阅上海建筑书籍,在没有书面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鉴于这种住宅的实际存在,以及悠长的历史和与众不同的特色,根据方言读音,他将这种房子定为“绞圈房子”。
同样关心绞圈房子的还有著名的上海女建筑师徐大纬,年近7旬的她曾在上海地毯式地奔波两年,走遍上海的郊区乡村和集镇,找到了大约80多座绞圈房子,并将此归集成册,出了一本书。而这些房子,有的已经得到修缮,有的虽然陈旧但仍然有人居住,有的则是断墙残瓦、濒临倒塌的危房。像顾家老宅这样保存完好的老宅令她激动不已。
根据徐大纬的调查,曾盐业发达的原南汇地区的绞圈房子最为集中。
在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记者了解到,已经有20余处绞圈房子被列入了区级文物保护点,主要分布在张江、合庆、大团、三林、曹路、祝桥、周浦、川沙、新场等地。
建言
对绞圈房子普查摸底同时论证是否值得保护
市政协委员、上海译文出版社有限公司高级编辑沈维藩对着老宅中的一处木质插销拍个不停,在他看来,这种木质的插销如今踪迹难觅,而其细小的结构透着过去工匠的智慧与匠心。
绞圈房子这种拥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特色非常明显,而且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建筑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保留下来是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他表示,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文化价值更应该受到重视。
素来关注老房子、老建筑的市政协委员、交通银行博物馆馆长杨德钧则直言,绞圈房子是被遗忘的优秀建筑,具有保护的价值。“这是一种蕴含智慧的私人订制建筑,而不是批量生产。”他以顾家老宅为例,居住在其中的顾家后人肚子里的故事今天记录下来,未来说出来就是历史。人赋予了建筑灵魂所在。这幢房子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虽然有些老旧,但依然可以居住、依然能够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它本身的建筑工艺和技巧也是值得研究的。
市政协常委、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马建勋则表示,绞圈房子该不该保护,保护下来派什么用处,各方都还没有形成共识。但就他们所掌握的资料,上海的绞圈房子数量在两位数左右,以前市中心也能看到,但随着快速城市化的过程,已经越来越少。“我们要慎重对待这份乡愁和记忆,留着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需要我们专家的研究与论证。但无论如何,传统遗存、文化记忆要审慎对待。”
马建勋认为,保护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政府部门责无旁贷,但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因此,与会的委员们提出建议,可考虑由市文保部门出面普查,摸清楚绞圈房子的家底。与此同时,对绞圈房子是否存在保护的意义与价值展开可行性研究,而后再进行决定。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学家伊利尔·沙里宁如是说。
我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透过建筑和居住在其中的人,我们能看到城市的文脉和记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风貌最直观的表象正是城市的建筑,而绞圈房子作为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富有特色的住宅,是不是该保护?又该采用何种方式来保护……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该引起人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