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专家学者至浦东搭建“科普阶梯”
2018-8-29 9:17:57发布98次查看
暑期里,浦东的科普活动煞是可观。既有社区层面的,如以科技创想和自然发现为主题的“美在康桥”成长项目,吸引了康桥镇好多青少年;又有新区层面的,如“未来科学+”暑期科学营在科技馆举行等。
其实,不限于暑期。重视科普,组织专家学者作科普教育,在浦东属常规动作。许多重量级学者都参与进来,“院士进校园”已成浦东新区科普品牌活动。记得去年秋,就是国家天文台的武向平院士走进第二工业大学,为师生作“宇宙和人类的命运”学术报告。报告会后,师生们就宇宙大爆炸、时空扭曲、黑洞等热点问题与院士展开互动交流,气氛融洽,得益多多。
不消说,新区的主管机构有远见,抓紧抓实科普工作,该点赞。同时还须点赞放下身段,费心劳神,提携后生的学者。
科学家,当然以科学事业为己任。常年坐得住,自甘寂寞,埋头钻研,孜孜以求,不断创新,“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这是一种本分。他还会要求自己走得开,适时与公众面对面,将自己研究的科学新知尽可能地向人群推广,则是一种胸襟。
有一部罗马帝国时期学者留下的经典,难忘的是书名——《法学阶梯》。高大上的法学法理怎么走向民间?一座平缓的“科普阶梯”砌筑好、架设妥,势所必至。其实,各科精英文化走向民众,无不亟待打造各自的普及“阶梯”。就是要专家学者走出象牙塔,分心分力,亲自来做深入浅出的解释工作,成为砌“梯”能手。惟此,发表专业论文只是传播的起点,而非终点,因为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被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专家论剑,学者交流,深入深出不可无。然而须知,大堆的数据、繁杂的辨析、深邃的阐述等,时常会引发与公众阅读层对接之难,因而深入浅出绝不可免。现在较多地方的实情是,重前者而轻后者。去年的一则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5%的科学家曾参与过科普创作,大多数科学家在科普创作方面没有实际行动”(据《人民日报》),不知今年又改进了多少呢?
谁都不要小瞧了科普。我们,草根层也,专业科技门外汉,更没有理由不配合精英、快快补课。补宏观科技之课以拓宽视野;补微观之课则有利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据闻个别年轻朋友“打游戏有空,听科普讲座却说没空”,岂非负人一片苦心?科学普及的阶梯,属于社会之公器,科学家来砌好、架好,我们草根层就来护好、走好。着力点不同,大目标相同,就是要让“科普阶梯”越走越宽敞。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