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李佳敏、刘晓晶报道:“诗吟海岳皆空尽,扇觉秋凉渐放闲。”即便出了伏天,上海的暑热仍未完全散尽。坐落于豫园商城的沪上百年扇庄——丽云阁,更是人头攒动不得闲。除了络绎不绝的游客之外,也有不少书画、收藏爱好者前来。
在空调、电扇普及的今天,扇子的“实用性”早已弱化。为何笺扇技艺未像其他老行当一样湮灭于历史长河?相反,其文化内涵却愈发彰显、更为人所津津乐道呢?摇曳生风间,我们走进上海百年扇庄丽云阁,揭开扇子背后的故事。
图片说明:文人雅士汇聚,促成了笺扇庄的兴起。图为任伯年的花鸟团扇扇面(图片来源网络)
深厚底蕴:这里是笺扇文化的源头
丽云阁创建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距今正好130年,是上海最古老的扇庄之一。当年,随着各业商人来此开设店铺,豫园地区逐渐形成了城隍庙市场,并出现“吾国书画集会”“小蓬莱书画集会”和“飞丹阁”等书画组织,海上书画届的重要人物如玖琦、王秋言、吴庆云、胡公寿、杨伯润、任熊、任董、任伯年、吴昌硕等经常到此雅集。
书画家聚集一起,需要笺纸、笔墨,还要将作品裱装,甚至代为销售,上海的笺扇裱装行业随之兴起。《沪游杂记》有记载,“代乞时人字画”,笺扇庄也会雇佣书画家绘制作品,而丽云阁就是其中的一家。
丽云阁笺扇庄开业后,前面为商店,后面为工场。据资料记载,民国十七年(1928年),城隍庙市场内有丽云阁、青莲室和笔花楼等书画笺扇商店共22家。其中,丽云阁作为其中翘楚,与租界内的朵云轩笺扇店齐名,享有“北朵云轩,南丽云阁”的美誉。
图片说明:丽云阁店铺(图片来源网络)
1972年,豫园商场建立,丽云阁请来书法家蒋风仪先生题字,作为商号和商标标记,回归经营特色。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给丽云阁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扇子销售进入黄金时期。1988年,丽云阁被命名为上海市名特商店。1996年,“丽云阁”商标正式注册完成。
诞生于此、成长于此的丽云阁,是豫园和上海笺扇文化的发祥地,代表着老城厢的文化与人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