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为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推动奉贤改革开放再出发,奉贤区新闻办、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959·民生热线》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特别节目——“‘发展问书记改革再出发’对话基层党委书记”访谈节目,邀请30位镇、街道、社区、职能部门以及集团公司基层党委书记走进演播室,围绕“聚焦比较优势,打响‘四大品牌’,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对标顶级、创造一流,与听众畅谈改革思路举措,奋力打造“奉贤美、奉贤强”新高峰。
本期起,奉贤报社将分4期,集中刊登访谈节目内容,全面呈现奉贤改革开放再出发对百姓生活的意义和影响。
打造奉贤最宜居之城
□南桥镇党委书记王震
近年来,南桥镇始终坚持东西南北中“五大融合”,东部与新城建设融合,西部与奉浦大道开发融合,南部与美丽乡村融合,北部与农艺公园融合,中部与老城更新融合。在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南桥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外修颜值内修气质,以“绿色生态、实力强劲、人民幸福”的新南桥,助力实现“奉贤美、奉贤强”。
南桥之美在于家园街区。依托江南水乡古镇的历史文脉,传承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的城市荣誉,在奉贤区委、区政府的主推下,实施“南桥源”城市更新项目,打造有历史传承、有城市温度的复合社区。结合百路整治、无违建村居创建等城市双修工作,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发动群众自治共治力量,推进“美育工程”,打造一批示范性“美丽街区”“美丽家园”“美丽乡村”,创建一批“和美楼组”“和美宅基”。严格按照“三全四化”要求,运用“网格化、市场化、信息化”管理方式,探索建设城市智能大脑,建立精细化管理常态长效机制,努力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
南桥之兴在于乡村振兴。坚守农民“离房不失房、离地不失地”的底线,鼓励各村创新探索“三块地”改革工作。以六墩村为试点区域,率先开展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通过宅基就地改造、整村制生态打造、优质总部入驻,实现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共赢的振兴目标。统筹研究零星宅基地腾挪归并工作,布局农民集中居住点和安置房空间,筹建全镇性宅基地置换基地。实施集体建设用地统筹运营,促进集体建设用地变为工商资产用地,将农村稀缺资产和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南桥之强在于创新转型。坚持实体型招商与商贸型招商双轮驱动,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在鼓励优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布点东方美谷产业园21个。加快江海园区整体转型步伐,狠抓震荣化妆品、万达广场等落地项目,沿奉浦大道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全面增强“店小二”服务意识,整合政策、市场、公共服务等各方资源,全力营造优质营商环境。
打造古镇新优势 加速建设新市镇
□奉城镇党委书记蒋德川
今天的奉城镇正加速打造集生态公园、风情商业街区、教育区与特色住宅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旅特色中心镇。按照“南城北镇一带双轴”的空间发展布局,打造风骨依旧的人文古镇、西式风貌的活力新镇、乐商乐活的美家强镇,充分发挥东部重镇、特色新镇、文化古镇优势。
近几年来,奉城镇始终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这一主线,以“一体三翼、四轮驱动”发展思路调结构、促转型,通过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大力推进商贸经济、大力提升传统企业,实现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奉城镇已经初步形成以重型装备、高端轴承、热能设备、汽车配件等为主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同时,储备东方美谷等产业项目、戴迪科技等先进制造业项目8个,目标产值100亿元以上,目标税收10亿元以上。
同时,奉城镇正在积极深度挖掘地区特有的家居文化,积极进行产业规划和项目研究,更多地融入文化的因素:一是设立家居品牌博物馆;二是定期举行时尚家具设计评比发布会;三是设立家居协会举行家具论坛;四是设立家居制造体验馆。未来,奉城转型提升后的家具制造生产销售等相关产业将成为奉城的特色产业。
此外,奉城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古镇文化、佛教文化、非遗文化等资源。通过修补古城骨架元素、扩大万佛阁影响力、重塑街道风貌与环境、复兴奉城古城文化,古城风貌修复和城市功能修复,形成特有的奉城城市肌理,使其成为宜居宜游,充溢着文化古韵的人文古城。通过“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北京中视金桥等文化传媒企业合作,引进现代时尚文化,不断积极融合现代文化,努力在休闲文体旅游、书画展览体验等方面集聚和突破。
在面对奉城转型发展的一些短板,奉城镇将开展一系列有益尝试:在实现农民增收上找突破,多渠道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加快老工业园区转型发展,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建设用地减量化工作;加快商贸型招商引资,力争实现注册型企业税收同比增长20%以上。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奉城人民将继续秉持“崇贤尚文奉志成城”的奉城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进,为实现“一流中心镇”的美丽梦想而努力奋斗!
聚焦比较优势 建设四团醉美幸福小镇
□四团镇党委书记卫连清
乡村振兴是篇大文章,四团镇以“一份文件”为引领,以“一项改革”为重点,以“一片多点”为试点,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有重点、有步骤开展,致力于在做好这篇大文章上有新的作为。依托“三块地”改革,选择北部地区6个村连片治理,以水路连通为抓手,有机结合“一村一色彩、一村一公园、一村一环河、一村一样板路、一户一庭院”,构建泛舟、徒步、出行、色彩、产业、印象六大系统,营造上风上水上四团、赏花赏味赏江南的乡村意向;同时,探索推进五四总部、农展民宿、酷玩拾村、谷米小荡、乡贤邵靴等乡村振兴试验点位,激发村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全面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是经济新常态下的核心任务,四团镇坚持经济转型升级,围绕“四个提升”,细化落实“镇园区管”工作,通过创新区域经济统筹发展模式,提高区域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提升四团工业区南部园区产业能级、加大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力度,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目前,首期合作项目,临港四团产业园区01-01地块智能装备研制产业园项目已与符合产业导向项目进行招商。四团镇还将紧紧抓住特斯拉落户临港的机遇,主动对接,拉动四团经济实现新跨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治理对于四团而言,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四团镇以“和美宅基、和美楼组”为抓手,通过试点标杆带动,全面铺开行动,大力实施“五违四必”、河道整治、垃圾清运、基础设施改造,基本恢复了水清、岸绿、人和、景美的居住环境,极大改善了乡村面貌。162个村组、7个楼组已成功创建为“和美宅基”“和美楼组”,创建总数和达标率在全区前列,对改善生态环境,助推“无违建村居”“三个美丽”建设发挥了显著作用。下一步,四团将持续深入推进“和美”创建,突出“和美”品牌效应,着重打造精品区域,规划“和美宅基”路线图,进一步凸显四团特色乡村。
未来,四团将继续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立足四团实际,聚焦比较优势,打造“贤”“美”品牌,重点推进以四团临港协同发展为平台,以乡村振兴战略和城镇化建设为着力点的“1+2”工程,为打造“布局合理、绿色生态、宜居宜业”的“醉美四团”不懈奋斗!
着力打造绿色智慧小镇新格局
□柘林镇党委书记鲁瑛
柘林镇,是上海最早成陆的地区之一,有着浓厚的文化烙印。随着柘林、新寺、胡桥三镇合一,古朴与现代、大气与坚韧融合的新柘林就此诞生。
再造生态优势,打造绿色智慧小镇。以编制镇总体规划为契机,凸显绿色智慧理念,加快推进新市镇内水、田、林、路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以“美丽街区”串联美丽家园和美丽乡村,打造柘林、胡桥老城区美丽空间,推进新镇建设与老城焕新齐头并进,让老百姓感受到发展的变化、分享改革红利。
转换增长动能,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虹桥—柘林”双向互补的产业链格局,签约德国仙霸亲子互动平台等达产税收千万以上优质项目,推动虹桥飞地平台招商及工业园区企居联动。推动“海邦产业基金”“网易联合创新中心”“奉贤检验检测产业配套园”等标志性功能产业项目建设,加快198保留区域新申工业区转型提升,促进工业文化与生产发展延续融合,形成现代产业集聚和创新企业集群。
注重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开展和美宅基创建基础上,引入乡村产业运营商,把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未来,将加快“蜜蜂主题文化园”等标志性功能产业项目建设,引入第三方管理运营平台,探索“宅基地租用+承包地流转+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二次开发”的运作方式。
打造过硬队伍,夯实党建堡垒作用。创新打造“见习制”发展平台,深化年轻干部“学研行”工程,不断拓宽干部来源、优化队伍结构,既给年轻人压担子,又给他们引路子、搭梯子,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加快成长,促进农村干部队伍专业化、年轻化。
挖掘海塘文化,厚植柘林文化品牌。强化通津桥、千年古银杏、华亭古海塘等文物的修缮与保护,注重良渚文化、柘林滚灯、新寺手狮、风筝扎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讲好精神故事和美丽传说,推进“海国长城”遗址公园规划建设,以华亭古海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根基,打造“双树双生”的柘树成林意象。
柘林镇将以“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决心和勇气,加快构筑新时代发展优势,着力打造新时代“奉贤美、奉贤强”柘林新高峰。
聚焦区位优势 唱响乡村“四季歌”
□庄行镇党委书记盛梅娟
庄行历史悠久,江南水乡,人文深厚,“庄行土布染织技艺”“羊肉烧酒时俗”和“青团制作技艺”被列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赏菜花、夏食伏羊、秋品新米、冬看民俗”的乡村旅游“四季歌”蜚声江浙沪。庄行北枕黄浦江,东接南桥新城,随着“一桥两路”重大市政工程的逐步落地,区域优势日益凸显,正致力成为“上海后花园、虹桥南起点、浦江新左岸、新城西扩区”。
在生态环境方面。庄行是上海市九个新农村建设试点镇之一,村居聚焦社会治理创新,环境瞄准美丽常态升级,全镇上下着力彰显“环境之美”“风尚之美”“人文之美”“秩序之美”“创业之美”,2015年获得了全国文明镇称号。特别聚焦“生态美”方面,重点抓好“水天一色·生态精品”工程和“美育”工程,力争让美丽遍布庄行。
在乡村振兴方面。今年全面启动郊野公园规划编制工作,将农艺公园与郊野公园建设有机结合。着力坚持“原生态、原风貌、原住民”,探索“郊野”绿色转型发展的路径。着力打好底色,全面营造“田成块、林成网、水成系、路成环、宅成景”新格局。着力注入功能,大力深化“三块地”改革,发展“三园(院)一总部”,打造特色鲜明的“大花园、大菜园、大乐园”休闲旅游综合体,形成全域旅游新格局。
在经济建设方面。全力打造东方美谷园。立足“四大品牌”战略,擦亮“中国化妆品产业之都”名片,“以四个论英雄”为方向,通过产业嫁接、优化升级、品牌提升等,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成长性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东方美谷园,全面提升经济密度。
在社会治理方面。深化“四个一”自治模式,创新开展十个“微治理”,整合各类服务资源,进一步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下沉微服务、建好微驿站,打造群众身边的“生活驿站”和养老社区。
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培训。每年按照“大培训”的工作思路,确定主题开展系列培训。注重培养。出台《关于推进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启航计划”升级版,开展“红雁齐领航菁英再出发”系列活动,加快年轻干部培养。注重选拔。把年富力强、朝气蓬勃、热爱党的事业、工作能力强的年轻同志充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中。
三生三美 和美金汇
□金汇镇党委书记王建东
金汇镇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当好“奉贤美、奉贤强”建设先行者的要求,坚持“前滩后花园、浦江新板块、奉贤北大门、美丽新金汇”的发展定位,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努力建设东方美谷小镇,奋力打造“三生三美·和美金汇”。
把生产美作为实现生态美、生活美的首要基础。我们坚持“优二进三、以三补二”的发展路径,着力夯实产业基础,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方面,坚持东西联动发展。深入实施“双引擎”战略,筑牢东方美谷小镇与“三生融合”泰日活力社区东西联动的发展战略架构。重点推进“beautiful第一时间”展示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泰日城中村升级改造,着力落实20个“东方美谷”园中园产业综合体开发建设,努力提升经济密度,全力打造东方美谷品牌建设示范区。另一方面,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以产业兴旺为第一要务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在城镇化和逆城镇化中逐步实现乡村振兴“三级跳”。推进“三地三化”工作,加快“三园(院)一总部”建设,争取年内实现企业入驻申亚片林游戏部落。进一步推进新强村、金星村、金汇村、明星村等总部建设,走出一条符合奉贤实际、具有金汇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把生态美作为实现生产美、生活美的必然要求。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通过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区创建,开展“水天一色”工程,打造东方美谷全马林荫小道,切实擦亮生态底色。
把生活美作为实现生产美、生态美的最终目标。我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新建养老院建设,推进生活驿站建设,积极打造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深化偒傣文化推广工作,加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着力丰富文化供给。启动“为了孩子,开启世界之窗”游学计划,进一步凸显“金汇现象”。加快“两个和美”全覆盖创建,推动“三个美丽”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农民薪金、租金、股金同步增长,形成多级增收的富民之路。
奏出南上海中心城市最跳跃的音符
□金海社区党工委书记项华
金海社区成立6年多以来,始终把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指数,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作为社区发展建设的目标和归宿。以“品质烁金,海纳百川”的发展理念,以“产城融合核心区”“品质服务示范区”“智慧生活先行区”“环境友好展示区”的四区定位,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在社区大力倡导精神之美、文艺之美、科学之美、体育之美、时尚之美,让社区居民成为具备“向善向上向美”情操的现代公民,把社区建设成为南上海高品质社区。
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启动生活驿站改造,致力于打造全方位、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将新城区域邻里中心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力争年内开工。改建金水苑睦邻坊为便民服务综合楼。形成北有生活驿站、南有邻里中心,居民区有活动场所的开放共享格局。推进金海敬老院建设,确保今年完成主体结构,明年启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计年底前完成验收并投入使用。
坚持社会治理创新。在现有“四平台一系统”、智慧小区试点的基础上,制定《智慧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分阶段推进智慧政务、智慧服务、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教育等项目。今年重点推进智慧养老、智慧小区、智慧治理中心建设。加大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力度。在全社区复制推广金水佳苑、南郊美墅试点的智能化垃圾回收系统。以恒龙金尊“金尊会”商铺自治模式为范本,在社区范围内各商业点开展经验学习和借鉴推广,形成商业街区自治共治模式。
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深入挖掘并积极发挥先进典型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丰富社区“孝善”文化内涵。利用学校阵地,开展沪语传承、语言艺术、古诗词吟诵等特色教育项目。引入专业师资力量,引导群文团队高质量发展。以建设精品文化为导向,加大与市级专业院团文化大家的合作力度,让更多的居民、学生感受经典文化之美、提升文化品位。全域对标推进创建工作,建立长效常态机制,致力实现文明创建由阶段创建向长效创建转变,由点位创建向全面创建转变,由政府组织向全域动员转变,不断提升全民道德素养和文明程度。
抢抓“湾时代”机遇,打造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海湾镇党委书记戴明华
作为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储备空间,海湾始终秉持“生态立镇、守土有责”发展理念,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为落脚点和出发点,通过“生态、运动、休闲、文化”四大名片的打造,全力推动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
着力打造世界级湾区生态名片。海湾依托河海交汇的丰富水系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绘制“水、林、田、海”的4张绿色底纹,大力开展市级园林镇、无违建镇和“宜居小区、和美楼组”3大创建,积极推进美丽街区、美丽家园2个美丽建设,全力推动芦花岛生态湿地建设,重现蓝天碧水、水陆相间、地绿林茂的滨海美景。
着力打造“海陆空”时尚运动名片。通过综合评估运动资源,持续举办国际、国家级体育赛事,大力推动海湾国际象棋、半程马拉松、索道滑水三大运动品牌化发展,做大做强优势竞技体育项目。结合运动消费理念,蓬勃发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汽摩车、海上垂钓等多元时尚的大众性运动项目。以老城区针灸式有机微更新以及新城区运动休闲功能再拓展为抓手,不断加快星火场地越野赛车场等高标准体育场馆建设,逐步完善社区体育健身设施,打造“5分钟市民运动健身圈”。
着力打造轻奢式休闲旅游名片。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打造越野特色主题游、时尚运动体验游、田园亲子休闲游及文化艺术创意游四大休闲品牌,形成海湾“春季赏花、夏季赶海、秋季漫游、冬季酷跑”四季休闲慢生活格局。完善休闲运动设施,在不断提升森林公园房车部落、帐篷营地及小木屋房车营地基础上,加强特色民宿、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等基础性、功能性配套设施建设,力争率先建立起城市游憩慢行系统。
着力打造个性化海农文化名片。深挖农垦文化资源,不断加强农垦博物馆、城市展示馆、知青部落等文化资源发掘和功能拓展,开展新时代农垦精神理论研究,加快推进农垦文化精品创作。彰显城市文化意象,以铁锈红统一城市色彩,加快推进“微景海湾”文化地标建设,打造海湾红色修身美育长廊,实现城市意象与文化传承融合发展。三是打造文创产业集群,引进培育名家工作室等骨干文创企业,加快推进海滨路文化创意街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