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检察官八年坚守控申
2018-8-28 10:11:19发布95次查看
据长宁区消息:说到控申(控告申诉检察),也许你会觉得有点儿陌生,但是提到“信访”,大概不少人会露出了然的神情:“哦——这个我知道。”没错,在“检察大院”里,控申干警的一大工作就是面对形形色色的信访者。因此,要做好一名控申检察官,必须听得了唠叨、忍得了寂寞、顶得住压力、受得了委屈,练就强大的内心。
这份外人看来吃力不讨好的工作,长宁区检察院的检察官姜春天却把它做精了——获得了上海检察机关第二届控申办案能手的荣誉称号。
5年来,姜春天共办理刑事申诉案件5件,国家司法救助案件45件,受理审查民事监督案件91件,控告区院违法办案案件2件,不立案审查案件13件,对14件涉检信访案件开展公开审查,受理审查分流答复信访件650余件……
人们看到的是数据,但对她来说,这些折射的是人生百态,更是一个个酸甜苦辣的故事。
王某的妻子陈某在公司被同事林某打了。当天去医院检查时一切正常,但几天后,陈某感觉腹痛难忍,便又去医院检察,结果查出囊体破裂,便以故意伤害为由报警处理,公安机关对林某决定取保候审处理。王某对此提出异议,检察官经审查后发现,公安机关处理合法合理,遂继续对伤人者林某作取保候审决定。
但王某对这一结果十分不满,认为必须把林某抓起来严惩,遂控告检察院在办理林某故意伤害一案中有违法行为。她考虑到申诉人对原案办理所依据的法律规定存有怀疑,决定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担任听证员。
她通过对案件事实和证据的分析,相关法律问题的解释,结合听证员的评议,让申诉人感受到刑事申诉不走过场,最终从内心接受了案件办理结果,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听证员也认为,公开听证将顾虑猜忌、争议焦点、法律依据等“摆上台面”剖析,既解法结,更解心结,检察机关探索公开透明回应群众诉求的做法,值得赞赏。
法条是机械的、冰冷的,但法律人应当是温暖的、鲜活的。她始终把保障和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作为体现公平正义的载体,耐心细致办好每一起案件。
在一起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何某与被害人张某均为刚成年的来沪打工人员,二人因琐事发生争执,何将张捅伤,结果张某送医抢救无效后死亡。
通过调解,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但张某家属表示何某的赔偿不足以弥补张某死亡对家庭经济造成的损害。而何某称家庭经济困难,没有能力再支付其他费用,双方僵持不下。
为了帮助被害人家属度过难关,姜春天多次进行调查走访,发现何、张二人的父母均在老家务农,没有固定收入,经济条件较差,且张某家是当地的贫困户,被害人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经济来源,他的意外身亡使家庭生活陷入严重的困境。
了解到双方家庭条件均较为困难,她及时告知被害人家属李某有申请司法救助的权利。收到申请后,依法及时向被害人家属发放了救助金,并对家属进行劝慰和心理疏导,缓解其精神痛苦。双方当事人均对她表示感谢。
“八年的控申坚守,除了赞许,也免不了被信访人指责。但我心中早有一个制胜法宝,那就是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群众的‘垃圾桶’、‘出气筒’,让信访人尽情地倾诉。”这就是控申科,一个有苦有泪有温情的窗口部门。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