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购书盛行、读者阅读习惯改变……实体书店在冲击下总体唱衰。然而,仍有不少“网红”实体书店,用“心”留住了读者。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自己是怎么出生的吗?”8月19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图书展示活动在浦东“老字号”书店——东方书城举行。
“今年书展,东方书城有幸成为分会场之一,我们结合大多数读者需求,开展少儿阅读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共享阅读的快乐。”东方书城店长王臻说。
本届上海书展期间,由市文明办、市教委、市新闻出版局等联手策划的新书《阅读者2018》在主会场亮相。书中,全市16个区的133家特色美丽书店、美丽书屋以手绘图的形式跃然纸上。其中,有9家在浦东。
在实体书店总体唱衰的背景下,这9家浦东“网红”实体书店却“活”得有滋有味,用“心”留住读者,或是秘诀。
作为一家“高颜值书店”,“言几又”的理念是为读者打造“家与写字楼之外的第三空间”
“高颜值书店”传递生活可能
三年的“扩张”,靠的不仅仅是“高颜值”,还有“深内涵”——除了卖书,还要为消费者设计生活的更多可能。
8月22日下午3点,隐身于百联世纪购物中心的“言几又·今日阅读”书店里,有70多个座位的咖啡区几乎满座。简约的木质装潢、暖暖的色调、盎然的绿植,伴随着书籍与咖啡的香气,读者们或是手捧书册,或是敲击键盘,安静而舒适。
墙上的老上海缩影,更让书店的整体环境透出一股“文艺范”……浦东的9家特色书店中,“言几又”被认为是“高颜值书店”的代表。
“高颜值,源于空间设计中无数细节的叠加。”四川言几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监周娟说,“就拿灯光而言,我们根据书桌位置、读者阅读习惯、用户体验等因素,多次调整光源,在保证整体照明的同时,给读者营造一定的私密性。”
用她的说法,“言几又”要为读者打造“第三空间”——一种家与写字楼之外的公共空间。“我们希望读者可以在这里安心舒适地阅读、处理事务。”
2015年进入上海,2016年入驻浦东,三年来,“言几又”已在上海开设了十家店。这样的成绩,靠的不仅仅是高颜值,还有“深内涵”——除了卖书,还要为消费者设计生活的更多可能。
周娟介绍,“言几又”2006年初创时便突破传统观念,尝试书店与咖啡馆的结合,当时不少人认为这样的跨界融合十分另类,但如今,这早已成为了常态。
“之所以敢于突破,是因为我们希望它不只是书店,更能传递生活的各种可能。”她说,这样的设计理念,其实从店名中就能体现——“言几又”三个字,拼在一起正是“设”字的繁体写法。
而“生活的更多可能”,则通过书籍传递。在“言几又”百联世纪店,在售书籍的门类并不多,以文学、社科和亲子图书为主。
“开业前,公司图书事业部会对门店所在商圈进行评估,确定书籍门类的选取及比例。”周娟说,“就百联世纪店为例,商城周边多为写字楼,白领、商务人士众多,同时也有一定住宅区,因此我们将消费群体定位为商务与家庭。”
每个月,书店工作人员都会结合销售情况、时下流行、新书发布等因素,为区域内读者挖掘最适合阅读的24本书籍,并在店内重点位置陈列推荐。
“我们认为,一家成功的书店,书籍的选择至关重要。再通过书籍,激发消费者的延伸消费欲望。”周娟说。目前,“言几又”主营业务除了图书外,还有咖啡和文创商品两个板块。
未来,“言几又”还构思着更多的“设计”——钢琴演奏会、电影赏析会、文化沙龙活动,甚至服装店、家具店、剧场等,不断丰富书店的可能性。
“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我们期待‘言几又’能连接更多生活方式,为人们创造更多生活场景。”周娟说。
东方书城正向“多元服务”转型
传统书城的“多元服务”
如何转型?东方书城探索出的答案,是“提升读者的体验感与参与度”,从“单一卖书”,向“多元服务”升级。
相较于“言几又”的“小而精”,坐落于乐凯大厦2至3层的东方书城体现的则是“大而全”的特色。文学、教辅、经济、历史、人物传记、音像制品……已走过19个年头的东方书城,经营面积达到3500平方米,图书种类超过8万种,是浦东最大的综合性书店。
“每次到这儿来,总会有不少收获。”读者老严说。作为一名退伍军人,老严尤为关注军事、时政类的书籍。“这类图书很多小书店没有,还是这里最齐全。”他说,“另外,小孙子的教辅书这儿也都能买到,再也不用赶去福州路了。”
高一学生小程最近几乎天天都“泡”在东方书城。她说:“这里的书很多,找起来也非常方便。”书城里,像小程这样读者不在少数,每隔两三个书架,便能看到有人席地而坐,认真地翻着书。
相比那些“跨界”的新型书店,东方书城少了一份小资情怀,却靠着“大而全”的特色,维持着“老粉”的拥护。小程说,虽然书城设施与环境略显老旧,但并不影响自己的阅读体验,“即使是坐在地上看书,我仍觉得十分舒适。”
然而,线上购书的冲击、阅读习惯的改变、图书载体的变化,加之多业态“网红”书店的快速兴起,依然让东方书城感受到了压力。王臻坦言,“2010年,书城年度图书销售额可达4000万元,如今已缩水一半,收支勉强持平。”
面对来自线上线下的“左右夹击”,转型升级已成必然。怎么转?东方书城探索出的答案,是“提升读者的体验感与参与度”,从“单一卖书”,向“多元服务”升级。
书城借鉴新型书店的经营理念,尝试利用“图书+”的模式,为读者营造优质的阅读氛围。书城一楼,一家“网红”咖啡馆已经开业。王臻介绍,“之前,书城曾引进投币式自助咖啡机,但后来我们决定改成专业的咖啡馆,给喜爱咖啡的读者一个更好的选择。”
同在一楼,茶具、书签等文创产品已然在售。王臻说,“我们引进文创产品有个前提,那就是要与书城的氛围相契合,宁缺毋滥。”
前两年,书城发现,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儿童绘本阅读。为此,书城专门开设了绘本馆,把所有绘本、少儿图书整合,按照年龄分段、阅读类别进行分类。“绘本馆开放后,少儿类图书的销售额相比之前提高了15%。”王臻说。同时,绘本馆也成为了书城各类活动的阵地和孩子们的阅读乐园。
这些,都是书城在多元服务方面的探索:利用书城足够大的空间,开发不同的功能区,吸引读者更长时间逗留,借此带动图书及其他消费。
王臻透露,接下来,书城计划开辟更多功能区,用于活动推广、教育培训等,提供更多元的服务,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
在他看来,“图书+多业态”的模式,就如人们家中的“饭+菜”。“传统书店并非完全落后,我们有专业优势和足够的场地条件,这是我们的实力,也是特色。”
“小朱书店”老板朱凤涛(右)与书友交流
让旧书焕发无限新生命
“书友们喜欢来这里‘淘书’,我想为他们营造一种家的感觉,就好像在自家书房寻找一本藏书,让他们在舒适的环境中,收获惊喜。”
“请问您这儿有王蒙的《青春万岁》吗?出版时间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
“有过,不巧前段时间被书友买走了,我帮您登记一下,下回我收到第一时间联系您。”
8月24日,“书迷”阮洋慕名来到“小朱书店”,寻找昔日的心头所好。“虽然书没买到,但今天能发现这家旧书店,已经让我足够惊喜了。”他说。
2010年9月开张的“小朱书店”,如今位于塘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专卖旧书,是“小朱书店”的特色。110平方米的店面里,如今已有了将近10万册书籍。略显拥挤的空间,早已成为旧书发烧友心中的“藏宝库”。
字典、连环画、小说、专业书……古色古香的书架被一本本微微泛黄的旧书填得满满当当。书店里所有的书籍,都是老板朱凤涛多年走街串巷收购来的。“这些年,我陆续收到了30万册旧书,因为书店面积不够,其余的都在仓库收藏着。”
自从开始经营“小朱书店”,朱凤涛便一心扑在了上面。或是在书店孜孜不倦整理书架,或是与顾客天南地北地聊天、或是穿梭在城市各角落收购旧书……年逾六旬的他一天天忙得不亦乐乎。
刚开张的时候,“小朱书店”只有一万册旧书。一年后,书店的存书量就达到了6、7万册。“只要是国家允许的图书,我都愿意收购,我相信总会有人需要它们。”朱凤涛说。
在他看来,知识没有新旧之分,一本书对没看过的人来说,就是新书。“很多书一旦上市时间久了,就很难再从市场上找到,这让不少爱书人十分惋惜。我收购图书,一方面是为了爱书人能找到心仪的图书,另一方面也是让书籍能够‘找到’读者,让写书人的心血不白白浪费。”
这样的一种情怀,源于当年在上海旧书店工作的经历。“那时候,经常能够看到书友找到心仪书籍时的表情,就像小时候吃到一块红烧肉的那种激动。”朱凤涛笑道。
老式圆台桌、花瓶、古琴……“小朱书店”的中式装修风格,配合旧书体现出一种年代感。“书友们喜欢来这里‘淘书’,我想为他们营造一种家的感觉,就好像在自家书房寻找一本藏书。”朱凤涛说,“希望他们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收获惊喜。”
几年前,曾有一名孕妇来书店寻找孕妇食谱,因行动不便随口提了一句,“要是放点椅子就好了”。朱凤涛放在了心上,专门花费几天时间调整货架,在本就紧张的店里挤出了空间,摆上了桌椅板凳。没多久,那名孕妇再次来到书店,看到此景惊讶地说:“没想到自己随便说说的,老板还真上了心。”
旧书难寻,“小朱书店”经常会接到书友们的“求书热线”。朱凤涛几乎是有求必应,认真用纸笔记下书友求购的图书信息,包括版本、尺寸等,并许诺一旦找到会立即联系对方。
日复一日,记录求购信息的笔记本,在“小朱书店”里已有近300本。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销售旧书外,“小朱书店”还支持换书服务。“书友从这儿买了旧书看完后,也可以拿回来换其他书,将书留给下一个有缘人。”朱凤涛说,“旧书可以焕发无限新生命,希望我们的城市能弥漫更多的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