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量子密码会议在沪开幕 中国量子通信突破“唤醒”世界
2018-8-28 8:25:00发布82次查看
“感谢中国!你们唤醒了许多国家,让我们意识到发展量子通信的价值。”昨天,2018年国际量子密码会议在沪开幕,一名德国科学家在会上如是说。
这是国际量子密码会议首次在中国举行,来自中、美、德、奥、英、法、日等国的500余位专家参会,共同探讨量子通信的发展趋势。中科院院士、中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透露,奥、意、俄、日、加等国科研机构正在或试图与我国合作,包括联合制订量子通信国际标准。
落户中国顺理成章
经典通信的信号只有0和1,发生窃听时,这两种信号不会被扰动。量子通信与之不同,不但有信号0和1,还拥有0+1、0-1等量子叠加态。根据单光子的不可分割性及其量子态的不可复制性,单光子信号一旦被窃听,量子叠加态就会受到扰动,有可能“塌缩”成另一个量子态,使通信双方立即察觉。这意味着量子通信克服了经典加密技术的安全隐患,能确保身份认证、传输加密、数字签名等技术手段无条件安全,从根本上解决国防、金融、政务、商业等领域的信息安全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前期战略性布局下,我国科研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用化城域量子通信技术已成熟,初步建成由量子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和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构成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昨天,美国科学家、量子密码理论创始人之一查尔斯·本内特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量子科技近年来取得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国际量子密码会议落户中国可谓顺理成章。
保持开放心态参与国际合作
与会科学家表示,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突破“唤醒”了世界。今年6月,美国众议院科学、太空和技术委员会通过《国家量子计划法案》,提出白宫应在未来10年内实施“国家量子行动计划”。欧盟、日本政府近期也发布了包括发射量子卫星在内的量子科技行动计划。
对此,潘建伟说:“我们会保持开放心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去年以来,中科大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等组成的科研团队,与奥地利科学院安东·塞林格研究组合作,利用“墨子号”在中奥之间进行长达7600公里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并利用共享密钥实现加密数据传输和视频通信。今年下半年,我国科研团队将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合作,物理学家伽利略曾在该校执教。此外,与日本、加拿大的合作也提上议事日程。在所有国际合作项目中,俄罗斯的欧亚量子通信干线计划最为宏伟。俄罗斯幅员辽阔,我国已实现的数千公里量子密钥分发大有用武之地。
不过,在与会专家看来,量子通信的商业应用目前有两大瓶颈:一是成本较高,二是缺乏国际标准。各国专家将在为期一周的会议上对国际标准进行商讨,争取早日着手制订。如何降低成本?一方面需要技术进步,另一方面要扩大用户规模。值得关注的是百度、阿里、腾讯都派代表参加此次会议。国内大企业涉足量子通信,有望快速做大这一新兴产业。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