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科学和观众 第五届上海科博会闭幕
2018-8-27 17:24:40发布113次查看
2018(第五届)上海国际科普产品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落下帷幕
东方网记者解敏8月27日报道:2018(第五届)上海国际科普产品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落下帷幕。为期4天的展会,共吸引了近12.5万市民观展,现场交易额近1200万人民币,意向交易额突破1亿元人民币。
展会现场,市民触摸了一项项高科技产品、体验了一个个vr互动展品、聆听了一场场精彩对话。对科技不仅知其然,更触发了知其所以然的兴趣。350余家科技企业、科技园区、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带来的3500余项展品,数百场科普演绎活动和论坛。
vr互动展品
vr技术落地 吸引观众大排长龙
从几年前兴起至今,vr技术对普通市民来说,虽早已是耳熟能详,但在科博会现场的vr总动员,依然吸引众多观者兴趣盎然,大排长龙,沉浸式体验一把或上天揽月或风驰电掣的酣畅淋漓。对于vr技术落地及相关软内容的开发,已深度融合在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只是vr技术,本届科博会还是全息等众多技术寻求和验证实际应用场景的平台。上海大学全息团队展示了最新成果“光克隆”空间显示技术。从本质上说,全息材料就是一个个纳米级的微结构,在光照下,微结构衍射成像。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把三维信息记录在材料中。“光克隆”空间显示技术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的生活?想象一下,目前的ct影像是平面的,利用该技术,医生将得到一张立体显示图,据此掌握更为直观的病灶形状、尺寸及位置深度等信息。
女航天员王亚平空降科博会现场
科学家在你身边 科学知识变得有温度
激光物理、脑科学、半导体、航空航天……这些高精尖的科技除了课本和论文,很少会直接出现在生活中。但如果是几位科学家在身边,和你娓娓道来他们的科研小故事,原本枯燥高冷的科学知识立马变得生动、有温度。
我国第一个在太空授课的女航天员王亚平身穿蓝色航天员制服,空降科博会现场,和广大青少年现场对话。一位一年级的男生怯生生问王亚平:“我也想做航天员,我该怎么做?”现场,这也是被提问最多的话题之一。“飞上太空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王亚平向青少年分享说,“航天员训练项目有8大类,上百个项目。”除了异常艰难的训练,宇航员在太空中还有可能遇到各种意外。此外,电影《地心引力》中遇到的太空灾难也绝不是耸人听闻。但是真正登上太空时,王亚平说她一点都不害怕。“美妙的失重感觉、从太空遥望地球时的灵魂悸动,那颗美丽的蓝色星球醉人的色彩、变幻莫测的表情……”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宇航员,但在她看来,梦想就像宇宙星辰,虽然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从小播下科的种子,不懈地去追寻,就一定可以实现。
“脑科学本是神经科学、医学和生命科学的范畴,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科学家惊奇地发现,人脑思维方式可以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算法提供新的思路,脑科学和计算机科学有了紧密联系和交集……”科博会现场,褚君浩、张旭和范滇元三名院士,分别结合半导体、脑科学和激光各自研究领域的最前沿科技以最通俗、形象的语言做了场面对面的“科学大师话科普”活动,并与现场青年学生分享了从事科学研究心得的几个关键词:好奇、勤奋、坚持、渐进、远志。
一头连接科学 一头连接观众
除了科普,科学还以一种更梦幻和神奇的方式——科幻,来到科博会现场。中国科幻重量级作家韩松和江波做客科博会大舞台,与观众来了场亲密对话。科幻和科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江波说,科幻小说并不是仅存在于小说家的脑子中,也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尽管科学与科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不过,科学与科幻的不同之处在于,那些被科学家认为是“死路”的科研方向,往往能给科幻作家以巨大的想象空间。
科学家和科幻作家像一根神奇的线,一头连接着科学,一头连接着观众,科学的魅力被源源不断传输到观众心里。科学、公众、科技、产业……科博会为公众搭建了认知科技、理解科技的桥梁,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提供了极佳的展示和交流平台。科学如此有趣,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