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明乡下,小孩出生第十二天,主人家要做“十二朝(zhao)”,招待亲朋好友,还要染许多红蛋,送给亲友邻居报喜和回礼,称为“送红蛋”。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送红蛋的习俗在崇明乡间很盛行。
其实早在小孩出生前,一家人就开始为送红蛋准备了。自家鸡蛋数量太少,提前向左邻右舍搜罗,甚至跑到附近生产队里的养殖户去预定。好在那时,鸡蛋在乡下不是紧俏商品。
做红蛋的染料是红曲米,是以籼稻、粳稻、糯米等稻米为原料,用红曲霉菌发酵而成,可以说是就地取材的天然的染色剂。那时候,老人们做圆子、馒头都是用这种颜料来点红的。鸡蛋煮熟后,趁热在红曲米的水里浸泡,然后捞出来搁在竹篮子里晾干。热的鸡蛋染色容易干,而且上色均匀,不易挂色。一旁的小孩看着好玩,用小手摸摸尚未干透的红蛋,不一会儿双手变得鲜红淋漓,再往脸上抹,小脸也变得像红蛋一样彤彤红。
红蛋染好之后,要趁着新鲜送出去。姑婆妯娌们挎着装满尚有余温的红蛋的篮子和一挂挂卷面,上面盖条毛巾,风风火火分头去送。一般亲戚由远及近,尽量不遗漏,生产队里的人家都要送到。谁负责送亲戚,谁负责挨家挨户送邻居,都事先做了分工。
送红蛋很有讲究,作家苏童是这样写苏州人送红喜蛋习俗的,“生男孩的,不论亲戚远近亲疏,一律送五只红喜蛋,取五子登科之意。生女孩的要比男孩降低一点,也不论亲戚远近亲疏,一律送三只红喜蛋,取女孩要贤惠,有三从四德之意。”我们农村那时多少也有点重男轻女的思想,生男孩的会多送一点,送亲友往往关系亲疏而定。接到红蛋的人家会说几句祝福孩子健康平安之类的话。小孩子吃红蛋吉利,长辈都让小孩子先吃。因为吃红蛋吉利,剥掉鸡蛋壳,那印在鸡蛋上道道红色的痕迹,吃起来味道比平时更香。记得那一年,姐姐的婆家送来一篮子红蛋,太多了来不及吃,父亲就把红蛋剥壳烧成卤蛋,让红蛋延绵有了另一种味道。
小小的几枚红蛋,浸透了浓浓的人情味。
如今,很少有人用红曲米水来染红蛋了,那样既费时间,又麻烦,简单便捷有现成的买,盒装袋装都有,包装大红喜庆,只是感觉上,总少了些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