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崇中学子的海外求学路
2018-8-27 14:56:59发布104次查看
2018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刚刚落下帷幕,其中,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主办的《我的!美国交换生日记》新书签售会于8月15日在上海书展成功举行。
这本新书的作者董奕宁和谢子远是一对堂兄弟,来自上海市崇明中学,他们同时被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不同高中录取。在这本书中,记录了他们身在异国他乡的学习与生活体验。活动现场,有不少有意参加美国高中交换生项目的学生及家长,前来购书并向两位作者取经。
飞向大洋彼岸
今年17岁的谢子远,刚刚读完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公立学校伍德劳恩高中11年级。一年前,他还是崇明中学高一的学生。
据崇明区消息:去年8月底,谢子远的妈妈在机场和孩子分别,送他去参加美国交换生项目。看着儿子的背影,她万般不舍。这时的谢子远,内心五味杂陈,一方面对大洋彼岸的生活充满好奇,一方面却舍不得国内的家人同学和老师。他拽紧了机票的手微微出汗,转身和父母告别,登上了飞往梦想的航班。“今天,我经历了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拿起中国护照,第一次乘坐国际航班,第一次飞往其他国家,第一次离开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打开一个全新的天地。”夜深了,谢子远阖上日记本,期待着第二天和美国住家的见面。
“我们不停地给他发微信、打电话,恨不得了解他在美国的一点一滴。”有一天,谢子远的妈妈欣喜地收到了儿子写的日记,日记里记载了他在异乡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不得不说,孩子真有办法。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既能了解他的留学生活,又解决了打电话的时差困扰。孩子们的日记,让我身临其境,不由得和他们一起开心、一起烦恼……”随着日记越来越多,孩子们在家人的鼓励下,决定把日记整理后成书,于是《我的!美国交换生日记》诞生了。
“去鹈鹕队主场感受nba的火爆与激情,体验原汁原味的美国新年……”谢子远在美国经历的诸多第一次,都让他记忆犹新。“学校带我们去nba场馆,本来以为只是去看一下,结果是真的和另一个学校打比赛。踩在那个地板上,实在太刺激了。”
在短短不到一年的学习期间,谢子远被学校评价为“学习优异、善于沟通交流、交际广泛、对国际政治颇感兴趣”等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因此,他荣幸地受到路易斯安那州州长johnbel.edwards的接见,同时受邀到现场观摩州众议院会议,得到当地媒体的广泛关注。
在美国待了半年后,同在路易斯安那州另一所高中的董奕宁,驱车三小时去看自己的堂弟。许久未见的两个人碰面后,聊起自己在各自学校的所见所闻,兴奋不已……
难忘崇中
最近,两兄弟趁着放暑假,回国参加自己的新书发布会。在新书中、发布会上,有一个名字被多次提及,那就是他们在崇明中学的班主任兼英语老师张霞。
“上张老师的英语课,得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因为你几乎听不到一个中文单词。”董奕宁说,正是在崇明中学一年的学习,让他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我们在美国的时候,看到张老师担任崇明自行车赛开幕式的英语主持人的视频,非常激动。这让我想起张老师每天盯着我们背英语课文的场景,那时候想偷懒也没办法。还有我的同桌刘杼源,他在英语上给了我很多建议和帮助。”虽然远在异国他乡,董奕宁还会常常和崇中的同学们在网上联系,分享彼此的生活。
别看两兄弟如今已经过了语言关,但其实高一的第一次英语考试才得了二三十分,当时他们心里特别不好受。谢子远说:“在老家那边,听力起码要放三遍,来这里以后只放一遍,打完草稿准备听第二遍的时候,已经是下一题了。”但他们很快调整好心态,利用课余时间抓着外教聊天,纠正自己的发音;利用英语课和班会课磨练自己的口语。高一下半学期期末统考,两个人的英语成绩足足提高了四五十分。
通过一次次语音语调的纠正,他们的口语水平越来越好。高一下半学期的一次市级部级一师一优课,要进行全程录像。那次谢子远担任主持人,全英文的发言惊艳了全场。“台风很像撒贝宁,气场很强大。”张霞说,“经过一次次班会课、公开课和社团活动的锻炼,看着他们从刚开始的腼腆,变得越来越自信,我由衷为他们感到高兴。”
说起谢子远刚来崇明中学,因为不熟悉住校的规矩被批评的事情,张霞笑了。“由于谢子远没有过集体生活的经验,也不知道卫生标准在哪里,寝室被扣了很多分。”经过自我调整,谢子远变化特别大,还会主动帮人打扫。到美国后,有次住家哥哥忘记叠被子,谢子远顺手帮他把被子叠好,这件事被他的住家爸爸在不同场合提起表扬。谢子远说:“在崇明中学的这一年,对我去做交换生帮助是特别大的。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直接去国外住在别人家里,可能表现会很差。”
他们在书中写道:“母校的演讲课和古诗文诵读社团,为我们做学校电台播音员积累了自信;母校机器人社团的经历,让我们顺利入选学校的机器人制作团队,并成为了主力队员;在母校模拟联合国社团的操练,让我们成为学校社团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在母校艺术课上打下的基本功,让我们顺利入选了合唱团;母校的球类训练,让我们入选了一般同学可望而不可及的校篮球队;母校的寄宿制生活,让我们养成了自律的品质……”
不一样的路
暑假结束,再去美国,董奕宁的身份已经不再是高中生。他在今年5月读完11年级便获得了美国高中毕业证书并升入大学,成为了多年来中国交换生在美一年交换期满,就顺利完成当地高中学业的鲜见案例。“原本以为去交换一年,感受一下那边的文化就回国的。但在美国住家的积极帮助下,我得以继续留下来。”同时,谢子远也决定在美国把高三读完,再申请美国的大学。
如今,高考之外,中国父母和孩子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上国际班、申请国外大学或者直接去国外读中学。如果说高考应试体系是一条中国主流成长之路,那么这些选择在高中就去国外当交换生的孩子,则进入了另外一条成长路径。他们按照西方大学入学要求学习、考试,安排社会实践。无论能力还是观念,他们必须适应一个新的体系。
“世界很大,所以要有国际视野;世界很小,因此要有地球村意识。这种对立统一的认识,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感受到:孩子适时接受一些外国教育,也是一种不同的体验和收获。”崇明中学校长吴卫国如是说。
对于同样想去美国做交换生的同学,兄弟俩给出了一致的建议:要自信。“去美国之后,发现语法词汇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敢开口说,要有自信。有的人刚去美国,怕出错不敢说。其实老外知道英语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语言,并不会嘲笑我们。所谓嘲笑,都是自己设置的障碍。”
董奕宁生长在江苏常州的一个小城镇,谢子远生长在陕西南部一个小县城。这两个从中国普通的工薪家庭走出来的孩子,能够有如此上佳的表现,值得我们做一些总结和思考。当然,个案并不具有普遍性,但是管中窥豹,为我们的教育探索打开了一扇新窗户。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