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参观各式各样的科普展览,成为中小学生最热门的“充电”方式之一。不过,这些展览的布展内容及陈列方式往往都是由大人“说了算”。
如果让学生自己当一回策展人,会有什么样的独特创意?
近日,一个名为“海洋传奇——今天我是策展人”的科普微展览亮相上海科技馆,展出的14件原创展览模型均出自于上海中学生之手,其中有不少来自浦东学生的创意佳作。
“海洋传奇——今天我是策展人”科普微展览,是上海科技馆和上海市教委“馆校合作”项目下的子项目“青少年科学诠释者”,于今年暑期推出。活动以海洋科学为背景,邀请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设计深海主题的展厅和展品,共吸引沪上13所学校、74名学生、17名指导老师的加入。
“青少年科学诠释者”项目负责人介绍,按要求,所有参赛队需先围绕海洋主题撰写一个布展方案,然后在60×60厘米的模拟展厅内展示自己的设计创意,所需的制作材料全部由项目组提供,分为免费材料和虚拟收费材料两种,免费材料包括发泡板、蓝色透明玻璃纸、彩泥、锯子等;收费材料包括景观植物、模拟小人等;免费材料超过一定数量也需收费,最终的制作成本要求控制在100元以内。
活动前期,主办方邀请多名专家为学生进行了海洋主题的科普讲座,带着大家参观同济大学深海探测馆,还请设计方面的专业人士和大家讨论“关于展览设计的那些事”。经过为期约两周的理论知识培训和设计制作,同学们以组队的方式完成了14件原创展览模型作品。
这些作品包括深海地质、深海生物、深海探测技术等多个方面,涉及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深海热液生态系统、大陆板块结构、深海生物的内部结构等诸多海洋科学知识,让人眼前一亮。根据专家评议,评选出了“最佳创意奖”“最佳设计奖”“王牌诠释奖”各两组。
在3类奖项中,“王牌诠释奖”分量最重,创意和设计俱佳才能获奖。两个“王牌诠释奖”中,有一个由浦东小囡摘得,他们便是来自上海市沪新中学的“远方小队”。
“你知道吗?地球表面地形复杂,深海的地形也同样如此,请随我去一探究竟吧。”微展览现场,队长尤楚淇同学作为讲解员,引导路过的一对母女观众参观由他们设计的《大洋深处——深海地形探秘》模拟展厅。
尤楚淇介绍,展厅共分为三个主题展区,首先进入的是“走近深海地形”展区。展区内,一块深海地质模型被切割成若干块,“试着按图纸把它们拼起来,一旁的背景墙上会出现一幅3d海底地形图哦。”模型的对面还有一个三角形的“深海影院”,影院顶上是深蓝色的玻璃,她解释,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观众有置身深海、身临其境的体验。“接着,让我们一起进入‘深海地形演变”展区。”尤楚淇介绍,展厅中的8台设备是给观众进行互动体验的,两面的墙上还有关于深海地质板块的移动等知识点的图文介绍。最后一个展区,则侧重于介绍中国在深海探测方面的成就,不仅有“蛟龙号”模型,还陈列着深海海绵、热液蠕虫等标本。
整个模拟展厅不仅主题鲜明、布展方式新颖,还处处充满了小心思。比如,参观路线的地面被布置成了沙滩的样子,展区多处设置了休息座椅,展厅还设计了“金点子”环节,征集观众的意见建议。这一设计的提出者李晗同学说:“我们设想每周在展览入口的显示屏滚动播出入选的金点子,让观众一起为展览及海洋科学的发展出谋划策。”
“远方小队”的队员清一色都是新初二学生,也都是第一次尝试做策展人。指导老师介绍,展厅的设计及制作基本都由学生自主完成。“他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给同龄的青少年设计科普展厅,对于科学的探索变得具体化、目标化,同时让自己的手工和美术特长也有了用武之地,可谓一举多得。”
除了沪新中学,浦东还有多所学校的师生也积极参与了这项活动。上海民办浦东交中初级中学组了两个队,微展览现场,由“四叶草”小队diy的原创展览模型《深海探秘》同样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
队员陈掬玥同学介绍,他们设计的展览分为两大主题区:“深海探测”和“深海开发成果”。“深海探测”展区通过图文回顾了人类发展至今的深海探测技术,国际著名的四大明星深潜器:阿尔文号、蛟龙号、的里雅斯特号、海神号的模型,也在展区一一亮相。“深海开发成果”展区展示的则是“海上工厂”——深海油气平台。同学们精心制作了半潜式和自升式两种油气平台的模型。为了让观众直观了解两种油气平台的区别,展厅还别出心裁地被设计成“复式”结构:一楼是“海底”,观众可直观看到深海地形以及油气平台在海面以下的工作状态;观众沿着扶梯走上二楼,则可以看到油气平台在海面上的工作情形。
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的同学们,则精心制作了一个展品:仿真海底热液模型——“海底烟囱”。“海底烟囱”的底部是用染了色的泡沫做成的,黑色垃圾袋被凹成了浓浓的“黑烟”,烟囱底部还“生长”着不少半红半白的管状蠕虫,它们都是用小木棍制作的。
队员毛艳同学回忆,这些创意是受同济大学深海探秘馆里看到的一段视频的启发。“它们深藏海底,不为人知,直到近几年才被公众慢慢知晓;它们是海底的‘烟囱’,建立了一个小小的生态世界,孕育了一群又一群的生命,我们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它们。”指导老师表示,参加这一活动对学生、对教师都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观摩了其他学校的佳作,我们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长处及不足,可以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