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区居民,也对物业管理提出了更多挑战。
近年来,为解决这个问题,小区物业各出奇招,其中最普遍的就是,将地下民防工程改建为非机动车库,但这也带来了新的管理问题,杂物乱堆占据有效空间,电瓶车乱停放引发纠纷,电线私拉乱接有火灾隐患…………
区民防办通过走访调研30余个居委、120余户居民,收集到群众关心的公用民防工程建设相关问题,并尽快梳理解决,围绕四个“新”,不断更新工程设施,转变管理模式。
加大公用民防工程使用业态调整力度
在现有非机动车库基础上,梳理调整全区公用民防工程使用业态,将更多公用民防工程应用到社区公益民生服务上。
加大公用民防工程坡道改造力度
老公房小区中的民防工程多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结构普遍较差,出入口普遍狭小。
针对非机动车库坡道角度较大、上下坡有安全隐患、容易造成人员伤害的问题,结合工程维护,对全部44个非机动车库实施统一坡道改造,降低坡道角度,铺设防滑砂面层,有效消除上下坡安全隐患。
针对地下非机动车库应急照明不足问题,集思广益,探索采用蓄能发光多功能材料粉刷墙面,发挥新材料应急照明、节能环保和安全防灾作用,并在石泉路街道石岚二村35号试点成功。接下来,计划结合公用民防工程维修养护,在更多工程中应用新材料。
改造后的车库坡道
加大现有公用民防工程非机动车库设施完善和管理力度
进一步完善现有非机动车库设备设施建设,在确保电器线路安全基础上,加大投币式充电装置安装力度,满足居民便捷充电需求,同时注重消防设施配备,保障充电安全。
针对地下空间内“人为因素”易带来治安、消防隐患的问题,结合“智联普陀”项目,在石泉路49号和管弄路226弄小区开展“无人管理”模式试点,设置人脸识别传感器、感应安防门等设施设备,实现“刷脸”进出,为后续取消人员管理创造条件。计划下半年,逐步在全区44个公用民防工程非机动车库中统一推广应用人脸识别,全部采用“无人管理”。
投币式充电装置
将非机动车库管理融入“智联普陀城市大脑”平台建设,注重智能化应用,加大巡查力度,确保使用安全。
将“人脸识别”系统引入车库管理,提升安全系数
要实现公用民防工程真正便民、利民,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需要与社区群众实际需求相结合,让居民提意见、把方向。区民防办将继续通过大调研深入社区,问需于民、求计于民,加强深入研究,优化民防工程硬件设施,提升工程管理水平,不断推动新时代下民防工程和社区发展的深度融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类似停车难这样的问题不断凸显,如何合理安排资源,盘活闲置资源,是每个管理者都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同时,很多问题的解决都不能一蹴而就,持续关注问题的解决过程,不断关注产生的新问题,寻找更优方案,才能不忘初心,为民解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