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 长宁新闻

“小巷总理”勤政忙

2018-8-24 0:00:00发布102次查看

【前记】

朱国萍,女,1957年11月出生,江苏省南通人。1990年,任职长宁区虹桥街道虹储居民区居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1998年至2018年5月,任职虹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现任上海市居村协会会长、上海市长宁萍聚工作室理事长。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首28年,基层工作的往事历历在目,对于作为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的我来说,感受都是最真切、最刻骨的。如今,新时代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镌刻下了太多值得记忆的往事细节,那些曾经的过往,领导、长者对自己成长的引领和教诲,为自己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我是一个赶上好时代的幸运儿

1990年10月,我踏上了居委会的工作岗位。那个时候,社区工作还不被公众看好。社会上的人随口一句:“嗷呦,做居委工作啊,婆婆妈妈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不少人对社区工作的评价。在有些人看来,我一个三十出头的青年去做“日里搞搞卫生、夜里摇摇铃”的工作,即使有出息也不会大。确实,当时我看到同学中有进过大学深造的,有做企业家的,我真的好羡慕。然而,羡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路还要靠自己走。既然组织上挑选我当居委干部,也许我就是比较适合当居委干部的料。不是有句话叫“行行出状元”吗,那我就服从组织安排,争取做一个社区工作的“状元”。

十分幸运的是,我当居委会主任正好赶上了党和国家重视社区工作,加强基层社区建设的好时代。那个时候,社区干部队伍严重青黄不接,大都是退休的老同志。我一个三十刚出头的女青年充实其中,自然受到了格外的关心和重视。机遇虽然重要,但是,不实打实地干,机遇就等于零。当年,我也不懂什么“规划人生”,但我谨记家父生前对我的教诲:“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从“再就业”抓出市级文明小区

虹储小区创建于1994年,是长宁区第二个区级文明小区。当时,正是“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社会转型期。虹储小区1000多户人家,涉及下岗待业的家庭将近四分之一。再就业是社区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

有一次,我在家访中发现一户陷入窘境的人家,男主人是某针织厂“半下岗”工人。我们到他家后,发现他家里堆了几大箱儿童棉毛衫裤。他告诉我们:“厂里说,只有把这些儿童棉毛裤推销掉了才能领工资。”

这位男同志内向、不善交际,去马路边摆摊头,既拉不下脸,又怕协管抓,所以东西卖不掉,工资也领不到。不巧的是,妻子也下岗,夫妻俩没有分文收入,还要供养一个读书的孩子,日子怎么过下去?他流着眼泪对我说:“朱书记,侬晚来一步就见不着我了,我们一家准备开煤气自杀了!”我的心像被锥子刺了一下,连声道:“侬不要瞎想八想!居委会一定会帮侬解决困难的。”

返回居委会,我立即召开会议,我问大家,不解决居民饭碗问题,谁还有心思创建市级文明小区?大家很快就统一了思想,文明创建重要,为下岗居民找工作更重要,我们再辛苦也要想方设法为下岗居民找“饭碗”。于是,我一边分配任务,让大家帮助解决了儿童棉毛衫裤推销问题;一边想方设法寻找招工单位。

首先,我们从小区周边的共建单位着手,找了城市建设档案馆、宋庆龄陵园、市血液中心、区市政工程公司等单位。然后,再扩大到所有能联系上的关系单位,如虹桥机场公安分局等,千方百计寻找再就业门路。不久,我就在居民大会上宣布:不挑不拣,一个礼拜上岗。挑挑拣拣的,两个礼拜上岗。谈何容易啊!实际上,我是给自己套上了紧箍咒。那些日子,我们简直没有白天黑夜之分,经常晚上去敲一些单位领导的家门,反复陈述下岗居民的困境,逐步赢得了人家的同情。就这样,我和班子成员共同努力,先后解决了286人次的再就业问题。

重新上岗后的居民,愁容换笑颜。听说要创建文明小区,他们积极响应,“朱书记你指向哪里,我们就冲向哪里!”没有创建经费,我发动在职党员,每人掏80元认养一棵果树。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硬是把小区里350平方米原先储运公司停大巴的场地装点成花园,实现了小区“黄土不见天”的基本标准。从1997年起,虹储进入了市级文明小区的行列,保持至今,已21年。

小区入口处的一块“感恩石”

2006年7月,我们小区入口处的绿化地带竖起了一块感恩石。提起这块感恩石,还要从2005年9月,我们第二批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说起。在听取群众意见环节中,居民反映最强烈的是“三水”问题:上排水管道锈蚀严重,供水不畅,水质变味;下排水管道老化堵塞,经常污水泛滥;空调滴水无管道,滴水就像天女散花。这些问题导致居民有怨气,邻里纠纷不断。居民老张伯伯说:“你们坐在这里开会,让党员受教育我看到了,但让群众得实惠在哪里?我看不到!”老人家的一句话,让我脸红心跳。

当时,虹储小区房龄已有26年,上下水管道都已“超期服役”,又是售后公房,维修基金不足。而且还是两家物业公司管理,很难协调。我在班子会上率先表态: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整改就从解决居民的“三水”问题入手。

我分两头进行,一边向街道反映实际情况,一边发动群众征询意见。1000多户居民中99%的居民同意改造。紧接着186位业主代表又全票通过了“三水”改造工程。在这种情况下,两家物业公司才表示愿意配合。经协商,双方同意按照管辖面积分摊费用,一家130万元,另一家20万元。但是,还有150万元缺口。怎么办?我找街道寻求帮助,领导找到区建交委等部门协商。结果,这部分缺口由街道和建交委等部门分担了。

2006年2月,小区道路“开膛破肚”进入施工。期间,我得到一个信息:上海将在世博会前更换全市老旧煤气管道。我想,工程刚开始,要不了三年,小区岂不是又要“开膛破肚”了?想到此,我当即找煤气公司领导商量,能不能趁着正在开挖施工,把燃气管道一并更换了?对方一开始认为不行,理由是“今年没有预算,你们不能搞特殊。”我一听,就不愿意了。这怎么叫特殊呢?明明是好事,不仅煤气公司可以节省费用,小区也避免了第二次“开膛破肚”,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我就接连几天跟他们反复讲,还把张老伯的话学给煤气公司的同志们听,经我反复磨嘴,他们觉得我有道理,表示要“研究一下”。但我还是不放心,两天后再度上门催促。

也许是被我锲而不舍的态度感动,也许是党员先进性教育也让煤气公司改变了作风。最后,煤气公司随即派出施工队,和水务公司同步施工。于是,“三水”改造终于变成“三水一气”工程。

四个月的施工期,我天天在工地上转。发现临时步行跳板没搭好,就带领志愿者自己动手铺设。发现野蛮施工,我就好言规劝。尽一切可能,把施工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当年“七一”前夕,工程终于竣工,而我却因过度奔波劳累引起牙龈萎缩,掉了4颗牙。居民们用上了清洁的水,换上了安全的煤气管,家家户户欢欣不已。他们自发集资,并由小区离休干部书写和雕刻了一块“感恩石”,竖立在小区入口的绿化带里,感谢虹储党总支为民办好事、办实事。每每见到这块“感恩石”,我的心里都是暖暖的,激励着我不断地以真心换民心,以党性换人心。

别让做好事的人没有好报

2012年12月15日,87岁的居民黄老太上卫生间时,歪倒在地上,起不来了。她的女儿拖不动老人笨重的身躯,便到小区门卫室求助。那天,正好是保安老郭执勤,老郭二话不说,跟着黄老太女儿上了楼。不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黄老太被老郭扶起了身,而老郭却瘫倒在地板上不省人事,等到救护车赶来时,老郭已无生命迹象,猝死了。

老郭是从黑龙江回沪的上海知青,同辈兄弟姐妹有7个,上有九旬老母,下有一待业在家的女儿。出事后,家里老老少少来了20多口,要求居委会给个说法。谁都知道,死人的事是很难弄的,小区居民议论纷纷。有居民悄悄地跟我说:“老郭是在302出的事,居委会完全可以不去趟这个浑水,让他们打官司解决吧!”

我却不是这样想的。死者的家属伤心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死者是在做好事的过程中突然离世的,如果我们袖手旁观,以后还有谁出来做好事!我告诫自己,不能乱了方寸。随即,我定下两条原则:一条是不能让好心人做了好事得不到好报,还要让家属卷入(官司)纷争;另一条是尽最大可能在自己管辖范围内解决,矛盾不上交。

于是,我告诉老郭的家属:“老郭是个好人,我会动员大家一起帮助你们。你们也不要吵不要闹,我朱国萍说话算话,虹储党总支会为老郭做主的。当务之急是先让死者入土为安,我们一定会把老郭的丧事办得体体面面。”

于是,我和班子成员就忙起来了。老郭在上海没房子,房东不同意为租客设灵堂,我们马上腾出居委会会议室设置灵堂。这边大家在布置灵堂,那边我们发动居民和共建单位开展“好心人帮好心人”的捐款。两天时间里,共接受小区居民募捐8万元,共建单位员工捐献出17万元,合计募得善款25万元。我还发动了近半个小区的居民去参加老郭的追悼会,追悼会场面肃穆隆重。追悼会结束后,老郭的二哥握着我的手,动情地说:“侬让我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魅力!”

按理说,事情可以画上句号了,但我还是放心不下。我知道,老郭女儿没有稳定的工作。于是,我想了很多办法,终于帮她找到了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让好心人老郭在九泉之下安息。

四年前,长宁沪剧团编排了原创现代沪剧《小巷总理》,以我作原型,深入诠释了我们社区工作者为居民解决急难愁,以真心换民心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从此,“小巷总理”美名不胫而走。

一呼百应缘自赤诚相待

有人说,“朱国萍在虹储小区是个一呼百应的人物”,这句评价倒不算夸张。我认为,这主要是我们党总支和居委会坚持以真心换民心,以党性换人心,坚持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结果,也是注重与居民感情联络的结果。中国社会是熟人社会,熟人社会是讲情面的,情面靠什么维系?靠你来我往的情感联络。

有一位年轻居委干部向我讨教当好居委书记的诀窍,我就告诉他,当一个书记,政策和大道理都要讲,但光靠讲政策讲大道理是不够的,会让居民见了你躲得远远的。只有经常深入下去,甚至到他们当中去,一起拉家常话里短,在共同的喜怒哀乐之中,他们才会把你当作知心朋友。另外,居民遇到婚丧事、烦心事、困难事的时候,往往就是你开展工作的最佳时机,你必须出现在这些居民面前,帮助解决问题。别的且不说,这些年我花在这上面的“人情”开销,就是一笔不菲的开支。从20多年前的一份50元、100元的人情,到前几年我给自己定下的尺寸:丧事吊唁300元,探望病人500元,参加婚庆1000元。钱是一点小意思,但对当事人而言是觉着自己有面子。他们会对亲戚朋友说:“看见伐,阿拉朱书记也来捧场!”言外之意,是他做人的成功。

当然,我也有两条原则:首先,对象必须是长期支持居委会工作的志愿者骨干,我应该以个人的名义向当事人表达我的心意;其次是必须掏自己腰包,绝不变相报销。我之所以这么做,有一个内心动因。我曾得到过许多奖励和荣誉,组织上还提拔我为副处级事业干部(据说是全国唯独我一个)。如果没有居民的鼎力支持,我能做出成绩来吗?所以,我认为,自己花这些人情开销是应该的。

当然,我的父母故世,我就把消息封锁得一丝不漏,连班子成员都是事后才知晓,目的就是不让居民同事有“回馈”之机。

摆正位置当好人民代表

28年,人生最好的时光,我把人生这个最好的年华献给了社区工作。党和人民也给了我不少荣誉。自从当上十六大、十七大全国党代表和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以及获得其它一系列荣誉以后,我参加各种调研、座谈会、交流会多了。特别是参加全国人代会,因为我连续十一年是大会主席团成员,还必坐主席台,出镜率很高,我已经成了“名人”。

但我没有发昏发飘,内心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基层代表的位置上。我很清醒,上主席台只是代表老百姓参政建言而已。人民代表就要代表人民,否则就对不起人民。这些年,我天天忙得热火朝天,无暇顾家顾己。每天一到家,倒头就能睡着。多年来,从来没有完整的节假日。特别是这28年中的后半程,我是一边忙本职工作,一边履行党代表、人大代表的职责。即使是离开书记岗位后,我也没能过上含饴弄孙的赋闲日子。根据广泛地调研,听取各方面人士、特别是来自基层老百姓的呼声,我形成了一些意见、建议和议案。其中《关爱失独家庭,让他们老有所依》的建议,《关于修改民法通则的议案》《社区居家养老需要政策扶持》等数十多件议案、建议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重视和采纳。

我为人民尽了一点义务,也十分荣幸地受到了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三任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每每想起我这个最基层的小书记能与总书记零距离地交谈,心中除了无限温暖,更感到一种责任。

2015年7月,根据组织上的建议,我成立了长宁萍聚工作室,由我担任理事长。现在我已经从小区总支书记岗位上退下来了,专事社区居民自治指导、社区文明创建督导、培养年轻社区工作者等公益事务。我将以我的至诚至信,做好公益,发挥余热再作奉献。

长宁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