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夏天有三宝不能少,空调、冷面和冷馄饨。
尤其是冷馄饨,不仅外面有卖,自己家里姆妈也会做。大热天,滚烫湿热的大馄饨有点难下口,上海人索性将煮熟的馄饨干捞出来,放在风扇下吹凉。
待到韧劲的馄饨皮微微光滑发干,将稀释过的花生酱浇上。必定是要绕着一圈的手势才显吃货专业,如此一来,这碗冷混沌的味道底子就打好了。
接下去,要淋酱油还是醋又或是麻油辣油,随你喜好。吃的时候,夹起一只,要让馄饨两边的皮子,也就是“大耳朵”,蘸满芝麻酱,然后整颗送入,让酱香、菜香和肉香,在口腔愉快地汇合。想看看馅儿美味的模样也可以,咬开再送入的时候,一定还会再蘸几下,裹上酱汁。
这,就是上海人吃冷面冷馄饨的几十年不变的规定动作。这几年,魔都能吃到的冷面冷馄饨越来越多。每年夏天,票圈都会被各种攻略地图刷屏。 千人千味,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口。
冷面和冷馄饨界的江湖,又是怎样一番“争霸”的呢?
最近,由市餐饮烹饪协会牵头举办了一次魔都冷面冷馄饨武林大会,参赛的选手都是在各大美食公号中频频上榜的“老面孔”。德兴馆、沈大成、大富贵、王家沙、老盛昌、绍兴饭店,夏味馆,老正和等中华老字号,都有参加。
现场没有刀光剑影,剑拔弩张,比武的时候是这样的静悄悄。
说是武林大会,但火药味没那么重。比赛发了冷面和冷馄饨的金奖、特色奖和创新奖。当然,不是所有参赛选手都有得奖哦。据说,有的行情不佳,没人光顾。
不过,这次“决战光明顶”不在输赢,而是要鼓励老字号们在百姓喜好的美食领域,突破创新,让美好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那些带着创新精神的冷面和冷馄饨,才是pk的重点,关注度也最高。比如新广玉兰的牛肉冷拌拉面,荤素搭配、酱料丰富,既有油醋的蒜香可口,又有花生酱的香浓柔滑,食材与酱料的巧妙搭配,让这道牛肉冷拌拉面赢得满堂彩!
冷面就一定是单色的吗?oh no~~~素食元素也能在冷面和冷馄饨中,起到magic的作用。鸿瑞兴的菠菜冷面,面条都是用菠菜汁上的色。
博海餐饮的大厨突破传统,在冷面的基础上,加入虾、三文鱼等流行的健康食材,做成了这道彩素冷面。
原本都共处一碗,相互包裹,缠绕的冷面和浇头,被这样一摆拍,是不是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卖相是不错,但反倒不好意思甩开腮帮子旁若无人地“呼哧呼哧”了。
而在冷馄饨组里,各式造型新颖,用料新奇的馄饨令人眼前一亮。有充满异域风情的椰浆芝士馄饨,有用料考究的 蟹粉馄饨,也有皮子中加了菜汁的翠绿馄饨.....
要说创新,看样子不过就是普通冷馄饨里加上一勺辣肉浇头嘛。其实……这个说起来话就长了。
贡献参赛作品的耳光馄饨是这次参赛选手中,身份最特殊的。它并不是老字号,但在上海扎根多年,从cnn美食大家,到国内明星,普通吃货,都吃过这碗网红冷馄饨。久而久之,就成了上海美食的代表选手之一。
那时候的店铺,哪像现在新店这般宽敞明亮,还洋气。就肇周路上的底楼街面老房子好么,好在拾掇得干净整洁,人满为患的时候,还要让吃货“屈尊”坐在沿街马路上吃。
不过感觉也蛮好,因为周围总是停满豪车,随便加加就过千万。最新式的包包,最难买到的限量款,抬眼便是。嗯,被一堆钱包围着吃十几块一碗的馄饨,要的就是这种“反差萌”。
每张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餐桌上,总是这几样标配,冷馄饨、汤馄饨、葱油拌面,辣肉浇头、炸猪排……味道不惊艳,但贵在传统,适口。姆妈缺席的时候,这里就是第一替补。
菜香肉香酱香,还有辣的鲜美,配上瓶装维他奶和七喜芬达,在半夜三更暖色路灯的陪伴下,吃了就是“落胃”!
而这次得奖的“辣肉冷馄饨”,对耳光的老吃客而言,算不上新。因为在老店的年代里,就已经被各路吃货奉为“创新性固定搭配”。你看,晾凉的馄饨就直接放在辣肉边。
老板娘总是熟稔地从那面年代感十足、边缘都露出内胆的搪瓷大铁盘中,用一只饭勺,把一只只光溜溜,油光光的冷馄饨,“刮”到碗里。
然后加花生酱加醋,再抄起一勺辣肉作为馄饨华丽丽的结果,在一旁围观等吃的,嘴巴里不知道咽了几次口水了。
这碗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都不低的东西,曾经安抚过多少个在深夜无处安放,四处觅食的饥饿灵魂,举个手来看看。
毕竟,上海传统吃法里,只有冷面配浇头,辣肉是常年款。而冷馄饨,是不放浇头的。能被口味刁钻的上海味蕾接受,各记耳光,吃是吃了,但里面的门道,很多人还没吃出来。
老板一家不是上海人,是跟上海人吃口很像的无锡。卖馄饨也不是他们的本意,而是来上海打拼做装修时的“副业”。如今,副业变主业,一家亲戚都在店里担当“要职”。这些年的起早贪黑,也让他们各自在上海安顿下来。
说文青一点,上海是他们“梦想起飞的地方”,更是“勤劳致富”的发祥地。
严格来说,耳光馄饨从一出生就带着“创新”的灵魂。既有上海姆妈心手相传的“古法”,又有老板娘的巧思。在跟食客们一来二去的试吃和改良后,2000年,便定下了耳光的味道。嗯,就是“切耳光”的味道。
汤馄饨和冷馄饨用的皮子和馅儿都是一样的,皮子由老板娘亲自试出来加了鸡蛋加了油。比外面买来的要厚,但久煮不烂不破,且一点不沾牙。无论汤还是拌,都特别有嚼头,冷掉了也一样滑韧。
咬开露出菜肉馅儿,就喜欢看到菜丝肉丝,根根分明,缠而不饶,凌而不乱,密实相间得刚好。肉如果用机器加工就会太碎,根本做不到这样的缠缠绕绕,全部“瘫”掉。
老板娘坚持每天用新鲜荠菜加一定比例小青菜。这荠菜可是时鲜货,上海能吃荠菜的也就那么几个月。老板娘 为了找到能常年吃的荠菜,都找到了四季如春的云南。
温润气候下生长出来的荠菜,鲜嫩清香,最适合包混沌。空运而来后,由老板娘最小的妹妹亲自监督择菜、清理。问问你家姆妈,洗荠菜麻不麻烦。而且,所有荠菜都是当天新鲜,绝不是图省事儿的冰冻好,统一配送。
餐饮界的良心有时吃的人根本看不到,但餐饮老板的良心,绝对不能被吃了。
很多人没啥机会看到耳光馄饨出炉的模样,来,看看!这一套做完,最快只需要2.55秒。
上海的馄饨强调包法,讲究也多。馅多少、紧实度以及包好的馄饨是否容易煮熟,都是上海姆妈几代人传下来的秘诀。最重要的是,卖相要好!
馅儿周围的皮子要刚好比例当“耳朵”,太高说明馅儿少了,太低馅儿就多了。微微高过馅儿最完美!
别小看“耳朵”的作用,汤馄饨用来带汤底,冷馄饨用来裹住酱汁,还能平衡菜、肉、面的口感,最终成就了这场和味蕾的美丽邂逅。
皮子虽比普通的要厚,但煮上5分钟,不用中途加冷水二次沸腾,直接捞出来就行啦!
前年,耳光馄饨告别的发家的肇周路,搬到了黄家厥路。去年,又开始做自己管理的直营店,在大沽路、五角场、安远路等人气地段地方开了好几家分店。
淮海路刚开的那家,还很创意地在店里种了一棵树,用来为黄黄的泰康辣酱油瓶当绿色背景,可以说很协调了~
但和所有上海知名美食一样,耳光馄饨也毫无例外地遇到了职业山寨和恶意商业抢注。对方采取“倒逼”的恶劣手段,一边冒名招商做广告收加盟费,一边恐吓威胁强行要合作,还开了一家“挂羊头卖狗肉”的“耳光馄饨”店。
“真想给那个家伙一记耳光!这种人怎么能合作?!”老板被吃霸王餐也没那么生气过。
又回到开头说的,千人千滋味。有人喜新厌旧,有人爱打卡拍照,也有人觉得“多年的味道胜过一切,就喜欢这熟悉的味道!”或许,山寨能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但耳光馄饨这样白手起家,从路边摊做到魔都金奖的传奇故事,却是不能被复制。
这家人的20年的打拼岁月里,魔都展现出了对诚信经营者最大的magic。
对那些妄图动歪脑筋野路子分食他人成功的无良商家,呵呵,法律可不会变魔术。
很快,耳光馄饨将和山寨版对簿公堂。全上海的吃货都可以为它作证——
此耳光非彼耳光,馄饨里包的是荠菜肉,还有良心,咪道老灵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