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援藏教师用爱浇灌雪域“新苗”
2018-8-21 14:17:25发布106次查看
“老师们身体状况都比较稳定,正在积极调整状态,适应新环境,期待着早点与孩子们见面。”电话那头,从雪域高原传来松江区第三批援藏教师团团长、松江二中教师徐幸的声音,接到记者电话时,他正在房间里吸氧。
8月6日,徐幸、王池国、孙亮等10名松江教师抵达西藏日喀则市,开启为期一年的援藏生涯,他们将走上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和新建的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的讲台。他们是松江第三批援藏教师,也是上海市第三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队和“万名教师支教计划”职业技术援藏队的成员。这批援藏教师工作队中最年长和最年轻的教师都来自松江,其中有两人已是第二次援藏。
调整身体状态积极准备
“啥时候能去学校与孩子们见面?”“我具体有哪些工作?”到达日喀则后,尽管要与胸闷气短、流鼻血、头疼、失眠等高原反应作斗争,老师们最常问的、最关心的却是这两个问题。当地教育局领导去教师公寓看望大家并叮嘱:“先安心调整状态,适应环境,不急不急。”
每个房间都配备了氧气机、血氧仪、心率测量器,除了采购日用品和吃饭外,抵藏后的几天,老师们基本都在公寓里吸氧休息,调整身体状态,希望尽快找准走路、说话的新“节奏”,同时要研习教材,了解当地学校学生的情况,为即将到来的各项活动和工作做准备。
短暂休整后,各项工作步入正轨。第一个周末,老师们就去日喀则儿童福利院了解情况,为今后定期开展关怀福利院儿童的各项活动做准备。紧接着,将进行上岗培训。8月底,学校开学,老师们将走上讲台。据了解,援藏期间,老师们都要“兼职”,除了教学外,还要担负管理、教研等工作。根据工作安排,松江有四位老师担任学校中层干部。
最年长和最年轻的老师
今年47岁的徐幸是上海第三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队中最年长的,是援藏教师团的“老大哥”。今年,他刚结束了高三毕业班班主任的工作,就加入了上海市第三批组团式援藏教师队伍。
“平时身体素质一直挺好,抵藏后总体感觉还行,就是心率太快了,一走路就到每分钟120次以上,脚下轻飘飘的。”徐幸说,“机会难得,以实际行动支持国家对口支援重大战略,援藏无疑将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最宝贵和难忘的经历。”
出发前,他趁暑期充分准备了高中化学教学的教研资料,希望能将上海的经验有效地对接到援藏教学中。就在赴藏前,他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希望成为一名党员。
刚满24岁的立达中学体育教师宋司程是上海第三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队中最年轻的教师。“之前听说了松江老师们的援藏经历,我就把援藏作为了自己的一个梦想。”他的母亲心疼儿子,开始不希望他参与援藏。宋司程反复劝母亲,说援藏是自己的梦想,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高原上的孩子们拥有更强壮的体魄。最终,母亲同意了,并给他准备了几十盒治疗感冒发烧的常用药。
进藏前,他主动去向松江第二批援藏体育老师“取经”“。主要了解日喀则市和上海市体育教学的一些不同,还有当地孩子们的体育素质和身体素质,教学器材配备等情况,心里稍微有点底了。”宋司程说。
带着新愿望二次进藏
7月份刚从西藏回到松江的家中,休息两周后,新桥中学数学教师王池国和松江四中历史教师孙亮又启程赴藏了。去年,两人参加了上海市第二批组团式援藏教师工作队。第一次进藏经历可以说非常宝贵,第二次进藏更多的则是新的愿望和期待。
“王老师,您还会回来么?”“王老师能不能再教我们初三的课程?”新桥中学数学教师王池国还记得,离开西藏前,孩子们围着他,希望他不要离开,孩子们那渴望和信任的眼神让他非常感动。他刚接手班级时,班里的的数学成绩平均分是74分,一年后,平均分达到82分。很多孩子在数学思维能力上有很大提高,这让他十分欣慰。王池国说:“我想继续带他们,初三是非常关键的一年,特别想陪着他们一起努力,去摘取丰收的果实。”
首次援藏期间,王池国就发现,很多孩子在数学学习中死记硬背,而且当地教学资料极度匮乏,除了教材外没有其他复习资料,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次进藏他要把更多数学学习的好思维方法传授给孩子们,把平时教学中好的题目打印出来,编成复习资料。他更希望把上海先进的教学理念留在当地,让当地老师传承下去。
尽管当地自然条件恶劣,对身体和心理提出了巨大挑战,但日喀则市领导、老师的热情真诚,当地学生和家长对他们发自肺腑的尊敬,让孙亮有一种作为教师的神圣感和荣誉感。家人和学校领导的理解和支持,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因此决定再次入藏。
在去年援藏期间,孙亮主要代教初中历史课。一年下来,他深感孩子们汉语基础较差,阅读面狭窄,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返沪回到松江四中后,他与学校领导沟通了这一情况,大家决定发起师生募捐,给当地孩子募捐一些书籍,为他们送去更多的精神食粮,帮助他们提高汉语水平,拓展视野。
行李箱里的“心意”
10位援藏教师来自不同学校,任教不同科目,他们却都不约而同在行李箱中尽可能多地带了教学资料,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高级中学教师顾荣带的教研资料占了半个行李箱,张泽学校美术教师马立涛三个托运行李箱中有两个装的是为学生准备的美术用品,重量超过百斤。
赴藏前,马立涛从第二批援藏老师那里得知,西藏当地教学材料相对比较匮乏,而且教材质量不高。因此,他认真收集了100多斤美术教学材料托运过去,有颜料、图画纸、油画棒、彩色铅笔……他自己花钱买了描红纸、宣纸、毛笔等一些书法教学用品,为开展书法兴趣活动做准备。“尽量减少材料对教学的限制,给学生上好课。”
了解到当地与上海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差异,比如手工设计创意内容相对不多,他打算多带学生去写生,让他们学随手画身边的各种事物,培养孩子们的绘画兴趣,掌握更多的绘画方法,提高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作为职业技术援藏队的成员,上海城市科技学校建筑工程系专业教师沙榆翔和智能楼宇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师陆航程,也是首次参与援藏工作的松江职教教师。他们要去的是一所新建学校——日喀则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提前了解到新建学校急缺教学资源,出发前,他们整理了许多教学资料、专业建设方案和教师培训方案等,希望这些材料能在教学中派上用场,他们想用实际行动促进日喀则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发展,努力做日喀则市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开拓者。他们表示,会牢记城市科技学校领导的嘱托,把上海的职业教育教学经验带去西藏,充分带动当地职校教学水平的提升,帮助当地学生掌握更多本领。
高原上同唱生日歌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55位援藏教师合唱生日歌,为援藏工作队中8月生日的5名“兄弟”送上真诚的祝福,松江区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高级中学教师顾荣也是当天的“寿星”之一,在祝福声中吹蜡烛、切蛋糕,远离家乡,没有了亲人的陪伴,却收获了50多位“兄弟”的祝福,这个生日让他难忘。
他不禁感慨:“这是我第一次离家在外过生日,这是我迄今为止收到祝福最多的生日。一年援藏路,一生兄弟情。援藏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能成为援藏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深感光荣。作为青年教师,我愿意把一腔教育热血洒在西藏,艰苦奋斗,克服一切困难,圆满完成援藏任务。”
顾荣想起有位援藏教师在他临行前说过的话:“是援藏兄弟之间的情谊,让我在高原上坚持了一年。”在远离家乡的雪域高原,大家互相之间都以“兄弟”相称,互帮互助,亲如家人,因为共同担负的使命而齐心携力走在援藏路上。
老师们表示,援藏是一项艰巨而有意义的任务,更是一项光荣的使命,他们肩负着教书育人、传播先进教育理念的责任,也是民族团结的使者。
刚到日喀则市一周,经过短暂的调整后,老师们就马不停蹄走进了日喀则市第二福利院。老师们不仅给孩子们带去了各种礼物,还给他们上了两堂课。美术课上,美术老师手把手教福利院儿童绘画。为了让化学课更好玩,化学老师巧用心思,把泡腾片加到百事可乐里,再套上带有吸管的瓶盖,通过这个小实验,希望孩子们能发现生活中有趣的东西,产生探索科学的兴趣。看到“喷泉”一下子喷到了天花板,孩子们不约而同发出惊喜的赞叹声,在课堂上找到了乐趣。
当得知松江这些援藏教师今后每周都会来福利院陪伴他们时,孩子们露出了开心的笑容,高兴地鼓掌。
“在那边好好照顾自己!”“我和孩子等你回来!”“家里的事情你尽管放心,有我在!”一句句叮咛背后,是家人对援藏教师的鼎力支持和殷殷期待,而他们此行不仅牵动着家人的心,也牵动着松江教职工的心。
在老师们启程赴藏前夕,松江区教育局组织召开迎送援藏教师专题会,松江区教育局相关领导叮嘱第三批援藏教师,要继续发扬第一、二批援藏代表团的优良传统,保重自己的身体,积极参与教学、管理、研究,保证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尊重当地风俗,融入当地教师团队,播种民族团结友爱之花。派出学校和松江区教育局相关部门也表示,会积极支持援藏教师工作,为援藏教师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