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科技金融服务联合会举办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系列讲座
2018-8-20 9:43:00发布125次查看
日前,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系列讲座在浦东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共建厅开讲。
上海自贸区建设以来在金融开放创新和扩大金融服务业开放方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金改也是上海和浦东新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工作。本次活动邀请了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自贸区研究院肖本华院长、中国工商银行上海自贸区分行姚启明副行长、上海市浦东新区金融服务局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处杨立发主任科员讲解相关内容。本次活动吸引了一批来自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高管参加。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自贸区研究院肖院长首先就《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案例分析》做分享。肖院长从金融创新的概念引入,指出每一次产业革命必然伴随着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包括制度、技术、市场三个层面的创新,其中制度创新是关键要素,他指出上海自贸区金融制度最大的变革就是市场化、自由化、国际化。
好的金融创新,必须遵循“回归本源”的原则。金融本质来源于对金融中介、价值标准和虚拟信用的深刻理解,基于对金融体系、客户需求和产品设计的洞察和把控。所以,好的金融创新应该同时满足服务实体经济、风险可控、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三个条件。
在此基础上,肖院长详细介绍了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八大突破: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人民币跨境使用、区内利率市场化、深化外汇管理改革、集聚重要金融机构、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平台建设、金融服务业开发、简政放权与加强监管协调。并在随后的分享中,选取了自由贸易账户体系、跨境双向资金池、融资租赁的典型创新案例,从具体的做法、优势、成效等方面分析如何从企业需求出发,把自贸区制度创新落实到实际具体的金融创新。
随后,中国工商银行上海自贸区分行姚启明副行长就《工行在上海自贸区金融便利政策下的实践》作交流。工行上海自贸试验区分行是全行转型发展、创新提升的重要舞台,同时也是联动境内外机构,实施“ONE ICBC”战略的重要基地。
姚行长罗列了几年来上海自贸区主要的金融政策,他指出自由贸易账户是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基础设施,工行开发的本外币一体化账户,是一大特色,为之后的金融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拓展空间。自由贸易账户体现了制度便利带来的金融创新——对外的全面开放,对内的有限渗透。自由贸易账户目前应用广泛,姚行长介绍了黄金交易所国际板、原油期货、跨境大额存单等多处应用。
期间,姚行长分享了特色案例——发挥FTN账户和NRA账户各自的优势(FTN对境外结算便捷,NRA账户对内结算支持多币种)为客户提供便捷的跨境账户组合结算服务。另外,工行自贸区分行围绕为客户提供投融资便利、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促进利率市场化以及配套外汇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姚行长选取创新应用做了详细分享。
浦东新区金融服务局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处主任科员为参会嘉宾解读《浦东新区小微企业增信基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相关内容及申报指南。《办法》于2017年11月正式发布实施,该政策汲取2010年新区银政合作项目的经验,同时也是全国小微双创示范城市项目的组成部分。
杨老师从申报条件、申报路径、注意事项等方面重点介绍了《办法》中与企业及银行相关的政策。其中,与企业直接相关的是给予担保费补贴,新区金融局设立两条申报渠道,鼓励企业通过经办银行申报,每月底受理一次;企业也可于每季度初直接向受理窗口申报。与银行相关的政策则主要有不良贷款风险补偿、贷款创新产品奖励和贷款规模奖励三方面,旨在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服务浦东实体经济的力度。
会后,三位演讲嘉宾热情地对参会人员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专业的解答。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