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荣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象棋界的杰出代表,从15岁首次夺得全国冠军至今,称雄海内外弈坛40年,曾获得14次全国冠军,其中1960年至1979年的20年间,蝉联10届全国冠军,被誉为“十连霸”、“旷世棋王”。而胡荣华与静安区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他的象棋老师何顺安住在上海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威海路上著名的太阳公寓,曾担任过静安区象棋队教练。胡荣华至今住在静安,已近20年;上海历史上最红红火火的1988年起创办的上海象棋擂台赛,也一直在静安体育俱乐部里进行;不仅如此,上海现在最热闹的群众性的“斗地主”游戏比赛规则,也是胡荣华在静安区拍板和参与制订……
老师何顺安曾是静安区象棋队教练
当年,胡荣华进上海市象棋队后,组织上指定何顺安做他的老师。何老师祖籍浙江鄞县,1923年生于上海,因家中排行第四,俗呼“小阿四”。他身材颀长,肤色白皙,待人谦和,举手投足之间,呈现出上海人的做派。因为家境贫寒,上个世纪30年代的后期,何顺安来到上海叶种德堂药店做学徒,在叶种德堂药店给病家送药,成天穿街走巷,顺便看人下棋,久而久之,也爱上了象棋。何顺安聪颖非常,又勤于钻研,下棋时算度精明。于是,不知不觉中打下了坚实的象棋基础。
1945年秋,“七省棋王”周德裕在凌云阁茶楼设擂台,时年22岁锐气十足爆发力很强的何顺安前往攻擂。何顺安以五七炮进三兵进攻。经过近百步的纠缠,周德裕败北。何顺安因此一举成名。1958年12月初,何顺安出征广州,代表上海参加全国锦标赛的决赛获得亚军。1959年的全运会结束时,正逢自然灾害,运动队要精减,何顺安被下放到静安区,担任静安区象棋队教练,象棋队的地点就在江宁路45号美琪大戏院对面。不久,何顺安成为静安区政协委员,静安区还分给何顺安一套太阳公寓的房子。几个月后,上海棋院成立,因为是上海最好的棋手,何顺安又回到了上海象棋队集训队。
1958年的胡荣华已崭露头角,当了上海少年象棋冠军,1959年又获卢湾区象棋冠军头衔,不久,进入上海象棋集训队。一次,胡荣华与何顺安对弈。行棋中,胡荣华走了一步随手棋,他发现是一步劣着后,胡荣华又把棋子拿了回来。就在那一瞬间,何顺安的脸绷紧。他指了指棋盘,严肃地对胡荣华说:“把棋子放回来。”胡荣华把棋子又放到原处。
何顺安诚恳地说:“小胡啊,落子无悔!输一盘棋没有关系,落子后,拿起来再重走,是绝对不可以的。”
何老师的一席话,让胡荣华明白了一个道理:优秀,应成为一种习惯。自那以后,胡荣华与人对弈,每走一步棋,都是在深思熟虑之后。
1959年,广东队访问上海打对抗赛。临走那天,何顺安请广东队第一国手杨官璘给对抗赛还没资格上场的胡荣华下两盘指导棋。放胡荣华先走。
何顺安开了口,杨官璘也不好意思拒绝。
杨官璘放胡荣华先走下两盘指导棋的结果,是一胜一负。这两盘指导棋,让胡荣华得益匪浅!
1962年的全国象棋个人赛,改“积分循环”制为大循环赛。26名选手进行25轮大循环。因旷日持久,体力有损的何顺安棋艺大打折扣,早早退出了冠军的角逐。23轮弈罢,杨官璘以积36分一马当先,胡荣华、李义庭则以1分之差紧紧追随。糟糕的是,胡荣华曾负于李义庭,这增加了胡荣华夺冠的难度。第24轮,侠骨丹心的何顺安是单骑救徒。
第24轮,何顺安对阵李义庭。自始至终,李义庭占据着优势。5个小时之后,封棋。下午开封续战,何顺安拼死抗争,于漆黑一团中觅得一线幽光,终于战平李义庭,全局历时达七小时。棋局结束,何顺安休克在棋案旁。这一盘和棋,使李义庭在冠军的争夺队伍中掉队,而杨官璘又与对手弈和,胡荣华勇胜。这样,杨官璘、胡荣华同以37分并列领先。最后一轮,杨官璘、胡荣华同奏凯歌,并列冠军。胡荣华知道,没有何顺安老师休克在棋案旁为代价拖住李义庭,也就没有1962年的他,心里顿时对老师充满敬意和感激。
全国冠军从静安区的擂台赛起步
根据《中国象棋》编著者之一的杨柏伟在《上海象棋擂台赛》一文中记载,上海历史上最红红火火的象棋擂台赛,于1988年创办。擂台赛一直在静安体育俱乐部进行。其时,上海的民间象棋方兴未艾:由专业棋手组成的御林军接受绿林好汉的攻擂。绿林好汉里既有退役的前专业棋手,又有民间高人——个个都是身怀绝技。在1988年创办的第一届上海象棋擂台赛上,绿林好汉竟然一路过关斩将,最后由王鑫海请出了胡荣华。王鑫海在中炮横车盘头马对反宫马的布局中,突然走出进炮骑河打车的新招,导致胡荣华措手不及,陷入被动。遗憾的是占得先机的王鑫海几度手软,让胡荣华巧施“割须弃袍”之计,消灭了王鑫海极有威胁的过河兵,终成和棋。王鑫海也因此错失了一台国产24寸彩电的奖品。为此,杨柏伟当年曾以“盘头夹马,鑫海突施杀手,平炮撑士,荣华平息干戈”为题在当时的《上海象棋》,发表了一篇颇为引起轰动的棋评。
1990年夏,卢湾区业余好手陈东伟创造奇迹,连胜邬正伟、林宏敏后,请出胡荣华。林宏敏失利后,因为胡荣华代表中国队去马来西亚参加亚洲杯赛,擂台赛暂停了二十多天。
暂停并没有影响陈东伟的发飙,而回国后仓促上阵的胡荣华对没有得过上海市冠军的对手掉以轻心,马前失蹄,从而成全了陈东伟制造擂台赛的最大冷门。
杨柏伟说“本届赛事,实出人意料。”绿林好汉“的攻擂,顺风顺水。其中陈东伟,善用过宫炮开局,接连把胡司令帐前”哼哈二将“邬正伟,林宏敏挑落马下。如此,老胡只好亲自披挂上阵。有道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陈东伟身后,还有朱玉龙,王鑫海,葛维蒲三员大将。胡司令真是又气又急:气得是手下如此不给力,急得是还有其他赛事要参加。想到这里,胡司令难免情绪波动,这棋也就像坐电梯,忽上忽下。本来老胡弃子抢攻,吃回一子后已占优势。谁知却越下越松,不但被陈东伟吃光士象,还多得一炮!最后陈剩车炮仕,胡只有车卒,这棋还怎么下!当胡司令投子认输时,台下棋迷欢呼雀跃,掌声雷动。陈东伟也赢得一台”双鹿“牌冰箱。我当时在后台,亲眼目睹,毕竟胡司令名闻全国,陈东伟难免紧张,擦火点烟时,双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这正是:荣华富贵难长久,平淡人生才是真。牡丹虽好终将谢,野百合也有春天。”
那年,陈东伟是第七个出场的绿林好汉,七个绿林好汉战胜了市队八位棋院御林军,一时间让沪上业余界扬眉吐气。
1991年,王鑫海再度发威,连胜邬正伟、林宏敏,直逼胡荣华驾前。这一次,胡荣华面对陈东伟等6位绿林高手的围攻,从容应对,在最后一战中通过加赛快棋击败“绿林大帅”于红木,以完美的六连胜守住了擂台。
上海的象棋擂台赛,推动了上海象棋的发展。上一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上海有多人代表上海、上海浦东和国家各部委参加全国大赛。除了胡荣华统帅的上海象棋队,以葛维蒲为灵魂的上海浦东队;还有由于红木、邬正伟、董旭彬大师组成的轻工队;朱祖勤、宇兵加盟的邮电队;王鑫海、庄永熙加盟的纺织队。上海的象棋擂台赛,也让年轻的选手得到了锻炼。后来获得全国冠军的孙勇征,初出茅庐时在擂台赛为上海队守关,竟然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来了一次“一杆清”。这一次的一夫当关,对孙勇征而言寓意深远。
“斗地主”比赛规则由胡荣华拍板和参与制订
棋手爱牌历来有之,由于国际象棋棋手上网最频繁,网上打牌也成为他们的放松手段。围棋国手中,麻将的影响一直延续到“小龙”一代。
胡荣华成名较早,尽管求知若渴,对很多艺术种类都甚为好奇,但因为职业特点和人生经历,兴趣爱好经过自我压缩后,主要还是集中于棋牌。在中国象棋界垄断春秋后,一览众山小,独孤求败。于是他对国际象棋、围棋产生了兴趣,并结交了不少朋友,国际象棋有亦师亦友的徐天利开先河。围棋有年长他一岁的陈祖德以及小阿弟曹志林等。大家终日都在棋院,除了象棋就是围棋,除了围棋就是国际象棋。转来转去还是离不开一个“棋”字。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胡荣华从小生长在上海老城区的石库门里,虽然棋是他的最爱,但弄堂游戏还是无时无刻在影响着他的生活。像上海许多的老棋手一样,胡荣华不但会打牌,也会打麻将。胡荣华打麻将比较讲究战术技巧,不过,胡荣华的麻将圈比较窄:主要是棋界朋友和熟悉的媒体人士。上海流行的麻将玩法是“靠麻”,“靠麻”的打法是只能碰不能吃。当你听牌后,要立一张牌起来,有和必和。不和就过期作废——成为废品。“靠麻”的玩法,就是尽量扬弃人情牌,向公平公正公开靠拢。
当然,棋手中也有不提倡甚至反对打牌者。比如,围棋一代宗师吴清源:他曾经劝聂卫平“不搏二兔”。不过,他反对的只是聂卫平在桥牌上的用情太专,并不是反对把打牌作为一种放松的方法。
2001年,“斗地主”的牌类游戏开始风靡申城,成为广大市民尤其是退休职工茶余饭后的首选牌戏。在“斗地主”之前,上海的牌桌上,流行的是三打三的“大怪路子”。虽然“斗地主”比“大怪路子”少了两人,技术含量又相对简单,但由于有不固定的配合和选择,打起来还是比较热闹。在上海象棋队里,也以“斗地主”最为流行。
南京西路闹中取静的上海棋院,透过窗户偶尔会瞥见这样的画面:一群人围着一张小桌,因为“斗地主”,正在和胡荣华没大没小。
棋手们都知道,胡荣华下棋时的表情特别。殊不知,打牌时的胡荣华,脸部的表情也非常丰富:看牌时神情严肃,骗招时眯眼冷笑,拿差牌时不声不响,持好牌时眼睛瞪得老大,侥幸赢牌时放声“哈哈”,失利时砸牌于牌堆……
因为都是高手,每盘打完必复盘。因此,复盘争起来时胡荣华总是不依不饶。因为牌桌上无大小,打完牌后,胡荣华的门生和部下也会和他真刀对实枪的论战。这种争执,是娱乐,也是放松。
2007年,上海棋界双喜临门:胡荣华挂帅的上海金外滩象棋队在华亭宾馆捧起2007象甲冠军奖杯;常昊领军的中国移动上海围棋队,又在金牌主场新苑宾馆力克北京新兴队,登顶2007围甲联赛之巅。
在夺冠关键轮次的前夜,胡荣华做了什么战术安排?胡荣华说没做什么战术安排,就是要大家正常发挥。夺冠前夜最重要的是什么?平常心!几十年的经验告诉胡荣华:大赛前教练的最好的做法就是“此时无声”……
在2007年象甲激战正酣之际,胡荣华突然就想起了1960年全国个人赛的前夜。那一天,不想临时抱佛脚的胡荣华还在读他的小说。
胡荣华喜欢看小说,小说有助于他赛前的放松。政治辅导员见状,担心地问胡荣华:“怎么不看棋书看小说了呢?”
胡荣华说我没有带棋书,只带了小说。
政治辅导员又问:“多看小说会不会影响比赛呢?”
胡荣华回答说不会。
上海象棋队热衷“斗地主”,赛前也照打不误。外人看到他们似乎有些松散。其实打牌还是有很多限制,在时间上严格控制。基本上是胡荣华招手即来、挥手即去。
胡荣华的想法是:正确的用功应该是在平时的训练中。与其大赛时当天抱佛脚,还不如临阵放松。当然,赛前放松的方法有很多,都应该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方法是很重要的,爱因斯坦也说成功是勤奋加上正确的方法。当然,天赋也是很重要的。
胡荣华说:“斗地主”和下棋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斗地主”纯粹是一种放松的手段。从技术上讲,两者完全不搭。但是打牌的心态对下棋还是有所借鉴。牌的偶然性大,运气成分居多,要求牌手要胆大心细,敢搏输赢。但如果赢面小,也不能瞎搏。
“斗地主”也曾给胡荣华带来过负面影响。有一段时间,上海队几个年轻棋手状态不佳。中国棋院象棋部主任刘晓放见状,放心不下,遇到熟悉的上海人总要放话唠叨:“见到胡司令提醒提醒,少让孩子们打牌,他自己也最好少打一点。”
不知就里的刘晓放虽然是出于关心,但是却有点冤枉了胡荣华。胡荣华打牌看似痴迷,其实是“一张又一弛,玩物不丧志”。
2004年2月20日,上海市体育局在莘庄训练基地举行胡荣华先进事迹表彰会时,胡荣华为“斗地主”公开正名:“技术的东西很难临时抱佛脚,对于年轻队员来说,比赛前的心态调节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有时斗斗“地主”,只是为了调节心理。”
耐人寻味的是,上海队两次拿象甲联赛冠军的前夜,都斗了“地主”。
近两年,上海举办了许多种类的扑克牌比赛,有“阳春白雪”的市民桥牌赛,也有“下里巴人”的“大怪路子”、“斗地主”等赛事。“下里巴人”的牌局,渐渐成为上海全民健身热潮中的“脑力运动风景线”。
比赛需要一个详尽、规范、权威的规则。既然扑克是民间游戏,因为地域、群体,还有时间衍变,自然造成规则尤其是细则上的五花八门。除了有国际通行规则的桥牌,上海的扑克比赛规则,又由谁来制订呢?上海市桥牌协会组织的几次民间比赛,规则都是胡荣华制订的。因为斗了“地主”,胡荣华才会去研究前人牌戏的经验成果。因为研究了前人的经验,胡荣华才统一了“斗地主”的规则。
有一年,上海要举办“斗地主”比赛,报名者众多。可是,“斗地主”作为一项如火如荼的群众体育节目,却没有制定统一的游戏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于是,围棋高手曹志林草成了规则。最后,由胡荣华在上海棋院一锤定音。
为什么由胡荣华一锤定音呢?和浸淫其中乐此不疲的胡荣华相比,曹志林很少打牌。
曹志林说胡荣华名闻天下,三教九流接触较多,自然见解高超。胡荣华拍板和参与制订的规则确实比较详尽全面,也很少出现争执。斗地主如今风靡全世界华人圈,胡荣华拍板的游戏规则比较科学和有趣功不可没,凭此,或许他亦有资格名垂青史。
尾 声
前不久的一天,在静安悦达广场举行的“五星运动汇·挑战胡荣华”活动中,1对5的车轮战上,年过70岁的胡荣华风采依然。
“五星运动汇·挑战胡荣华”,是上海首届市民象棋挑战赛。此举旨在让业余棋手有机会过招胡大师。比赛已历时近月,吸引了800余名选手参与。参赛选手分小学、中学、大学和成人四个组别,各组别产生的冠军再加一名马来西亚籍的外卡选手,5位民间高手向胡荣华发起5对1的车轮挑战。
车轮大战以胡荣华3胜2和收盘。
胡司令当然不是为赢棋而来!
赛前的舞龙,赛后的胡荣华象棋学校的小朋友们的书法和古筝表演;单霞丽象棋特级大师穿一袭米黄色的风衣亮相,款款摆摆;胡司令的高足,全国冠军谢靖玉树临风的造型和潇洒的董旭斌大师;稳重厚实的葛维甫大师以及复旦大学的高材生、唱棋的葛慧莹大师。这所有的人物和表演都指向了一点——传播文化!拓展象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