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生扎西德勒!”8月13日上午十点,当57岁的藏族牧民闹尔托被扶出手术室时,不会汉语的他高高竖起两个大拇指,表达着内心掩饰不住的喜悦。“太感谢你们了!”等候在手术室门口的老人儿子在拉住老父亲手的同时,紧紧拉住了久治光明行的医疗队员手,同样的难抑激动之情,眼眶中竟噙满了泪花,“已经好多年看不清东西的父亲,终于能重见光明了。”
按照计划,今天是光明行活动抵达久治县人民医院的的第一天手术时间。由于久治光明行活动已在当地连续开展了四年,每次活动都实实在在地为患白内障的当地牧民送去了光明,因此光明行活动在当地牧民中影响极大,不少藏民就是等着医疗队的到来。
已是第五次踏上青海高原,来自区中心眼科的曹文捷;第三次踏上青海高原,来自区中心医院手术室的唐晓燕护士长,第二次踏上青海高原,来自东方肝胆医院眼科的王君红,会同市眼病防治中心眼科的葛玲主任医师、区中心医院手术室的器械护士李永亮,以及仪器设备工程师们组成了本此光明行手术组。当他们在走进手术室时,见到早早等候手术的牧民脸上重见光明的渴望,曹文捷与他的团队在被感动的同时,也倍感肩上的压力,“决不能辜负当地牧民的期望”便是他和团队的全部心愿。
相比较前几年的手术条件,今年全新启用的久治县人民医院手术室,硬件设施条件提升了不少,但平均海拔3600米的高原情况,加上一是手术时必须的口罩,让本就不顺畅的呼吸多了一份阻力;二是由于手术节奏快,再加上高原地区高发的白内障病例普遍较为严重,相对来说手术难度也自然而然增加不少。让专家们在倍感缺氧的同时,也着实体会到了手术的难度。然而,抱着能多做一例手术就是为牧民多送一份光明的决心,队员们没有叫一声苦、喊一声累,有的只是紧张有序的工作节奏,有的只是精湛技术的完美演绎。短短一个上午就顺利完成了7例白内障复明手术。
手术室外,配合手术组做好各种术前准备,完成病史撰写的队员们也同样忙得不可开交。来自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的王雯秋、区中心医院眼科的刘鸫,在随行设备工程师的协助下负责测量眼压、泪道冲洗、眼科ab超等项目;来自南翔医院眼科的陈裔裔负责病史资料采写,术前化验、ab 超检查等资料的核对,并在当地医务人员的帮助下,克服语言障碍,用最简洁、最形象的语言,与接受手术的患者进行“艰难”的术前谈话。
来自区中心医院眼科病房,第二次踏上青海高原的护士陆逸凤和同事龚海沁两人负责全部手术病人的冲洗泪道。除了要掐准时间精准地为手术病人滴眼药水外,做好术前准备外,两人没有片刻的停顿,穿梭在病人之间,做着各种健康宣教和用药指导。
当天,来自瑞金北院高血压科的李明春、南翔医院外科的沈华、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的李玉宏,尽管没有计划安排门诊,但三个人没闲着,除了主动的会诊外,还主动成为“志愿者”,维持秩序、解疑答惑,忙得几乎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不管如何,我们尽量,也一定要克服困难,竭尽全力做好我们的医疗服务。”医疗队领队、区中心医院党委书记张燕华到久治后,除了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是了解每一位队员身体状况、每天的工作安排外,驻扎在医院里,时时为全体医疗队员鼓着劲,激励队员们要展示嘉定医务工作者的精神风貌,不辜负期望,为久治人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为藏汉一家亲再谱新乐章。
缺氧不缺精神。有队员感觉不舒服,就抓紧时间吸几口氧继续干;队员们没有时间午餐,就在医院里随便吃点。也就是为了这“随便吃点”,负责医疗队后勤,来自委医政科的挂职干部汤咏梅、韩煜,就把饭菜打包后肩抗手提地送到医院,再怎么“随便吃点”,也要让队员们能够吃上一口热饭热菜,便是两人的心愿。
13号这天,在医疗队全体队员的齐心协力下,共计完成白内障手术18例,到了晚上七点多,才顾得上吃晚饭。尽管队员们都疲惫不堪,但队员们的脸上却都洋溢着打好了第一战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