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由上海作协策划、世纪文景出品的“述而批评丛书”在书展首发。中心活动区舞台上,11位评论家一字坐开,算得上是今年书展首发作者人数最多的一场活动。“黄德海,1977年生,现居上海,杂志编辑。”主持人念起第一位评论家的简介,并笑道:“好像相亲介绍。”台上的人都笑了。也有读者开玩笑:这回是11位评论家集体c位“出道”了!
展现评论家群体风采
据了解,这些评论家有的工作在作协,有的执教、执笔于高校或研究机构,也有的活跃在报纸刊物上。
登台为11位评论家作推介的上海作协党组书记王伟说,这些评论家都是多面手和跨界者,不仅在批评的世界激扬文字,还常常游走于创作的天地,直接实践于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种文学体裁。视野开阔的青年一代,在坚持中国文学批评优秀传统的同时,善于运用世界文学发展的新潮流和新标准,与时俱进地开展科学的、有见地的批评。他们不仅在上海,也在中国,甚至出现在国际文学交流的舞台上,和前辈评论家一起,为上海文学创作的创新、创造和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述而批评丛书”集中展示这一评论家群体的成就和风采,也展示上海文学批评的发展与收获。述,是后辈对前辈的承继与接续;而,是承继与接续的回声和倒影。
“拍大片”打造新形象
这套丛书由11位评论家分别选编代表自身水准的文章集纳而成,这些文章虽然曾在各种报刊、专著上发表过,但将其整体重新呈现,必能产生不同寻常的组合效应。作者和丛书组稿者之一的黄德海说:“批评家不是作家的对手、敌人、竞争者。”作品集《感受即命名》收入丛书的来颖燕说“我们一起起立并排行走。”“所谓《自我的踪迹》,是对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当代文学的追踪,探究‘我是谁’,更好地理解自己和这个时代。”作者黄平这样解释自己文集的名字。
书展前夕,平日里“不修边幅”也不怎么以“颜值”示人的青年评论家们在思南书局四楼“拍大片”——职业摄影师、化妆师、灯光助理齐齐上阵,为他们打造新形象。“拍大片”发起人、丛书作者之一李伟长介绍,现在正逢新媒体图像时代,精致的个人图片,包括肖像照、半身像和全身照,对于展现他们的气质和形象很有好处。“拍大片”,也是作协推广青年作家、评论家的一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