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浦江之滨的徐汇斜土社区,坐落着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工人新村。作为传统的居民聚居区,自上世纪50年代上海市第一批2万户工人住宅之一的日晖一村建成后,日晖二至七村、江南等10个新村相继建成。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当年的工人新村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有的成为了居民休憩的绿地,有的通过房屋改造焕发出新颜,有的则在原址变为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
一如浦江之水,流淌之下总有积淀。当年入住并生活在斜土的青年劳动者们,虽然早已白发苍苍,但仍在用另一种方式,影响和激励着社区的发展。
斜土街道在启动大调研工作之初,便组建了以劳模群体为对象的专项调研组,将调研目标锁定了一类人群——劳动模范。看斜土如何用”三心“,点亮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社区传承。
初心践行新岗位发光发热
“今年的志愿者活动记得继续叫上我!”
年初,在斜土调研人员入户走访的过程中,一位老劳模对他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93岁的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先进生产者孙阿姨原是上海港务局的一位老干部,也是大四居民区的“资深”居民。多年前退休后,“退休不褪色”的孙阿姨就主动参与到居民区大家庭的各项事务中。用孙阿姨自己的话说,就是“退休了,但人不能闲着,要做点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才行。”六年前,居委会提出了开办老年读报班的建议。孙阿姨第一个响应,并主动承担起读报班每月一次的组织工作。
年纪大了,腿脚不便,但孙阿姨的这颗火热初心仍在。调研人员又同居委会商量,为孙阿姨“量身定制”了志愿岗位——担任小区的文明宣讲员,在寒暑假为社区青少年宣讲革命往事和劳动者故事。
榜样的力量引领社区精神的弘扬与践行。在大调研走访劳模家庭的过程中,调研人员听到的最多的一个字眼,便是“普通”。
啥叫普通?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充当着社会运转过程中一颗平凡的齿轮。但齿轮再小,亦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这其中不同的是,有的早已生锈剥落,有的却愈发光彩如新。
爱心关怀要“走近”更要“走心”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大调研期间,街道总工会对社区劳模情况进行了统计,其中80至90岁有22人,90岁以上有4人。“现在每天的活动范围基本就是这几十平方啦!”一位老者向街道调研人员说道。“有点孤单”“想见见老朋友”“能多出去走走”成为了老人需求菜单上被最多次提及的词汇。
今年,街道总工会以“爱·心”为主题,在以往“单线程”式“逢年过节探望”的基础上,开启了以“关爱结对”“献给劳模的爱”等多形式聚合的关爱社区退休劳模系列活动。
6月起,上海进入高温多雨的汛期。今年,在汛期伊始,斜土街道总工会搭建平台,联合辖区单位恰尔斯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在社区开展了“用电安全”主题宣传活动。活动中,恰尔斯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与居民区党总支签约,安排以全国劳模詹庭杰为代表的中青年职工志愿者团队,每年定期为居住在斜土社区的退休劳模义务检测家庭用电安全,并提出安全建议。老人们说“检查过我就放心了,心情也舒畅了!”
匠心传承劳模精神代代传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老劳模精神如何焕发新时代风采?
带着这一命题,街道总工会于6月启动2018年“匠心传承”系列宣传活动,邀请专业记者加入调研小组,对居住斜土辖区内劳模进行人物专访,着重收集各行业、各岗位的劳模故事,翻拍有特殊纪念意义的老照片,并最终将各类素材汇编成“劳模口述史”系列影像文字资料。在此基础上,街道总工会牵头,会同街道团工委、妇联启动“匠心传承”系列活动之“听劳模讲故事”活动,带领辖区青少年、社区职工走近老劳模,开展“零距离”交流。
“那时候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长期封锁,国内的工业生产所需要的现代化的仪器、设备,都无法直接进口。咱们工人就是要为国家分担这样的压力。心里不服输就要想办法,用土设备、土方法去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就像‘蚂蚁啃骨’那样。”在走访85岁的全国劳模、国务院0001号高级技师刘海珊时,老人向调研人员深情的回忆着当年奋斗在一线技术岗位的峥嵘岁月。
工匠,广义是指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不断改善工艺打造最优质的产品。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则是摒弃“差不多”思想,以攻坚克难、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
弘扬工匠精神更要把准“方向盘”,把专业知识和政治素养结合起来,这和斜土社区里最火关键词“党员三先”不谋而合,社区治理的不断创新亦是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绽放的缩影,以“先想、先议、先行”倡导和引领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筑牢工匠精神的教育根基,让劳动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光荣感有机统一、大放异彩!
“感动、奋斗!”青少年们喊出了心声。“欣慰、加油!”这是老劳模的祝福。“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斜土社区39位退休劳动模范身上蕴含的奋斗精神,正是推动社区不断前进、指引社区居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社区精神坐标。初心、爱心、匠心,大调研让斜土街道找准三“心”,点亮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社区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