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首设内蒙古分会场
2018-8-16 10:34:00发布103次查看
8月是草原最好的季节。内蒙古呼和浩特乌兰恰特大剧院门口的宣传栏早换上了新海报,“草原之声·廖昌永独唱音乐会”、原创舞剧《朱鹮》等演出信息,吸引众多呼市观众驻足。今年,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首设内蒙古分会场,这也是第一个在北方地区设立的分会场。
8月15日晚,内蒙古分会场在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期间正式揭幕。上海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携手指挥家汤沐海,与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交响乐团一同为内蒙观众献演“草原之声·廖昌永独唱音乐会”。“上海味道”的细腻演绎,为草原观众带来别样风情。
草原的“游子”
演出以《致友人》开场,廖昌永将音乐会的主题定为“对话”。整场音乐会的曲目一半是《水调歌头》《那达慕序曲》等源于“城市”的经典歌曲,一半是《啊,草原》《往日时光》《草原夜色美》等耳熟能详的草原名曲。这位男中音歌唱家形容:“这是城市文明和草原文明的对话,我也希望借此音乐会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
廖昌永对草原是熟悉的,他有很多草原的朋友,心里揣着一个“草原梦”,对草原的热爱从血液里来。多年以前,他开始致力于“中国艺术歌曲百年”的梳理。当晚演唱的曲目,都已收录在早前的个人专辑中。《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在唱片《情释》里,《啊,草原》与《草原夜色美》则收录在专辑《海恋》中。
“这是上海味的草原,融入了上海艺术家对草原的情感。”一连三天,指挥家汤沐海都“窝”在大剧院中排练。情之所至,他挥动指挥棒,让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交响乐团的全体乐手开口合唱《呼伦贝尔大草原》。“最好的乐器是自己的嗓音,中国的音乐家都有一点点害羞,让他们唱一唱,使他们激动起来,在舞台上时忘掉脸上的面纱,用热情、激情感染听众。”这是汤沐海第二次来到内蒙古,2月初,他执棒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交响乐团,献演艺术节委约作品《启航》。在他眼里,如歌似舞是草原的性格,每次来内蒙古都能汲取到草原文化的滋养。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淳厚而清澈的嗓音唱出了由席慕蓉作词的草原名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歌声中是廖昌永的乡愁。额尔古纳河弯弯曲曲,草原上风吹草低见牛羊,站在这片土地上,所见风景比想象中更美。“我是外乡人唱草原,带着点陌生感和距离感,与草原人唱草原会不一样。我是草原的游子。”因为是“游子”,每次唱草原的歌,对草原的天然亲近感便涌动而出,“激动从汗毛里哗一下起来”。
如同他热爱草原一样,草原听众也对廖昌永的演唱报以热烈回响。在满场的“安可”声中,他又返场演唱了《呼伦贝尔大草原》与《向往》。内蒙古观众张树天曾在在北京听过廖昌永的音乐会,此次又第一时间买票,演出结束后仍意犹未尽,“歌唱家的演出饱含艺术的热情,歌声余音绕梁,令人难忘。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这样一场艺术盛宴,非常幸运”。
夜色渐暗,掌声久久不息。
去年10月,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与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签订协议,约定2018年在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期间设立艺术节分会场,这是艺术节首次在长三角以外地区设立分会场,也是第一个在北方地区设立的分会场。内蒙古分会场的设立将为促进上海与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互动交流,满足当地市民多元的文化需求搭建国际化平台,更好地体现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辐射全国,服务全国的办节功能。
除了开幕演出之外,还有两部剧目参与到了内蒙古分会场的演出中。8月19日,成立20多年的白俄罗斯国家功勋“好声音”五重唱乐团,将在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以浑厚坚韧的声音带来多首俄罗斯经典曲目。上海歌舞团的原创舞剧《朱鹮》也将飞向草原,于8月25日晚为草原观众献上一个唯美浪漫、凄美动人的故事。
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副书记、副院长李强说,上海国际艺术节将分会场设置在北方,是内蒙古的一件幸事,“我们将借助上海的平台,把内蒙古民族艺术推向全国、推向世界;同时,也将引进更多的国内外艺术精品,丰富观众精神生活。”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本次赴内蒙演出的上海文艺团还将携手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的艺术家们,于8月16日和17日赴“乌兰牧骑”诞生地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牧区为当地牧民演出两场。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