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十个路口,半部魔都城区史

2018-8-16 5:18:35发布155次查看
  我们每日出行都会经过很多路口,或喧闹或幽静,或华丽或市井。在某个街角,可能有中意的小店,可能是午间休憩的好去处,也可能是每日打拼的“战场”。那些匆匆而过的脚步是否会留意路口曾经的故事?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城市的记忆凝固在这里。
清嘉庆年间,上海县城内街巷72条,巷宽约宽6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英租界成立道路码头委员会(committee on roads and jetties),辟筑上海租界内第一条道路——界路(barrier street,因当时该路为租界与华界的西界,故名。今河南中路)。清咸丰元年(1851年)租界当局修筑外滩至界路一段,命名花园弄(garden lane),又称派克弄(park lane),这也是现今南京东路的雏形,那我们就从这条路讲起。
外滩(中山东一路)| 南京东路
形成于1851年前后。这里是上海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写照。外滩是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发的起点。在1843年以前,这里还是黄浦江边的一片泥滩。开埠后作为码头,不久这里开设最早的一批洋行,1848年开始筑路并加固堤岸,被称为“bund”,这个词最早的出处并不是英语,而是印地语“ ”,“bund”是其拉丁化的转换拼写,大意为“筑坝的河岸”。
1944年的外滩,晨雾笼罩。南京东路口的汇中饭店和沙逊大厦隐约其中,一辆有轨电车驶过
开埠后,首先在外滩出现的是外商洋行,从事进出口贸易。商贸发展需要融通资金,货物运输,由此银行、保险公司、轮船公司等,相继在外滩开设。短短一公里左右的黄浦滩就集中数十家洋行和外资银行。而外滩建筑群到今天也已至少更替了二三代。路口的南侧1854年建成当时上海最豪华的饭店之一——中央饭店(central hotel),后在1906年翻建为汇中饭店(palace hotel),现为和平饭店南楼。路口北侧原为美商琼记洋行(augustine heard and co.)地块,1877年沙逊家族购入此地,先是翻建老沙逊洋行大楼,1926年,如日中天的沙逊洋行斥巨资建设沙逊大厦,1929年竣工,这也就是今天的和平饭店北楼,1908年上海开通的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也经过这个路口。
外滩(中山东一、二路)| 延安东路
形成于1916年前后。延安东路前身是洋泾浜,洋泾浜,又名西洋泾浜。系黄浦江支流,浜身蜿蜒曲折,西入周泾(今西藏南路),即今延安东路自外滩至大世界路段。英、法两租界相继开辟后,洋泾浜两岸形成两条道路,浜北是英租界松江路,浜南为法租界孔子路,是上海租界内最早用中国人名命的道路。
1877年,法租界手绘详图。此图最大的看点就是,洋泾浜南岸沿浜路标注的名称是“quai confucius”也就是“孔子路”
1900年后拍摄的洋泾浜汇入黄浦江口处。可见一座横跨浜上的桥梁,名为“外洋泾桥”。桥南堍有早期的气象信号塔
19世纪后期,随着城市发展及人口聚集,洋泾浜开始淤塞、污染。民国3年(1914年)6月,租界当局动工填埋洋泾浜,民国5年(1916年)筑成宽广马路,命名为爱多亚路(avenue edward ⅶ),汪伪时期曾短暂改名大上海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上海市政府改名为中正东路。上海解放后,1950年5月改名为延安东路。洋泾浜自成为英法两租界界河,架设桥梁,尤其是填浜筑路后,上海县城内商户向北转移,中外商贾纷至沓来,交通日益繁忙,渐成闹市。在路口的西北角是有“外滩第一楼”之称的亚细亚大楼。
20世纪30年代拍摄的爱多亚路外滩北望视角。图左为亚细亚大楼,图右为欧战纪念碑
此处先后是英商兆丰洋行、美商旗昌洋行、轮船招商局的房地产。1913年,由麦克倍恩公司投资兴建新楼,称“麦克倍恩”大楼,1916年竣工。1917年该楼被亚细亚火油公司购得,改称“亚细亚大楼”。此路口还有1884年建成的气象信号台以及1924年落成的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旅沪西侨而建的欧战纪念碑(已无存)。
1949年拍摄的中山东二路延安东路北望。气象信号塔非常醒目。欧战纪念碑顶端的胜利女神像已在二战中被日军损毁
1980年的延安东路中山东一路口,也就是老底子外洋泾桥的位置。当时法国领事馆的建筑还在,还有一座造型独特的人行天桥以及轮渡站(陆杰摄)
近三十年这个路口最知名的当属“亚洲第一弯”。上海市区“申”字型高架道路网由内环高架路、南北高架路和延安高架路组成。而延安高架路东段工程是上海“九五”期间实施的重要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西起石门一路,东至延安路外滩。1996年7月28日开工建设,1997年11月28日建成通车。“亚洲第一弯”其实是一条延安东路高架联通中山东一路的匝道,这个称法从未有官方认证,但在市民中口口相传。2008年2月23日,为配合外滩地区综合改造,此匝道拆除,引得许多市民关注。
西藏中路 | 南京西路
形成于1862年前后。清同治元年(1862年),英租界越界修筑自泥城浜(现西藏中路)至静安寺的简易马路,因其终点接近静安古寺附近的“天下第六泉”,遂取名bubbling well road,即涌泉路。而华人多因此路直达静安寺,称之为静安寺路,1945年后改名南京西路。静安寺路东段的这个路口,由于靠近跑马场和南京(东)路,各种高档食肆、饭店、娱乐场所林立,客流如织,很早就是上海市区最为繁华的路口。当时南京路与静安寺路之间有桥连接,而在桥的西首有一座三层楼的旅馆建筑名为“金隆”。
1910年的静安寺路东端,图右可见早期的跑马场。图左可见三层西式建筑就是“金隆旅馆(hotel metropole)”
1914年,黄楚九、经润三看中商机,筹资三十万元购下原三层旅馆建筑,翻建“新世界游乐场”,次年12月开业。为阶梯形三层建筑,设剧场、书场3个,弹子房、溜冰场各1所。1918年,随着业务的扩展,路北面的建筑也被翻建为新世界游乐场分部,也称新世界南楼。而更为新奇的是,北南两楼由地下通道连接。上海解放后,在“新世界”租柜经营的摊贩逐渐减少。
20世纪60年代拍摄的西藏中路南京路口,路口东南角的大庆里石库门群落清晰可见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新世界”改名为“全球红百货店”。1972年更名为“黄浦百货商场”。1988年,“新世界”率先成为黄浦区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而精品商厦是在原新世界南楼的基础上改建,解放后的东海皮件商店、南海衬衫店、人立服装店、采芝斋食品商店和黄浦区少年宫所在地。1990年初,黄浦区政府决定将上述几家商店拆迁别处,在原地组建上海精品商厦。经过一年多时间修建改造,上海精品商厦于1991年8月正式开业。
整个20世纪90年代,精品商厦都是上海首屈一指的购物场所,直至2002年因人民广场综合改造而拆除。路口的东北角就是赫赫有名的“第一百货”,前身是老上海有名的大新公司,1936年1月10日开业。大新公司为一幢10层大厦,装有从铺面直达三楼的电扶梯,时为国内独有。商场的各层楼面都有可随时调节空气的冷暖气管。不仅在铺面、楼层上设商场,而且在地下室也辟有宽敞的商场。所有这些,在当时国内均属首创,故开业那天大大引起轰动。上海解放后,大新公司被改为第一家大型国营百货商店。1992年浦东开放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全上海的综合商店就是中百一店到中百十店,也就是百货行业叫的“号码店”。上海解放后,大新公司被改为第一家大型国营百货商店。1950年,改称中国百货公司上海市公司第一商店。1953年,名称改为现今大家熟悉的第一百货商店。1992年以后,改制为“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股份公司”,发行股票上市。路口东南角是建于1915年的大庆里,是非常典型的石库门群落,20世纪90年代拆除后建百联世茂国际广场等。
大改造前的南京西路西藏路口,摄于20世纪90年代初。环形天桥、精品商厦都还在。图左上角可见大庆里平乐里一角,南京西路北侧的新世界商厦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陆杰摄)
南京西路 | 华山路
形成于1862年前后。与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一样,华山路也是修筑于1862年前后,起初命名为徐家汇路(因从静安寺连接徐家汇而得名)。后因与原法租界内徐家汇路重名,1920年改名海格路(avenue haig)。这个路口因为连接原公共租界、法租界和越界修路地区,四方通衢,五方杂处,而且又有静安古刹,因此很早就已成闹市,时至今日,更是市中心区最为繁华的地段。
20世纪30年代的静安寺路海格路口西北视角。这口井就是知名的“天下第六泉”静安涌泉
离静安寺路海格路口向北不远处的愚园路是著名的百乐门舞厅。图为1933年开业后不久的外景
路口的东南角的涌泉路公墓(bubbling well road cemetery)。建于1898年前后,面积4.09万平方米(包括巴布林威尔苗圃)曾经是公共租界较高端的公墓,不少社会贤达葬于此,包括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 francis lister hawks pott)和雷士德工学院创始人亨利.雷士德(henry lester)。公墓1955年改建为静安公园,多数西人墓葬被迁往虹桥万国公墓
延安东(中)路淮海东(中)路金陵东(中)路 | 西藏中(南)路
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前后。此处是老上海名闻遐迩的“八仙桥”核心区域。关于“八仙桥”地名的由来有不少解读,而其中较为符合史实的要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说起。
1860 年,英法联军在北京以南通惠河八里桥击溃曾格林沁统率的清军,史称八里桥之战。法国政府为纪念与彰显本国的武功,晋封此役的法军统帅孟斗班(charles cousin-montauban)为“八里桥伯爵(comtedepalikao)”,并把巴黎二十区一条街命名为八里桥街(rue de palikao)。1865 年,上海法租界当局为体现法国海外属地的归属感,把境内一条新辟的马路也定名为八里桥街,即今云南南路。作为中国本土居民,上海市民当然不习惯这个有羞辱性的路名,遂以谐音呼作八仙桥街。有了这条街,就有了八仙桥。
20世纪20年代的中法学堂(今光明中学),位于法大马路敏体尼荫路(金陵路西藏南路)口东南角
《上海掌故辞典》“八仙桥”条目:“旧桥梁名,跨周泾(今西藏南路)。1900 年(光绪二十六年)之前,周泾是法、华两界的分界河,河东是法租界,河西是华界。1900 年时,法租界扩张,周泾西面的打铁浜(今自忠路、顺昌路、太仓路、重庆中路)以东地区被划入法租界新界。为沟通与新租界的交通,法租界在周泾的北端,即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修建一座木桥,因桥近八仙桥街,而被叫做八仙桥。后人不明桥名之由来,遂讹传这里曾是八仙到过之地。”由此可见,“八仙桥”这个泛指的地名包括的范围,大体上东至西藏中路,南至淮海中路,西面至少应到嵩山路,北面到宁海西路乃至更北的延安路。
恺自迩路(金陵中路)敏体尼荫路(西藏南路)交叉处西南角黄金大戏院今天兰生大厦位置
20世纪30年代的西藏路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口。大世界和远处的基督教青年会大楼清晰可辨
1849年,此地块划入法租界后,率先开始城市化。19世纪60年代公馆马路(也称法大马路,今金陵东路)筑桥延伸后,西藏南路以西地块也开始受到影响。在此前后有大批里弄住宅兴建。在20世纪初,以华洋菜场为中心的八仙桥区片开始形成。1912年,中法学堂(今光明中学)、1917年大世界、1931年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大楼相继建成,随之也相出现恩派亚、黄金、南京等知名影戏院等娱乐场所以及上海商业储蓄、金城、中国垦业、国华、聚兴诚、东莱、中国、中南、浙江建业等十余家金融机构。
抗日战争后南市、闸北等处居民迁入租界避难,八仙桥地区出现畸形发展。衣食住行齐全,有绸布庄、饭馆、旅馆;有法商多路电车通过。且有烟馆、赌台、妓院、舞厅。流氓、恶霸、扒手成群。上海解放后,商业网点经过调整,面貌逐步改观,原有著名商店现大多存在,商业有所发展。一些知名的历史建筑也得以保留和修缮。现今该处经过数次改建升级,已成为与人民广场地区紧密相连的繁华区域。
1993年的大世界及延安东路西藏中路人行天桥南望,背景中南浦大桥清晰可见(陆杰摄)
长乐路 | 茂名南路
形成于1914年前后。这个看似普通的十字街头确深藏着近百年的历史底蕴,华懋公寓、法国总会、利喴车行以及兰心戏院这四幢各具特色的建筑在此不期而遇。茂名南路原名迈尔西爱路(route cardinal mercier),南北走向。长1275米。1919年,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此路,以比利时主教名命名。1943年,汪伪政府接收上海法租界,改名桂林路。1946年改名茂名南路。
长乐路的历史更为悠久。最早建成的一段是位于杜美路(route doumer,今东湖路)和善钟路(今常熟路)之间的部分,1902年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越界修筑。1914年,法租界公董局修筑圣母院路(route des soeurs,今瑞金一路)至迈尔西爱路段,以在一战中阵亡的一位旅沪法侨姓氏命名为蒲石路(rue bourgeat)。以后向两端延伸。1943年,又从善钟路继续向西修筑至麦琪路(route alfread magy ,今乌鲁木齐中路),新修路段称为刘家弄。同年,汪伪政府接收法租界,将蒲石路全路连同刘家弄一并改名为长乐路。1946年,长乐路继续向西延伸至华山路。
1932年的霞飞路迈尔西爱路北望蒲石路口。国泰大戏院和远处的华懋公寓已经建成
这两条路以及周边在上个世纪20年代及30年代逐步形成以高档住宅、文化、商旅为特色的建筑群落。路口东南角的锦江饭店北楼,原名华懋公寓(cathay mansions)。1925年动工,1929年建成,1951年,传奇女商人董竹君将锦江川菜馆迁入华懋公寓,华懋公寓也改名“锦江饭店”,此后锦江饭店成为上海解放后第一座国宾馆,接待了很多贵宾。1989年10月,在锦江饭店北楼西侧,也就是茂名南路长乐路口的西南角,一幢高34层的典雅建筑竣工,这就是由日本野村证券株式会社投资,和锦江(集团)联营公司合作建设的五星级宾馆——花园饭店。而它的裙楼则是建于1926年的法国总会(cercle sportif fran ais)。
法国总会(今花园饭店裙楼)——阳光明媚的午后,网球场上轻松的节奏(拍摄时间不详)。背景中为华懋公寓
再来看路口的东北角,有一座幽雅别致的洋楼,门牌茂名南路57号,它就是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兰心戏院。“兰心”为英文“lyceum”的音译,意即学园或文艺团体。其前身可追溯至上圆明园路诺门路(今虎丘路香港路口)建一座木结构的简陋剧场,后迁建至此,1931年2月开业。1949年后,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海青年话剧团多次在兰心演出。1953年兰心改名上海艺术剧场,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和青年话剧团的专用演出场所。1991年,恢复兰心剧院名。
20世纪50年代拍摄的长乐路茂名南路口东望。图中可见兰心大戏院当时已改换成上海艺术剧场的招牌,1991年恢复原名
路口的西北角,这里有一排低调的三层红砖楼房,现在是锦江迪生商厦,而它曾经作为上海最早一批专业汽车销售商行——“利喴车行”(auto palace),创建于1903年,20世纪20年代前后迁到此路口。
利喴车行(auto palace)。摄于1937年前后。由法商利喴洋行(levy,hermanos)1903年在上海创办,1925年英国人r.t.rayton接办。早期行址在霞飞路(淮海中路),后迁到迈而西爱路(茂名路)100号(长乐路口),由新金记康号营造厂建造。其店内盘旋而上的室内车道为当时沪上所罕见。现址为锦江迪生商厦
常熟路 宝庆路 | 淮海中路
形成于1902年前后。此处西北部原有西侨经营农场名为圣乔治(st.george's farm),农场东边有一条土路,常熟路基本上就是在此基础上修筑。此路后为沪上商业巨擎陶如增(号善钟)马房所在地,故曾被俗称为善钟路。1943年改称常熟路至今。淮海中路1901年修筑,最初命名西江路,1906年改名宝昌路(route paul brunat),1915年再次改名为霞飞路(avenue joffre)。1943年改名泰山路,1945年改称林森中路,上海解放后1950年改名淮海中路至今。
20世纪30年代的霞飞路(淮海中路)善钟路(常熟路)口北望,右侧的瑞华公寓(savoy apartment house)非常显眼,当时路口还有一个交通指挥岗亭
路口四周有几栋历史地标建筑。瑞华公寓、淮海大楼都是申城知名的高档公寓大楼。与瑞华公寓相邻的还有一处历史保护建筑,常熟路157号,中国福利会旧址所在地,是一栋建于1938年的花园洋房建筑,有着现代风格兼具装饰主义特色的建筑。再往南的淮海中路常熟路口东北角,又是一栋体量巨大的公寓建筑——淮海大楼,旧称恩派亚大厦(empire mansions,又名皇家公寓、帝国公寓)。
1927年拍摄的法租界宝建路巡捕房警员宿舍。1915年,法租界公董局在宝建路1307号(今宝庆路l号)设宝建巡捕房(1931年改为福煦巡捕房)1943年底汪伪政府收回租界后,福煦、贝当巡捕房合并为第一警察局常熟路警察分局,1949年后一直为市公安局徐汇分局,靠西边的建筑已拆除,现为爱美高大厦。但东面的警员宿舍仍保留。现为居民楼(下图,邱力立摄)
宝庆路淮海中路东南角有原法租界巡捕房遗留下来的一栋建筑,再往南一些还隐匿一个院子,里面有几栋洋房,这就是宝庆路3号,上海滩上很多老人都知道这个地方,谈起这里的渊源,以及周宗良、周韵琴、徐兴业和徐元章的故事,大多都倍感唏嘘。现今已成为上海交响乐博物馆。
中华路 | 复兴东路
形成于1914—1915年前后。该路口是老西门街区的中心。老西门曾名西门、仪凤门,旁有水门一座。肇嘉浜、周泾、陆家浜等汇流于此。原来商铺甚少,居民购物须驾船过桥,较为不便。1914年开始拆城墙填护城河,两侧开设店铺,出现商业区雏形。后随华界与租界、东门至西门电车通车,此处成为邑城与租界之间的陆上交通枢纽,商业渐趋兴旺。
一批特色名店如张兴记丝线店、老同盛南货店、大富贵酒楼、永和祥棉布店、老大房茶食店、冠生园食品店、西门子钟表店等开张营业。抗战胜利后,新开了一批五金交电、钟表照相、服装皮鞋、百货绒线、西药房等商店,使街市愈益繁荣。
上海解放后,商业网点布局经过不断调整,地处叉路口的老西门闹市周围,享有盛誉的大店、名店林立,有上海市第八百货商店、上海乔家栅、冠生园食品公司、老同盛南北货总号、全泰服装公司、菊花美发厅、勤凤缝纫用品商店等。改革开放后,这些大店、名店,扩大营业面积,美化购物环境,发展经营特色,销售利润激增。近年来,该地区改造力度较大,许多老旧区域已经或正在拆迁中。
长寿路 | 西康路
形成于1900年前后。长寿路原名劳勃生路(robison road)为公共租界早期越界修路,1900年修筑,1943年改名至今。西康路也是在同一时期修筑,因为连接苏州河边的渡口,故早期名为小沙渡路(ferry road),1943年改为现名。
民国二年商务印书馆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地图中的劳勃生路和小沙渡路,可见当时基本为未开发地区
1926年,在公共租界劳勃生路(今长寿路)、小沙渡路(今西康路)口道路中央,建起一座钟塔,人们称它为大自鸣钟。其实它名叫“川村纪念碑”,又名“川村纪念计时塔”。钟塔高14米,四周成方形,顶层四面均嵌有钟面的大时钟,每隔一刻钟,即自动报时,大自鸣钟因此得名。
该处除了日商纱厂外,不少民族资本家也纷纷在此建厂,职工日益增多,建造了许多简陋工房,使这里居民聚居,商肆日盛,至20世纪20年代,逐渐成为沪西地区商业集中的闹市而融入市区。市民习惯把这一带也习称为“大自鸣钟”。为清除帝国主义者的侵略痕迹,改善长寿路、西康路口的交通,于1959年8月动工拆除了钟塔。1997年,长寿路拓宽,拆除了这一带的危房、简屋,建造了许多新型商住大厦,商业上了新层次。2000年,新建了占地4万平方米长寿公共绿地,逐渐形成上海市西区的绿色商住中心。
徐家汇路 | 瑞金二路
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此处以“打浦桥”之名而著称。打浦桥,本肇嘉浜上一座古桥,位今徐家汇路、瑞金二路口。建年不详,首见于清同治《上海县志》,谓“里人胡建”,似应建于清嘉庆十九年至同治九年(1814~1870年)间。初为木桥,20世纪20年代改建为水泥桥,1946年填没肇嘉浜之日晖港(今瑞金南路)以东河道时拆。桥名由来无考,有称从带浦桥演化而来。带浦桥,跨东芦浦,位今肇嘉浜路18~26号间,建年不详,光绪十六年(1890年)拆。
民国二年商务印书馆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地图中的金神父路(route pere robert,今瑞金二路)徐家汇路口。图中所示基本属于未开发地区
清末民国初,由桥名衍为片名,指环周一二百米范围内地块。1914年用为桥南一路名。20世纪50年代中叶起,先后以打浦路、打浦与打浦桥命为地区名,但范围时有变化。今打浦桥商住圈,为打浦桥片区的扩大,约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打浦桥街道范围。打浦桥是上海市中心发展较早的地块之一。宋元之际,位于肇嘉浜、东芦浦交汇处的今打浦桥地块,正介上海与乌泥泾两港之间,海舶自吴淞江入上海浦,经上海港折肇嘉浜至乌泥泾与华亭,或自吴淞江从东芦浦转肇嘉浜至乌泥泾与华亭,均以此为航运要津。打浦桥位处城厢西南,倚城临水,暗合左青龙右白虎之位,遂为城内官宦人家安葬吉地,于上海考古极具价值的潘氏与顾氏家族墓葬,即发现于此。
至清中叶,因日赤港(今日晖港)连黄浦与肇嘉浜,通上海与府城,抵青浦、嘉定,打浦桥得此地利,又渐为上海西南货物集散内港。1914年,徐家汇路以北划入法租界,大批里弄住宅兴建,各业小厂纷设,人口日众。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金神父路南端段及其两侧出现一些较有规模的商店。20世纪30年代后期,因连年战乱,此地渐成难民棚户聚集地。
1948年航拍图中的徐家汇路中正南二路(今瑞金二路)打浦桥地区(来源:天地图.上海)
1949年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大力治理打浦桥,1954年底,一条两侧快速道、中有绿化隔离带的交通干道——肇嘉浜路建成。同年迁设商业网点60多家,其中百货业22家,餐饮服务业10家、食品业7家,纺织服装鞋帽业5家,五金交电业7家,土产杂品7家,中西药业2家,初步建成地区商业中心。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日晖港整治以及危棚简屋改造,以徐家汇路瑞金二路口为核心的周边地区面貌焕然一新。一大批崭新的住宅区、商务楼拔地而起,现今更是有日月光和田子坊等知名商旅核心区域。
后记
20世纪80年代,南京西路石门一路、二路、凤阳路由一座“s”的人行天桥连接。周边有德义大楼、同孚大楼等历史建筑
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里,类似这样饱含历史底蕴的路口还有很多。例如江西中路九江路汉口路和福州路、南京西路石门一(二)路、黄浦路东大名路、四川北路海宁路、长宁路愚园路等等……不仅有十字街头,更有五角场、泥城桥(西藏中路北京路新闸路芝罘路)、徐家汇、曹家渡、衡山路广元西路宛平路建国西路这样的“五角”“六岔”。在你每日行进途中,有没有注意到这样的路口?它们的故事你是否知晓?
end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