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形成生态圈让企业如鱼得水
2018-8-16 9:25:10发布103次查看
“我们很想打造一家旗袍博物馆,希望在这方面能得到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上海的生活成本非常高,特别是住房这一块。希望政府打造更多人才公寓,减轻这些人才的居住成本,从而帮助企业留住人才。”……区内12家企业“隐藏的烦恼”在“打响四大品牌,提升虹口核心竞争力”企业座谈会上被摆在了桌面上。与会企业家不仅畅谈了意见和建议,说出了各自的困惑和需求,并且得到了本区相关单位负责人的一一回应。
主动问需求服务不等待
为深入贯彻落实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推动“四大品牌”建设的整体战略布局,在本区,类似此次企业和区内职能部门直面沟通、交流的座谈会几乎已成常态。事实上,除了邀请企业来面对面“吐槽”,各职能部门也走进企业主动去问需求。
在今年开展的大调研活动中,本区以各级领导干部为主体,完成了对全区3.6万余户企业的走访调研。调研坚持问题导向,深入企业“问需、问计”,从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着手。针对企业提出的问题和诉求,区投促办认真梳理总结,紧盯一批共性、难点问题,如:企业融资、人才落户、人才公寓、子女就学等,并列出清单、制定节点、逐一解决。
针对企业反应较为普遍的人才公寓问题,本区通过编制全区人才公寓三年行动计划,逐步解决企业人才居住难的问题;就不少企业提出的员工居住证办理难题,本区通过主动上门现场办公、组团服务等形式,努力解决企业及其员工的困难;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本区会同农商银行开展融资业务对接会,为小微企业搭建融资渠道;搭建企业服务云平台,通过集中发布各类政策及服务信息,实现政企信息精准对接。此外,根据企业提出的具体问题,区投促办还制定了“深化企业服务专题系列活动”排片表,每个月为企业办一场活动、解决一个难题。
2016年5月,中船保商务管理有限公司将其全球运营总部正式注册在了虹口,填补了上海市国际保赔机构的行业空白。因公司发展需要,大批员工从北京迁至上海工作,居住证办理随之成为员工面临的最大难题。在今年3月初开展走访调研时,该公司负责人首先提出该问题,希望政府部门能给予帮助。区企业服务局和地区办会同有关街道,共同上门现场办公,一次性解决了22名员工的居住证办理问题,让企业的难题“不出企业门”就得到有效解决。
据统计,通过大调研,本区共收集到各类企业诉求2572个,其中已处置问题2327个,处置率达90.5%。
建平台制度服务零距离
始终以解决企业的具体困难为出发点,以实现营商环境宏观层面的改善为落脚点。对此,本区通过制度的再完善、流程的再优化以及服务效益的再提升,努力打造营商环境“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今年年初,本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成立了企业服务局,从而打通了企业找政府办事需要“九转十八弯”的堵点,企业服务局成为服务企业的“服务前台”。同时,进一步完善了“1+4+4”招商服务体制,以南中北三大功能区、四个分中心为依托,加强组团式服务,及时掌握企业诉求,根据产业类型、功能区域分布等特征,组织协调各单位解决企业诉求,不断提高全区各部门服务企业的质量和效率。
为了更紧密地对接三大功能区、四个投资服务分中心以及24幢重点商务楼宇,区投促办还推出了重点楼宇“楼长制”的工作机制,定期开展“组团服务进楼宇”活动,组织区有关部门开展政策咨询和现场办公。此外,通过打造网上政务“一站式”服务,实现了全区361项对外审批事项上网率100%,基本建立网上预审机制,及时推送预审结果,做到一次告知需要补正的材料。值得一提的是,7月1日起,区建管委、区绿化市容局、区卫计委原分散设立的对外窗口集中入驻区行政事务服务中心,区建管委、区规土局、区绿化市容局、区卫计委等4个部门的105个审批事项,由部门派驻的窗口人员实行一窗受理。由此,本区真正实现了“一窗受理、分类审批、统一发证”。区企业服务局等部门负责人表示,提升营商环境是一项长期工作,只有不断完善每一个细节,充分发扬当好“店小二”的精神,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更良好的环境。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