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有“路长”还有“段长”、人人都能参与监督,彭浦新村探索“路长制”升级版
彭浦新村街道闻喜路935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金佳敏,是场中路段的“段长”,过去一年多,他每天都会在自己负责的路段进行巡查,一圈走下来至少要半小时。最近天气炎热,他经常全身湿透地回到办公室,来不及换件衣服就开始整理巡查中所遇到的问题。每周,他还要跟随二级路长、三级路长以及各相关职能部门对场中路沿线的道路进行巡查。
去年5月,静安区在全市首推“路长制”,全区25名局级干部与街镇160多名处级干部作为246条道路的一级路长与二级路长,检查、发现道路上的任何问题,并协调推动难题的解决。彭浦新村街道对这一精细化管理机制进一步探索,为让路长制“无死角、无空白”,街道增设了三级路长与段长,让更多基层干部深入一线、参与到城区治理中,同时在街道店铺前设立了二维码,居民只要扫扫二维码就可以将发现的问题发送到街道网格中心,让居民成为帮助路长们发现问题的“眼睛”。
像金佳敏这样的段长,彭浦新村街道目前共有33名。街道网格化管理中心主任林伟峰告诉记者,路长制就是要“倒逼”干部们压实城区治理的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的治理工作网络。街道将这一责任网络进一步延伸,在原有一级、二级路长的基础上,新增了12名三级路长和33名段长。三级路长由街道各职能科室、下沉单位负责人担任,段长由沿线居委会负责人担任。
临汾路1515弄小区,小区内有大量无主非机动车辆乱停放,导致小区环境、品质受到影响,并一直困扰小区居民群众。段长逐户走访后收集各类诉求信息,上报给网格中心,,网格中心派单到各职能部门进行联合处置。通过整治后,小区的非机动车辆停放规范了,无主非机动车辆通过整治也消失了,道路也通畅了。
为让路长、段长们发现的问题能得到快速处置,街道建立起一套问题快速反应和协同处置机制。如今,街道辖区内13条道路上的1708家沿街商铺都贴有门责二维码,只要拿出手机扫描门责二维码,这家商铺的责任范围、责任要求立马就显示在手机屏幕上,路长、段长们可对照着这些资料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后可立即在线反馈,街道网格化管理的后台接到问题反馈,及时进行高效快捷地处置。
店铺门口的另一个“全要素”二维码,则为居民监督商家提供了方便。居民只需要拿出手机扫一扫就能了解商家的各类信息,并可以对商家进行监督。无论是发现店铺经营假冒商品、无证经营、跨门经营,还是有油烟扰民、噪音扰民、活禽交易等现象,市民们都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进行投诉举报,并进行商品评价。后台收到信息就会向街道职能部门推送,职能部门可第一时间接收并处置。前几天,一位居民就上传了一张场中路某门店占道堆放物品的照片,不到10分钟,后台就已派单到城管执法部门,城管立即上门进行了执法。
过去一年多来,彭浦新村街道通过“升级版”路长制,共发现了1589个问题,处置完成率高达100%,街面整体市容环境面貌明显提升。
街道在处置各类环境问题中,并非一拆了之、一管了之,还注重增加艺术设计、注入文化历史印记,打造“有温度”的彭浦新村。场中路路段曾经存在商业经营凌乱、环境脏乱差等问题,街道在拆除了严重影响市容市貌且存在安全隐患的沿街店铺卷帘门后,优化设计方案,引导商家安装了透明的玻璃橱窗与观赏性较强的镂空式卷帘门,不仅彻底消除了卷帘门上乱刻画、乱涂写的管理难题,卷帘门还成为场中路段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临汾路1515弄弄堂交叉口,原来有块无人管理的空地上,街道在清理空地后,建设了一处可供行人停留休闲的小型户外休闲广场,并种植小乔木及花草美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