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只爱旅行的青蛙红遍中国!
它寄回来的明信片,成为主人们日思夜想的礼物!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你有多久没有旅行了?
昨天,虹口就来了这样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2018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在北外滩建投书局举行,这也是该项活动第一次由一家书店承办!
在这次建投书局的“国际文学之旅”中,会有哪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晚,包括中国作家何建明、陈丹燕等在内的海内外作家逐一登场,从人类发展史入手,对如何继续认识“旅行”这个熟悉的主题,以及其意义进行了探讨。
何建明说:旅行是见证发展中的不同
从事报告文学创作40多年的何建明谈到,50多年前,他和父亲的第一次旅行就是从黄浦江上的一艘船开始的,“风浪太大,竟把船打翻了,我们被冲到了黄浦江的另一边,父亲告诉我,这是浦东。”
今年,何建明将目光和笔触聚焦改革开放40年之际的浦东,这已是与他当年漂流上岸时完全不一样的一片土地了。
米亚·科托说:旅行是冲破海雾的阻拦
莫桑比克诗人、小说家米亚·科托是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之一。他提到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路,也提到自己从小就与住在街角对面的中国孩子一起长大。
在他看来,这种交往也是上海国际文学周举办的最大意义,“莫桑比克的文学作品第一次在中国出版,莫桑比克的作家来到了中国,一本本书就像一艘艘小船,航行在互不交集的航路上,而现在,作家们冲破海雾的阻拦,走到了一起。”
陈丹燕说:旅行是让世界看到中国
上海作家陈丹燕有许多关于这座城市的故事。有位日本工作人员告诉她,最喜欢的情景就是,世博会每天开园时,看到游客手里都拿着一张园区地图,奔向向往的场馆排队。
陈丹燕说,上海世博会之后的10年,中国游客是世界旅行最积极的参与者,而对中国文学来说,看到世界的同时也看到自己,“这是中国面对世界讲出自己故事的时候了”。
你认为什么是旅行的意义呢?你最难忘的旅行经历是什么?赶快留言告诉大家吧!
始于2011年的上海国际文学周举办至今,已是第八届。依靠“上海书展”这个国家级平台,得益于上海这座充满文学传统和底蕴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如今,上海国际文学周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文学嘉年华。越来越多平等、深入、专业的文学对话在此出现,越来越多国际文学合作由此产生。
而在建投书局内,也准备好了一份特殊的“旅行指引”,从耶路撒冷到上海的长乐路,从赫伯特·西蒙的科学迷宫到巴赫的古典音乐殿堂,希望从文学角度阐发基于现实与想象的旅行,带领大家在不同的传记人生中穿梭“旅行”。
以国际文学周为起点,带你开启文学之旅,追寻旅行的意义。
走进书店,沿着必走的通道,一本本“传记”,为你指引一条“文学之旅”。
扫一扫书封上的二维码,即可阅读这本书的详细介绍。
阅读,是一场一个人的旅行,一本本传记就是一颗颗启明星,被我们收入行囊,指引方向,审视与内省,互通与自足,时光无法掩盖斑斓的阅历,重整行装,耕读不辍,视界必将群星闪耀。
你也想在阅读中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吗?赶快参加到文学周的活动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