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24小时在线的“社区管家” 宝山“社区通”交出周年成绩单

2018-8-14 10:33:59发布101次查看
  2017年8月上线以来,解决群众关心关切的公共事务问题4.3万余个,其中,4万个问题由居村社区通过自治共治解决,3700余个问题由街镇和区层面解决,这组数据正是满周岁的宝山“社区通”交出的一份成绩单。
按上海市宝山区相关部门的官方说法,“社区通”是一个以党建为引领、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以居村党组织为核心、以全体城乡居民为主体、以有效凝聚精准服务为特点的信息化、枢纽型工作系统。催生“社区通”是有三方面的原因: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因为网络而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社会治理遇到了很多难题;网络成了革命性的工具。
基层社会治理主动触网
“社区通”的出现,可以说是顺势而为。宝山地域广阔,既有城区也有乡村,居民结构复杂,社会治理难度可想而知。宝山区社建办主任张丽英认为:“此前居村党组织联系群众、发挥作用不够直观具体;居村民主体地位凸显不够;资源力量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不够;对共性问题捕捉缺乏有效手段。”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运用,提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成为可能。
在实践中,整个社区基层治理的运作方式发生了变化,运作的逻辑起点发生了变化。逻辑起点是问题:老百姓的问题,老百姓的需求。传统社会治理,出发点来自于自上到下的行政要求,并不是解决老百姓的问题。整个运作的模式与现代社会的需求不匹配。“社区通”就是要让社会治理的出发点自下而上,来自老百姓的心里。在传统的社会治理,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参与面。治理就是要多方参与、多元主体。过去的小区治理,大部分居民都觉得:跟我没关系,小区跟我关系最大的就是物业。那种人人都觉得不关我事的态度,是治理不好的。
当前,人们的互动轨迹逐渐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基层干部常反映,群众追求生活自主化、多元化、私密性,仅仅依靠“敲百家门”“走楼串巷”去化解矛盾、服务群众显得力不从心。“门难敲开、群难进入”,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业绩过于“默默无闻”,除了少数当事人,许多群众“不知情”“不领情”。“社区通”改变了基层干部与群众之间沟通交往的方式。在基层,似乎大家离得很近,但其实很遥远。因为不是直接的,很多问题不一定听得到。在“社区通”的框架设计中,各居村相互独立,成为小治理单元,街镇构成大治理单元,全区形成完整工作系统;板块主要分为党建园地、身边事、议事厅、邻里互助等;居村民“实名上网”,打通了线上线下的隔阂。
党建引领提升居村民满意度
宝山区委副书记周志军在总结“社区通”功能的时候说:“‘社区通’有一句话叫思想教育的阵地。这种教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说教,而是通过沟通交流方式的变化,在互动中得以实现。‘社区通’以小区为单位,每个小区的成员之间有一定的价值认同。这也符合网络世界的特点:便于沟通,平等、直接的互动关系。‘社区通’为老百姓提供了一个可以表达的空间,向自己、向基层治理的组织提出问题。广大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老百姓与基层治理组织在沟通中产生了家园意识。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有党员、骨干、志愿者参与其中,真正发挥了党建引领的作用。”
图说:民警借助“社区通”寻找到走失老人
一年多来,“社区通”互动交流达4141万人次,点赞达1136万余人次,解决群众关心的公共事务问题4.3万余个,其中90%由居村自治解决,自发交换闲置物品1.3万余件,产生议题8823个,形成公约1020个。10余名走失老人、小孩通过寻人帖“爱心接力”回到温暖家园……
宝山区委书记汪泓说:“随着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持续深入,借助信息化技术,拉近党群关系、精准服务民生、建立共治共建共享格局需要破题。这也是我们探索推广社区通的初衷。”
很多居村民区书记从“8小时书记”变成了“24小时书记”,有的人是自觉自愿变成24小时书记,有些是被推动着往这个方向走。满意度一定是要有参与度为基础,没有广泛和深入的参与度,满意度是缺乏基础的。宝山区推广‘社区通’的目的,就要提升老百姓对社区的满意度。在小区里,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居村委的作用。为党员、党支部书记提供有利条件,但也对他们提出了新要求。
基层社会治理的“智慧管家”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社区民警、物业公司、业委会、家庭医生、社区律师们也都在“社区通”上拥有了自己的板块,力求通过线上及时回应、线下及时解决,把优质服务送到居村民手中。居村委会、业委会换届,物业续聘、更换等的公开透明,让很多难点迎刃而解。
在过去,社会治理参与的人很少、参与的面很窄、参与的人特点很鲜明。主要是退休在家的老人,而且总是这么小部分活跃的老人。“社区通”的出现却使这一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有4.8万名党员在‘社区通’上亮身份。50岁以下群体上线占比达59%,改变了以往社区事务参与面窄、“上班族”难参与的状况。
依托“社区通”,宝山各社区建立了“提出议题-把关筛选-开展协商-形成项目-推动实施-效果评估-建立公约”的操作链,让自下而上提出议题、形成公约成为常态,包括广大“上班族”在内的社区群众广泛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来,共收到来自居村民的议事项7425项,其中745项转化为社区公约和村规民约,社区自治共治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更值得一提的是,宝山还依托“社区通”后台的大数据,建立了“社区通治慧中心”,加强数据挖掘分析。比如,精准分析社区类型,形成不同类型社区的群众需求对比分析图;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发布不同人群、街镇和阶段的需求前十位列表;聚焦治理难点,建立大数据模型,将典型经验复制推广,以实施精准治理。
“社区通”是社会治理的空间,而不是政府的办事平台。它最初设计时候的理念是:书记是“群主”、小区为单位、实名制认证、解决问题为导向、专注于社会治理。到今年年底,“社区通”将覆盖全区80%的家庭,与此同时,宝山区也将注入更多的资源,始终把群众需求作为社区治理的逻辑起点,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不等群众打电话,直接倾听心里话”,跨前一步,解决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