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中心医院院长高臻 患者的获得感就是幸福
2018-8-14 9:25:08发布103次查看
在区中心医院不断深化分级诊疗的过程中,院长高臻是最积极的推动者。坚守医疗战线30年的他,一直把患者的获得感当作自己的成就感、幸福感。而区政协委员的身份,更是让他自我加压,将专业的目光不断瞄准医改的难点、痛点。
激活基层医疗力量
倡导先进康复治疗
怎样将患者留在社区看病?怎样提升社区医疗水平?这是高臻就任区中心医院院长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松江不断导入大量人口,透析治疗的需求量变得越来越大。”高臻告诉记者,腹透治疗早就已经“供不应求”,这让他意识到,把腹透技术引入社区迫在眉睫。2014年,区中心医院对部分社区医生进行了培训,并开放了一定的处方权。与此同时,区中心医院充分利用“家庭医生”这一现有资源,通过日常规律走访,管理辖区内腹膜透析患者,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不仅让市民感觉更加便利,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腹透成功下社区,让高臻看到了分级诊疗的更多可能性。2015年起,区中心医院已经启动了高血压病和心律失常的慢病远程监控平台试点。高臻表示,通过和企业的合作,让社区里经过筛选的高血压病患者和心率失常的患者24小时佩戴监控装置,患者不用跑医院,医院对患者的病情却了如指掌。
高臻同时还兼任了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的院长。2013年,高臻提出要让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的前身,即当时的乐都医院通过carf国际康复认证。不到一年,医院就成功通过了审核,并且在2015年再次获得carf三年期认证。“通过这个认证,我们的管理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将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切实体现在平时的工作中。”高臻如是说。
病人从康复中心转到社区又是高臻和他的团队要面对的一个难点。为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能力,我区组织74名社区医生进行了200个学时的康复培训,目前松江是上海唯一一个下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有康复科室的区。为了让患者能更顺畅地转到社区,患者在康复治疗期间,属地社区服务中心的康复医生就会提前一周来到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一起参与对患者的治疗。高臻表示:“社区医生提前熟悉患者,可以让治疗更有延续性,患者也会更愿意回到社区接受后续的康复治疗。”
发现急难愁问题
为医改献计献策
如果说为患者谋福利是医者的职业本能,那么成为区政协委员后,高臻则是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坚定地推动着医疗改革。
经过多年的努力,松江已经初步探索出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分级诊疗模式。目前,我区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排名位居全市第一。面对摆在眼前的成绩单,高臻提醒着自己,此时更要有清醒冷静的头脑,在推进分级诊疗改革的过程中,松江还存在一些亟需改进的问题。
为了推动松江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体系,高臻结合自己的一线从业经验,开出了一系列“药方”。“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协同机制。”高臻在提交的提案中建议,人社部门要从人才政策上有所突破;财政部门要为分级诊疗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医保部门要发挥医保政策的价格杠杆作用引导患者优先到社区首诊;区科委要在智慧卫生建设尤其是分级诊疗平台建设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卫生计生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慢病病种分级诊疗的标准和规范,并加强分级诊疗项目的质量控制、监督、评估……
有了体制机制的外部保障,医疗系统内部更应该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在高臻看来,要想做好分级诊疗改革,必须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各二级医院要在保留各自独立法人资质、加强医院自身发展的前提下,与全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动发展,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分步推进具有松江特色的分级诊疗模式。”高臻说,“我建议还要进一步加大区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帮扶力度,完善联动机制建设,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成结对带教关系,帮助社区培养一批技术骨干和全科医学带头人。”
从医疗工作者到区政协委员,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对医疗体制改革的关切和对患者的关怀。对于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高臻坦言,政协委员这一身份,让自己有了更多的机会,能够说出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在推动医改过程中遇到的急难愁问题,为医改发声呐喊。“不管是从医还是履职建言,患者的获得感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感”。上海阿耳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