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长江之歌”
崇明景色。顾勤摄
>>>滚动:大江奔流 聚焦长江经济带上海段
人与水的亲近让我感动
■浙江日报记者刘乐平
7月20日起,我和我的同事们参加了由中宣部组织的“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活动。回味这段难忘的采访经历,一些片段让我回味无穷——
泛舟滇池,当船上的安全员小李骄傲地向我介绍滇池美景时,我又想起了此前昆明市领导关于滇池治理的介绍——继2016年告别劣ⅴ类水之后,今年上半年滇池全湖水质为ⅳ类,为20多年来历史最好水质。曾经,由于昆明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长导致入湖污染负荷迅速增加。而今,要找回“烟雨空濛山海际”般的美丽世界,虽有很远的路要走,但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
当抵达贵州北部最边远的小城赤水时,我看到很多家长带着小孩在河里游泳,年轻的姑娘在河边兀自快走,还有老人牵着狗在河边溜达……这种久违的人与水的亲近竟然让我有些感动。当地环保局局长说,赤水河边早就没有化工厂,小煤窑、造纸厂关停了很多。去年,市里唯一的水泥厂也停产了。赤水河水质越来越好,“烧开可以直接喝”。
诚如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所言,长江经济带必须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思路调整,要不同于以往的要速度、要规模,而是转变为要生态、要高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呵护长江母亲河。
“不在尘土飞扬中赚钱”
■新华日报记者李睿哲
7月24日,在贵州赤水复兴镇凯旋村金钗石斛种植园内,20岁的贵州女孩向仲秀告诉我,近几年家乡变化最显著的地方是辛勤劳动的人多了,乱丢垃圾的人少了,出村的路好走了。
随团行至四川省时,金沙江水势渐缓,在宜宾市与岷江合流后,江面愈显开阔,行船通航能力剧增。曾经主打基础化工牌的天原集团是宜宾临港经开区的纳税大户,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近年来正向研发高分子新材料、新能源化学电池及材料等方向转型。在湖南省岳阳市的城陵矶水域,天欣集团投资建设的灌浆混凝土生产线正在拆卸。“不在尘土飞扬中赚钱”,经营者这句话道明了这家企业经营思路的转变。
而这些转变,都只是长江母亲河转变的缩影。“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一句原本描绘思念之情的语句,却在今天道出了人们对长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共同期待。
旅途虽辛苦,使命更光荣
■安徽日报记者范克龙
7月31日,我从宜昌上船,接替同事负责长江中游的报道,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多星期的行程,但采访行程之密集、发稿密度之高超乎寻常。报道组乘船沿江而下,基本上夜间行船,白天入港,记者白天上岸采访,晚上回船写稿,一天要采访五六个点。尽管旅途辛苦,但是使命光荣。长江之行,最难忘的是母亲河的美,最担忧的则是母亲河的健康。
8月5日,大江奔流报道组来到江西九江。九江市独拥江西省152公里长江岸线,但曾经粗放的发展方式,影响了沿岸的生态环境带,小码头、小工厂林立,让长江岸线支离破碎。而今,拆码头、迁工厂、复绿地,一段水美、岸美、产业美、环境美的长江“最美岸线”正在生成。
长江是重要的生态宝库,也是一条黄金水道,理应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指明了道路。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只有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乡愁、文化与高科技共存
■央视网记者何川
在江西省九江市的琵琶亭,当地一位博物馆馆长介绍了不少后,突然对着长江感慨:时代一直在进步,长江两岸的城市日渐繁华,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能够留给后人的,最终还是文化积淀,比如描写浔阳江畔的诗歌《琵琶行》,至今人们读之依旧感动,甚至成了九江人的一份乡愁。
在长江上看到的不仅是乡愁,还有高科技。我在三峡看到了目前世界上技术难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升船机,轮船乘坐这“船舶电梯”,只需约10分钟,就可以完成近40层楼高度的垂直上升或下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三峡升船机还在各项指标上大幅刷新世界纪录,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全靠背后多项领先国际的科技实现。比如,三峡升船机是沿铺设在混凝土塔柱墙壁上的4套齿轮装置垂直升降。齿轮、齿条全是国产货,异常坚固。经过试验测算,运行寿命可达70年。这个长江航道上的“大家伙”,让我国大型装备在设计、原材料冶炼、加工等方面的能力和工艺技术得到了长足进步,推动我国重大装备的成套制造、安装、调试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船上看到了野生江豚
■上海广播电视台记者陈瑞
乘船沿长江而下,过安徽铜陵时,数位同行的记者都在朋友圈里惊叹:看到了野生江豚。细细打听,才知道这惊喜背后的生态故事:2006年2月11日,安徽省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半辈子在长江上跑船的张八斤成了保护区里唯一的投食员。12年相守,张八斤已近六旬,他亲历保护区里的江豚健康生长,从原来的4头繁殖增加到11头。目前,为了保护江豚栖息地,铜陵淡水豚国家自然保护区成了唯一一个在长江干流对船舶进行限速航行管制的保护区。
在贵州遵义湄潭县湄江镇的核桃坝村,数十年前曾流行一句顺口溜:“核桃坝,几道弯,十年就有九年干。顿顿吃的红烧苞谷饭,吃水都要翻几座山。不少男的往外走,姑娘不愿嫁进山……”而今,通过“茶叶+旅游”的模式,这个穷山沟成了“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全村茶园总面积12000亩。2016年,核桃坝村茶叶产值达到2.24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6400元。
小人物有大觉悟
■澎湃新闻记者陈凯姿
长痛不如短痛,在环境保护上更是如此。
为禁止违法捕捞“六亲不认”的护河队员王健,同时是位渔民。禁渔、拆网箱后,江水变清,违捕消失,他也因此失业。曾以为要经历漫长等待才会迎来人生变局的王健,在最失意之时,听到了家乡即将规划景区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46岁的遵义乌江镇养鱼大户刘立强,祖辈都居住在贵州母亲河乌江边上。他亲身体验了“小时候能捧起水就喝”的乌江,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被污染的无奈。乌江流域走到了向绿色发展转型的十字路口。今年6月,刘立强毅然带头,一边抹泪一边拆除自家180余个网箱,折合损失300余万元。众人效仿,仅隔一月,刘立强感觉到,大型水域网箱全部清除的乌江,变得“清爽了”。听到5岁的女儿奶声奶气地对他说“爸爸,河里的水不臭了”时,他深深觉得自己做对了:子孙们从此不再受污水的困扰。
小人物往往有大的觉悟。绿色发展,既要有绿色,又要有发展。这次变革,为整个乌江流域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一个生动范本。乌江水孕育出的山里人坚信,不久的将来,坏消息就会变成好消息。